這是一個內向者被汙名化的時代

這是一個內向者被汙名化的時代

這是一個內向者被汙名化的時代

有人說,在這個“外向社交”的時代,反而催生了越來越多的內向者。白天,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應付工作、應付必要的社交,看上去好像充滿活力、鬥志昂揚。

然而等到下班打卡後的那一刻,卻只想封閉自己,不再強撐著做一個外向的人。

就像網上流傳的一張關於關於內向者的漫畫,外向者看了可能不解,內向者看到卻感到扎心。

這是一個內向者被汙名化的時代

每一個內向者都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時刻:

比起和同事聚餐,更願意宅在家裡和自己對話;

其他人在聚會上侃侃而談,而你總是呆在角落裡充當空氣;

在路上遇到認識的人,為了避免尷尬的寒暄會馬上繞道走開;

你並不討厭社交,只是更享受一個獨處的時光......

其實無論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都只是一種性格,兩種性格都各有所長。如果因為性格內向,就要被認為“冷漠”、“不合群”,這個鍋,內向者不背。

但是,在這個人人社交的時代,內向者也需要找到自己性格的優勢,學會用自己感到舒適的方式,融入社交。

曾經,他也是一個孤獨的少年

許多人在害怕孤獨,卻又無法擺脫孤獨。

這是一個內向者被汙名化的時代

微博上曾有一個小孩子分享了自己的冒險經歷:我驚險的一天晚上。所謂的“驚險”,就是從家門口走到樓梯間的垃圾桶:

他冒險走出家門,會有人販子把他搶走;垃圾桶很髒,萬一手上沾上細菌就會致命。

“一個孩子的天性應該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但是,如今許多孩子對這個世界沒有好奇,只有恐懼。

中國人追求把孩子跟社會隔離,因為大家認為這個社會是危險的,他們要把孩子保留在溫室裡。等到孩子忽然進入社會,就會產生巨大的不知所措感。

這是一個內向者被汙名化的時代

因為他們習慣了用學校裡的思維來思考社會:在學校裡面,只要努力、只要學習好,不需要跟任何人打交道,你就可以得到尊重、被老師喜歡。 ”

由於從小缺乏社交性,越來越多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了孤獨的內向者。

曾有患者聊到,他們甚至不願去超市,不願意出門旅遊,不願意與人社交。因為他們出門看到情侶,看到其他人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就會感到刺痛。

“這說明一件事:我們總會認同我們所恐懼的,最終成為它的一部分。”

“心理學,讓我學會和內在的自己相處”

習慣了孤獨的人,會誤以為自己是一個不需要感情、不需要與外界溝通的人。是一個完全靠本能活著的人,不那麼需要情感、不需要母愛。

這是一個內向者被汙名化的時代

為內向者洗去汙名

中國人崇尚儒學,以謙虛、謹慎為美德,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就是一個以“內向”為主的民族。

然而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當代社會的整個思維,突然變成了“外向的人得天下,內向的人就等於老實人、吃虧的人。”

“這其實不符合我們的民族個性,我們突然要求一個內向者變成一個很外向的人,是強人所難,同時也是對內向者的汙名化。

這是一個內向者被汙名化的時代

內向與外向都擁有各自的性格優勢,心理諮詢師就是要幫助內向者學會與自己相處,同時,學會用一種更有效的方式,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學會與他人相處。

我們不需要在人際交往中,做一個一味犧牲、忍讓的弱者。更不要做一個磨尖爪牙,與人鬥爭的鬥士。

這是一個內向者被汙名化的時代

這是一個內向者被汙名化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