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加金服」強監管才能讓P2P走得更遠

近一段時間以來,P2P平臺“爆雷”不斷。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僅8月份,行業內就新增171家問題平臺,其中19家跑路,147家出現提現困難,6家由經偵介入。

是問題平臺多了影響了投資人的情緒,還是輿論的負面情緒導致了市場的不穩定,抑或是互為因果關聯?在9月2日由金融城、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主辦的第三屆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會上,CF40學術顧問、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表示,近期的P2P行業“爆雷潮”是行業自身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這個行業如果還想繼續發展,就必須搞好整治攻堅,必須堅持健康發展。”

野蠻生長

對於過去P2P行業的發展,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在峰會上用“野蠻生長”來形容。“2007年第一家平臺上線,當時基本上沒有人管。2014年互聯網金融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一大群平臺就進來了。有一些是有資質,還有很多沒有資質,這時候監管仍然沒有采取措施,導致魚龍混雜。”黃益平說。

“儘管此後監管層多次提到銀行存管、ICP認證等,但還是有很多平臺沒有做,其中上線了存管的平臺佔出問題平臺的14%。”楊凱生分析指出,之所以會出現“爆雷潮”,主要原因是整改任務沒有完成,諸如期限錯配、剛性兌付等違規現象沒得到徹底扭轉。

強化監管

對比過往幾次P2P問題集中爆發和監管政策出臺的時間點,楊凱生認為,每次P2P平臺問題集中爆發時,都是風險聚集到一定程度,市場反應強烈後,才出臺各種監管政策。因此,平臺的“爆雷潮”不能歸咎於監管態勢的加強。相反,P2P的健康發展必須堅持整治的方向,監管必須面向全部的從業者,面向全部的機構,並全面落實監管部門出臺的一系列監管要求和整治措施。“金融要做實實在在的工作,前提是監管要全覆蓋。”黃益平認為,這個行業健康發展需要做好三點,一是數字技術要進一步突破,二是培養髮展信用文化,三是完善監管框架,強化監管。

友信金服首席執行官、聯合創始人張適時表示,在數字普惠金融領域,P2P提供的方案具有商業可持續性,數字化提高了服務小微企業主融資的效率,數據的積累也使得風險管理有了巨大突破。對於行業而言,如果沒有過往監管對於金融創新的寬鬆和鼓勵,就不會有P2P行業的今天。但如果沒有今日監管的嚴格,也不會有P2P行業的明天。“網貸平臺要擁抱監管,相信在強監管的環境下,P2P行業可以走得更好、更遠。”張適時說。

短板待補

針對P2P行業的監管問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紀敏在會上提出,P2P作為直接融資的一種形式,應建立合格投資者制度。

紀敏認為,P2P本質上是信息中介機構推出的一種直接融資。和銀行貸款這種風險由銀行承擔的間接融資相區別的是,在P2P業務中,投資人需承擔資金風險。因此,P2P業務應該更多地適用資本市場的監管制度,如合格投資人制度。

“機構投資人的風險識別能力和定價能力比個人投資人都更強,他們的進入不僅能逐步提高機構投資人在P2P投資人中的投資佔比,還能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的各種監督職能。個人投資者則可以通過購買機構投資者針對P2P資產推出的產品,從而實現P2P資產的投資配置。”紀敏說。

紀敏指出,上市公司經過了監管部門的嚴格篩選,並接受了一系列監管政策的約束,所以股票雖然有很強的流動性,但風險較P2P產品低。因此P2P投資者的門檻應高於上市公司股票投資者。資管新規中對合格投資人同樣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這也是P2P行業未來要補的一個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