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難時刻「老革命」施正榮爲光伏發聲:我們不用改行,我們要堅守!

中國光伏產業,在幾十年的跌宕起伏中不斷成長。無論是輝煌的過往還是不願提及的傷痛,都不及前路似錦的明天!

危难时刻“老革命”施正荣为光伏发声:我们不用改行,我们要坚守!

在早年中國光伏產業的前十年,靠的是老一輩的企業家以及他們的企業,在荊棘中開闢出來一條新路,讓光伏製造在中國紮根,並將中國光伏產業推向了世界之巔。

近些年,中國光伏產業在經歷了歐洲雙反、敗退國際市場,靠國內市場中興、又遭遇531政策打擊等千錘百煉後,以更加堅韌自信的心態站立著。前仆後繼的光伏英雄和光伏人,讓中國光伏企業從未斷離希望。

如今,2018的行業大坎,光伏人需要齊心邁過!此時,或許信心比黃金、比麵包更重要。但是,信心來自哪裡?讓我們看看曾經的光伏拓荒者、無錫尚德創始人施正榮博士是怎麼想的、怎麼說的吧!

9月4日,“第十三屆亞洲光伏創新合作論壇暨展覽會”在上海召開,施正榮博士出席大會並發表演講。這位昔日光伏老革命代表在演講中表示:無論從科技創新、情懷還是發展前景來看,光伏都是極具潛力的朝陽產業,光伏人不用改行!

華夏能源網(微信號:hxny100)特別將施正榮博士的演講編輯整理,以饗讀者(內容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通過對光伏產業這麼多年的細緻觀察來看,我們光伏人不用改行:

全球光伏產業發展了二十年,中國光伏產業與國外站在同一起跑線。而且,中國的光伏產業是在技術、質量和自主創新能力都趕超世界的高大上、功在千秋的產業。它不光是一個生意,並且超越了商業,成為了一種情懷。我國在進行藍天保衛戰,光伏產業是藍天保衛戰重要的武器。

我國光伏產業從一開始,無論技術、人才、市場還是資本都來自海外,然後轉成國內,並且成為能源轉型的中堅力量。我們要有信心堅守行業,考慮如何把光伏產品像電視機、空調一樣推向千家萬戶。

從技術上講,在2001年的時候,有多種技術選擇:單晶硅、多晶硅、薄膜,以及組件、電池方向的選擇。後來,無錫尚德開始專注做電池。精力和資源都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專一,這也是尚德的發展中一直遵循的規則。當年國內的電池轉化效率,單晶在10%,多晶在12%左右。尚德選擇了轉化率高的多晶路線,並很快做到了15%的轉化效率。

從質量上講,中國的產品要到海外去銷售,對於品質和認證要求極高。當時國內有三四家光伏組件廠,從來沒有做過IEC身份證。尚德狠抓質量,並且上了一個大臺階,做到了IEC認證,後來又做了UL認證。有了國際認證,尚德更有底氣的去參與國際競爭,藉著2004年德國《新能源法》的頒佈,光伏企業的發展迎來了大機會。

技術和質量這兩點門檻,為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基因注入了高大上的元素,使得我國光伏產業真正上到了一個很高的臺階。

我國光伏產業前十年發展,都是靠民營企業,靠自己的血汗錢掙來的。並且,更多的是得到了海外資本,當時的十家上市公司都在美國上市,總共的融資額達到了20億美金。每家公司後來發債、再融資後,至少有50億美金以上。光伏後來者要記住這一點。

然而,早期的光伏產業發展過程中,過於依賴海外成為了大問題。那時所有的材料要海外供應,既不能確保供應量,又不能降低成本。如果光伏要想取代傳統能源,成本不大幅下降,肯定行不通。

從2003年開始,尚德在國內開展了五年的光伏培訓,從上游到下游,努力把國內光伏產業鏈發展起來。特別是裝備,以前百分之百都依靠進口;現在國內,從硅到硅片一直到最後的組件,包括旁側的產業,全部裝備實現國產化、自動化、智能化,這種發展成績非常的驚人。

還有人才的培養,也是自力更生。培養出多名行業人才,也是尚德十多年發展中非常突出的成績。當年尚德起步,招不到現成人才,就招大學生,一個禮拜三天進行培訓。培養出人才,行業和企業才會更加進步。

原來的光伏產品轉化效率記錄,都是由國外企業保持。如今,中國光伏企業通過自主創新,不斷打破產品轉化效率的世界記錄。同時,中國企業家很清楚,光靠效率也不行:例如28%轉化效率,4塊錢一瓦,沒有人買。提高效率的同時,也要控制成本。中國光伏產業技術儲備雄厚,包括雙面電池,這兩年已經開始付諸於實施。

同時,中國也從製造大國轉為業務大國。2013年,光伏產業進入最困難的時候,海外市場沒有,國內產能過剩,國家及時對光伏進行補貼,使得國內市場連續四年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如今,平價上網近在眼前。既使“531”光伏新政之後補貼不明確,給光伏產業帶來了強烈的衝擊,但很多高電價地區自發自用的商業屋頂項目仍然火熱。最近的藍天保衛戰是國家級戰略目標,尤其是在北方地區的清潔供暖,這個方向肯定不會變。所以,“531”光伏新政是對光伏產業暫時的剎車,是為過熱的光伏產業降降溫。

去年53GW太熱了,但光伏企業一方面知道熱,一方面拼命的朝前衝。政府希望產業冷一冷,讓出點紅利給社會並且減輕點政府財政負擔。但“531”光伏新政不是要讓光伏產業成為網紅,而是會讓產業健康、持續、更快地發展。

目前,產業可能過於關注大型光伏電站,其實分佈式也是一個好的方向。並且,除了大的方向,在成本和盈利上,是走薄利多銷的底技術路線還是做新技術研發降低成本掙錢,也是一種選擇。光伏下一步的創新,要從工程化向產品化轉移,再也不要把繁瑣的一大堆的零部件搞到工地上去,那是浪費。

再說一下光伏幕牆,人們能想象的就是黑色,但如果發揮想象力,給它點顏色看看,就會有更大市場。光伏人要充分發揮想象力,讓光伏真正的走向平常人的生活:無論是在家裡、火車上、電動車上等,都看到光伏產品的應用。

對於光伏產業,光伏人要堅定信心,光伏是一個長線發展的行業,必定像過山車一樣起伏不斷。如果再等十年,可能是一條直線向上!所以,我們不用改行,我們要堅守,把光伏事業做好,把能源轉型的藍天保衛戰打贏!

華夏能源網時玉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