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星鎮老街:聚集星輝 點點余芒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街道,是一座城鎮的脈絡,更印刻著當地獨特的人文歷史和時代發展印記。古老的街道、悠久的建築都會講故事,因為它們將一座城鎮的歷史變遷和人文故事積澱下來。遊走在老街,彷彿可以穿越時光。在情懷和記憶中尋找當年的故事……

文:朱雨杭 圖:鬱衛兵 39°影像·老蘇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本期主播:雨蒙

老街的美是一種樸素的信仰,不是隻有在老街生活過的人才有體會,對於我這樣一個"徘徊"在老街上的人來說,古老的磚石屋瓦彷彿在這裡等候了我千百年。走進老街,如同走進了柔軟綿長的時光之中。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一個晴朗的午後,我們驅車來到位於革命老區王鮑鎮聚星村的聚星老街。一下車,今年78歲的施忠和便熱情地當起了我們的嚮導。聚星鎮老街為東西走向,全長500米左右,寬2米,自東向西有方德和弄、萬盛弄、隆興弄、典當弄等4條長弄深巷。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當問及“聚星”這個名字的由來時,施忠和侃侃道來:“從前,老街上的居民大都是從全國各地遷來的,遠的從廣東、福建,近的從南通、鎮江等地,都是親搭親,友搭友過來的,因此當年街上南腔北調都有,好不熱鬧。”據史料記載,1730年,位於長江下游的海門天南沙東部漲出一片沖積平原,後稱為滿洋沙。滿洋沙形成初期,以崇明為主的豪紳逐漸來此佔地建倉,僱人開墾。許多佔地者之間你爭我奪,鬧得不可開交。通過幾十年的爭奪,滿洋沙竟成了遐邇聞名的寶地,全國各地商戶如眾星集聚這裡,逐漸形成集鎮,故名“聚星鎮”。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當年,聚星鎮是商業繁榮之地,街兩旁商鋪林立,茶食店、雜貨店、肉鋪、包子鋪等等,一家接著一家。清晨,賣菜的農民和買菜的市民把老街擠得滿滿當當。到了下午,新鮮的魚從海邊、河裡捕撈出來,擺上攤子。活蹦亂跳的鯽魚,吐著泡泡的螃蟹,還有青魚、河蝦等等,除了老街居民,周邊鎮子的鄉民也時常從四面八方趕來釆購。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令施忠和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一家很有名的醬油廠,位於隆興弄西面郵局的斜對面,是啟海地區聞名遐邇的鼎大醬油廠。店鋪後院裡,裝滿醬油的深色大缸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排成幾十米,就像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醬油廠周邊空氣裡常常瀰漫著醬油香,引得孩子們嘴饞得流口水。鼎大醬油名噪一時,曾供應大半個啟海的人家。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說起小時候的事,施忠和的記憶像打開閘門的潮水,源源不斷地從陳年彼時湧了出來。每年農曆六月廿四,對老街居民來說,其熱鬧和興奮程度不亞於過年。這一天,是聚星鎮特有的民間文化活動“祭水龍”的日子。“‘祭水龍’前兩三天,街上就開始敲鑼打鼓了。”施忠和說,到了那天,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精心挑選的衣服來參加活動。當天,整個聚星鎮西河邊人山人海,穿著黃背心、頭戴鋼盔的“激水龍”活動隊員,把六條水龍推的推、扛的扛,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地聚集於聚星河兩岸。圍觀居民要是被灑了一身水,沒有人會生氣,反而個個喜笑顏開,以此為一種吉利的象徵,寓意著財運興隆、吉祥如意。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祭水龍”活動其實也是一種消防演練,當年的消防器材沒有如今的先進,廣大商戶為在遇到火災時有個防備,便製作了水龍。久而久之,便把每年檢驗這些水龍有效性的活動變成了聚星鎮人們一年一度的節日。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如今,老街的民俗盛會已隨著時代變遷,湮滅在歷史長河中,而老街故事也被滾滾向前的歷史巨輪遠遠地拋在了身後,那些煙雨朦朧時的纏綿、黑夜迷離時的幽深、素雪紛飛時的冰寒都只存活於老街人的心中。在老街上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能做的,也許就是和年輕人講述老街曾經的故事,描述他們心中那條不老的老街。

聚星镇老街:聚集星辉 点点余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