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練習生》1小時破億,偶像經濟的春天乍暖還寒

《偶像練習生》1小時破億,偶像經濟的春天乍暖還寒

文娛價值官解讀:

1月19日,由愛奇藝打造的中國首檔偶像男團競演養成類真人秀《偶像練習生》上線,首播1小時破億,刷新了網絡綜藝播放紀錄,成為近期最熱的網綜。

“人紅是非多”,就在這檔節目刷屏的同時,也在節目模式和內容創意上引發了不少爭議。

與國內外31家經紀公司合作挑選出100名練習生,6位當紅明星導師,未來4個多月的封閉式訓練及錄製,最終由全民票選出優勝的9人,組成全新偶像男團出道。百位鮮肉、培訓、偶像、全民票選、進階……最具話題和熱度的標籤被《偶像練習生》一網打盡,因此這檔“大型老公養成節目”的走紅也就順其自然了。

一直以來, “中國無男團”成為一種公論,自從F4、飛輪海等男團先後解散,只有TFBOYS苦撐大局。之前多檔偶像養成類綜藝前赴後繼,卻大多被拍死在沙灘上,無論是造星的大環境、還是節目自身的模式,國內現有的偶像市場與已成體系的日韓相比,差距甚大。自帶光環和爭議的《偶像練習生》這次不僅起了造星作用,還擔負起對本土“偶像養成”市場的再次探索與實踐。

爆紅網綜的榮耀與爭議

去年夏天,愛奇藝用一檔綜藝節目捧紅了一群Rapper,甚至掀起中國嘻哈文化熱潮。2018年開年,愛奇藝又用一檔節目將100位鮮肉少年送到觀眾眼前。

第一期就點擊過億的《偶像練習生》和《中國有嘻哈》的走紅之路何其相似,從播出情況看,節目沿用了《中國有嘻哈》的套路:在第一期便效仿“Freestyle”創造出了熱詞“Balance”。愛奇藝更是放下豪言,要以此節目“開啟中國偶像元年”。

《偶像練習生》1小時破億,偶像經濟的春天乍暖還寒

從目前播出的三期節目看,總體品質在線,張藝興的態度專業嚴謹,李榮浩則全程“扮萌”,選手中以蔡徐坤最為亮眼,範爺弟弟範丞丞表現可圈可點,陳立農則是不折不扣的“黑馬”。

《偶像練習生》1小時破億,偶像經濟的春天乍暖還寒

《偶像練習生》選手範丞丞、蔡徐坤、陳立農

除了導師和學員有亮點,在網綜節目中,《偶像練習生》的投資再次刷新紀錄,總製片人姜濱在採訪中透露:“整個團隊包括練習生在內一共有將近500人,動用了158個機位進行112天不間斷的拍攝,而這一切就是為了能真實記錄還原練習生的日常。”

當然,與任何一檔一夜爆紅的節目一樣,《偶像練習生》從開播就質疑不斷,首先,100名練習生中很多過分“油膩”的學員,讓不少人質疑這和“鮮肉”的標準還有一定距離。和“油膩”撲面而來的,還有這些學員的“世故”。 一期下來你大約可以學到 99 種商業互吹的實用技巧,這些過分的成熟和圓滑,和“練習生”這個身份確實不太相符。

對節目來說,最致命的一點,則是和韓版節目《Produce 101》曖昧不清的關係,前幾期節目中,何鼕鼕的絮叨人設,練習生間的互捧、對於坐1號位練習生的猜測……這些細節都與《Produce101》如出一轍,甚至有韓國網友貼出了很多細節的對比視頻,韓國Mnet公司不久前也發表聲明,對重點IP的涉嫌被侵權事宜,深表遺憾。

《偶像練習生》1小時破億,偶像經濟的春天乍暖還寒

《Produce101》

《偶像練習生》1小時破億,偶像經濟的春天乍暖還寒

《偶像練習生》

中國偶像養成經濟任重道遠

不可否認的是,《偶像練習生》這次揹負了太多期望,雖說資本始終對偶像市場虎視眈眈,但卻一直缺乏成功先例,《星動亞洲》、《燃燒吧少年》、《蜜蜂少女隊》、《加油,美少女》曇花一現,多數同類型節目匆匆出現還來不及給人留下印象又草草收場。

《偶像練習生》能否打破此前的僵局,為國內的偶像市場帶來新變革,關鍵在於要真正跨過制約中國偶像養成的三道門檻:

1、缺乏真正“養成”機制

“練習生”對於中國娛樂圈來說好像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其實練習生制度在日韓娛樂圈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偶像培養機制,像Super Junior、EXO這樣風靡全球的優質偶像,很多都是通過練習生訓練的方式出道的。

對於日韓娛樂產業鏈來說,偶像培養模式已經相當成熟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培訓模式,包括出道培訓,企劃定位,粉絲培養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有些偶像出道培訓週期甚至長達七八年,這些練習生不僅要在形體、舞技、唱歌等方面接受長期苛刻的專業訓練,還要定期接受公司考核,考核不過也會被勸退。

由此看來,日韓的偶像養成模式更像是學校的專業教育,是真正的“十年寒窗”, 加上這些練習生自身對於出道機會的渴望,才會使得韓國的偶像綜藝節目充滿看點。

《偶像練習生》1小時破億,偶像經濟的春天乍暖還寒

此前出道的EXO

顧名思義,偶像養成類節目的關鍵在於“養”,而非“秀”,遺憾的是,中國之前多數偶像養成節目更多是一種綜藝“秀”,沒有系統的訓練和學習,跟隨著節目播出週期,三個月左右就想將一群渴望出道的少男少女速成為國民偶像,只能說是痴心妄想了。

要知道,韓版第一季《produce 101》的片頭是練習生們的個人簡歷,每個人都註明了練習時間,有的1年、有的7年甚至10年,101位少女練習的時間累計是270年零7個月,幾個簡單的數字就足夠讓人震撼了。

再來看《偶像練習生》,首期節目就有連續幾位練習生只拿到了D或F等級,唱歌不對拍、舞蹈找不到balance的練習生比比皆是,甚至還有僅僅練習10天、毫無唱跳基礎的練習生開著原唱給大家唱了首《情非得已》。雖然節目看點十足,但和韓版偶像的選拔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

2、喧賓奪主的明星

對於之前的很多偶像養成節目而言,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無法正確處理明星大咖、練習生以及和粉絲的關係。

事實上,對偶像養成節目來說,明星大咖同樣必不可少,但絕對不應該成為節目的主角,以日韓同類型節目為例,明星的主要作用只是點綴和輔助,錦上添花,但國內很多節目卻將明星當成了視角效果和矛盾話題的主要表現者,學員展現自我的部分被壓縮。

目前來看,《偶像練習生》有所改進,但張藝興、李榮浩仍然多次佔據熱搜榜前幾位,鋒芒依然比學員強勁得多,希望隨著練習生展示自己的時間越來越長,學員能成為節目的絕對主角。

《偶像練習生》1小時破億,偶像經濟的春天乍暖還寒

同時,國內多數偶像養成類綜藝之前採用的都是提前錄製模式,觀眾缺乏參與感、陪伴感和代入感,想要養成忠粉很難。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偶像練習生》這次確實有出彩點,由於自帶的互聯網基因,這次《偶像練習生》採用“粉推+星推”的雙重推薦模式,最終勝出的9人將由網友票選推出,增加了粉絲的參與度。

接下來,節目要做的是發掘出每位學員最有個性化的標籤,加深觀眾對每個人的印象,而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才藝展示和互相吹捧。

3、照搬國外模式

《偶像練習生》和《Produce 101》的口水戰已經再次說明了這一點,很可惜,被寄予厚望的《偶像練習生》這次依然沒有擺脫這個魔咒。

其實,一檔綜藝節目的模式成功有著種種複雜因素,它的的商業價值和流量熱度,不是單純的複製模式就能夠做到的。之前很多照搬日韓模式和賽制的偶像養成節目最終都沒有成功,前車之鑑值得後來節目警惕。

實際上,Mnet電視臺自己就曾試圖複製《Produce 101》的成功,陸續推出了《少年24》和《偶像學校》,結果都以失敗告終,更何況是市場體量和發展程度與韓國都完全不同的中國,複製模式確實可以節約試錯成本,但是同樣存在巨大風險。

一方面國內缺乏“糰粉”的社會氛圍,二是同樣的韓國模式下,國內“練習生”在水平和態度上都和韓國練習生差得太多了。所以,如果完全照搬韓國模式,《偶像練習生》很難像《Produce 101》那樣最後成功孵化出人氣男團,期待《偶像練習生》接下來能根據中國實際不斷調整賽制和創意,打造真正符合國情的偶像養成節目。

結語:

在國內養成類綜藝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愛奇藝能夠通過這檔節目將“練習生”三個字在觀眾心中具象化,這樣的探索還是勇氣可嘉。目前,中國的偶像養成土壤還不夠成熟,但市場對於這一產業鏈是強烈渴求的,未來的前景依然充滿想象。但願《偶像練習生》這次能給國產偶像養成節目殺出一條血路,形成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

1.文章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首發於文娛價值官微信公眾號IDwenyujiazhiguan

2.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註明文章轉自文娛價值官

IDwenyujiazhiguan”

《偶像練習生》1小時破億,偶像經濟的春天乍暖還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