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經濟好,炒房不如搞創投

創投發掘明日之星

上個世紀90年代,一個斯坦福大學的學生設計了網絡爬蟲,用以在互聯網上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他的一名研究數據挖掘的同學與他一起做了一個查詢的工具,能夠把關聯性更大、更有意義的搜索結果顯示出來。

他們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就出去創業。只是兩個學生的家底太薄,很快就把錢花光了。他們只好通過母校斯坦福大學幫助學生創業的辦公室聯繫知名校友,想碰碰運氣拉投資。

斯坦福大學幫他們聯繫到了太陽微電子公司的創始人安迪·貝克託森他在辦公室約見了這兩個師弟,他當場試著搜了搜網頁,還挺好使,也就沒多想,寫下了十萬美元的支票給了他們。

這兩個學生就是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他們拿了這筆錢後於9月7日組建了谷歌公司,並在次年在創業基金首輪融資中獲得2500萬美元,使谷歌的價值飆升到一億美元。

創業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於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勤勞而智慧的人民群眾是無窮的創造力源泉,個人和企業要勇於創業創新,全社會要厚植創業創新文化, 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創業還需要創投的扶持,哪怕像谷歌這樣未來的明星企業,創業三年後才開始扭虧為盈,要不是像貝克託森這樣的天使投資人和最初投資谷歌的創業基金支持,恐怕谷歌這個創立於加州門羅公園一個郊區車庫裡、第一個數據中心是在一間租來的房子裡組建的公司是生存不下去的,就更不用說發展成今天超過8000億美元總市值的國際互聯網巨頭了。

創投支持創新行為

創業投資在中小企業創立和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還有很多。

從美國曆史數據來看,20個行業從1965年到1992年的行業技術創新中,在激勵創新方面,創業投資額的效率大約是企業研發費用效率的3到4倍;1992年以前創業投資只能解釋美國8%的工業創新,而自1992年以後由於美國創業投資的快速發展,1992-1998年間,創業投資能夠解釋美國14%的技術創新。

為什麼創業投資能夠高效地促進技術創新?這是因為科技成果轉化成實際應用的生產力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且週期長的活動,這就決定了難以從常規的商業渠道中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能否有創業投資資金介入於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中試、商品化和產業化活動,是成果能否轉化成功的重要環節。一般的融資渠道難以支持這種高風險投入,反而是創業投資敢於冒險,能夠扶持這些創新項目從實驗室到落地,就像谷歌的例子那樣,兩個年輕人的車庫創業,儘管有先進技術還是難以從傳統渠道融資,但是創業投資行業是願意給他們機會的。

我國科研人員對於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往往是不重視的,這就造成了科技成果成熟度不夠、原創性不強、商業價值偏小、科技成果的系統性配套不完善,科技發展與經濟建設脫節現象很嚴重。如何催化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讓原本可以改變生活的科研成果投入實際生產生活,也讓科研人員能夠得到市場給予的價值?做好孵化器和溝通渠道的創投行業必然要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也是創投基金大顯身手的領域。

中國經濟需要創業創新

如今的經濟形勢可不樂觀。

先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18年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0%,與6月份持平。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增速較1-6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似乎在減緩。

想要經濟好,炒房不如搞創投

再看固定資產投資,2018年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55798億元,同比增長5.5%,增速比1-6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從環比速度看,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43%。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22649億元,同比增長8.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在趨緩。

想要經濟好,炒房不如搞創投

這些數據反映瞭如今經濟的困局。原本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即出口、消費和投資都面臨失速的危險。

先看出口,中國上半年累計貿易順差9013.2億元人民幣,收窄26.7%,貿易順差已連續8個季度同比收窄。隨著和美國貿易戰的加劇,中國出口受到打擊,進口成本也在增長,下半年貿易順差會繼續收窄,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變得不現實了。

再看消費,如此慘淡的消費增速數據表明,由於民眾生活壓力大,教育、醫療、養老等負擔又重。收入方面,個人所得稅降低了,社保又多交了,稅負也沒有減少。房租、食品等價格還在屢創新高,通脹壓力下,大家又都不想消費了。2018年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73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以下除特殊說明外均為名義增長)。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1419億元,增長5.7%。如果和前面的月份對比,增速也是越來越慢的。

想要經濟好,炒房不如搞創投

最後看投資。在以前遇到經濟增長失速,大搞基建是屢試不爽的辦法,而現在呢?看看以前大搞基建二GDP增速很快的天津吧,看看其固定資產投資效果係數,也是生產總值增量與同期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率,可以一定程度表示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拉動了多少GDP。

想要經濟好,炒房不如搞創投

天津固定資產投資效果係數一路下跌,2007年此數值還有0.69,說明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一元,當地GDP能增長0.69元。而到了2017年,此數值變成了0.063,投資固定資產一塊錢,去年只能拉動0.063元GDP。這就說明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這一招越來越不靈光了。

那麼,還有什麼辦法拉動經濟增長呢?只能鼓勵投資創新領域這一條路可走了。而在這條路上,創投機構的角色就很重要了。

創投機構助力創業創新

通過創投機構來投資創新行為,扶持創業是有很多好處的。

首先,創新本身就是難度很大,成功率很低的一條路。具有很強風險辨識能力和項目識別能力的創投機構能夠在市場機制下發掘出真正的好項目並進行投資,提高資金利用率,減少盲目投資造成的效率低下和浪費。

其次,中小企業在創業過程中會遇到諸多難題,而創投機構會提供專業的服務,包括並不限於確立企業戰略定位、幫助企業脫離債務困境、提高企業研發團隊水平、對接市場資源、幫助企業處理危機、幫助企業併購運作、幫助企業獲得融資、操盤上市計劃等。這些專業服務能夠幫助中小企業在創業路上解決遇到的難題,一步一個腳印做大做強。

第三,從創投機構上收到的稅其實並不重要,不如給創投機構減稅,促使創投機構募資更順利,創投機構也就能拿更多錢去扶持中小企業,成功扶持起來的中小企業納稅是創投企業納稅的上百倍乃至上千倍。就以海匯投資為例,在廣州黃埔科學城總部附近就投資了約50家企業,這些企業每年的納稅就高達三十個億,遠遠比海匯投資本身納稅額要高。如果不考慮創投機構這種以點帶面的扶持能力,只是一味給創投企業加稅,會造成潛在投資人不願意為創投機構出資,中小企業也會沒人扶持,難以發展壯大,社會資金流動變得更不活躍,死氣沉沉,無法起到激活創業的作用,是百害而無一利的短視行為。

第四,創投機構是通過直接融資的手段幫助中小企業。中國企業間接融資佔融資比例太高,導致槓桿率居高不下,在去槓桿過程中通過強行降低間接融資比例,造成剛性去槓桿,會讓經濟短時間內難以承受。要從長遠來去槓桿,就必須通過擴大直接融資比例來擠壓間接融資。擴大直接融資也能讓原本難以通過銀行貸款獲得資金的中小企業獲得低成本資金。顯然,想要通過直接融資讓中小企業獲得資金,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通過專業的創投機構進行投資是最好的選擇。

總而言之,創投行業對於中小企業的創立和發展起著關鍵作用,一家良好的創投企業能夠扶持出一個地區大量利稅企業,並幫助它們解決日常問題。創投機構能掛鉤引導資金合理流動和投資,降低槓桿率,溫和去槓桿,促進實體經濟和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目前經濟發展失速,迫切需要創業創新型未來拉動經濟的關鍵時刻,創投機構應得到更多稅收和政策上的優惠,這樣才能激活民間經濟潛力,促進創業創新活動。

低稅率促進創投發展

正是因為創投行業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創新行為上的重要作用,1958年,美國聯邦政府就推出了“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通過提供低息優惠貸款支持民間設立“小企業投資公司”,促進了整個創投行業迅速起步。

但1969年美國將資本利得稅率從25%提高到49%,嚴重阻礙了創投業的發展。直到1978年,資本利得稅率降低至28%,1981年進一步降低至20%,創投業才又得以迅速復甦。為鼓勵不發達地區創投業發展,聯邦政府還於2000年推出《新市場稅收抵免方案》,對投資低收入地區的社區發展基金滿7年的,可從聯邦所得稅中獲得相當於投資額39%的稅收抵免。

其他發達歸家,如英國也有類似的對創投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為鼓勵個人通過風險投資基金間接從事創投,英國於1995年出臺了“風險投資信託計劃”(本質上是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設立的風險投資基金),給予三方面稅收優惠:創投公司免繳資本利得稅、個人投資者從創投公司的所得(包括紅利收益所得和處置創業風險投資公司股權的資本利得)免繳所得稅、對持有創投公司股份超過3年的個人投資者按其投資金額的20%抵免個人所得稅。為鼓勵大型實業類公司從事創投,英國2000年出臺了“公司創業投資計劃”,規定開展創投業務的實業公司可獲得以下稅收優惠:如投資小型加工貿易類企業並持股3年以上,公司可獲得相當於投資額20%的公司抵免稅;如將投資所得再投資,公司可延遲繳稅;如在創立創投計劃時出現損失,公司可以從公司收入中扣除損失,以減少稅基。

寬鬆的稅收環境,也讓英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創投國,其創投規模幾乎佔整個歐洲的一半。

創投行業應該減稅

從國際上的經驗教訓來看,如果稅負很高,創投行業的發展將受到嚴重的打擊。

這是因為創投基金與一般的企業具有截然不同的生命週期,一般的過程是,前兩三年純投入,接下來三四年優秀項目陸續退出獲得收入,投資失敗的項目則在最後幾年處理掉,表現在賬面上即為虧損。

按稅法,一般企業若出現虧損,可以在之後的年度抵扣利潤,在彌補完虧損之前無需繳稅(最多五年)。這也符合一般企業先虧損、後盈利的規律。但創投基金卻是先盈利、後虧損,在盈利的年度交了大量稅收,在隨後的虧損年度卻已經沒有了彌補的機會。並且在實際操作中,除非投資的項目清算,否則稅務部門也很難認可基金虧損。

由於創業失敗率很大,很有可能投資的幾十個項目裡只有一兩個大獲成功,其他大多數都失敗了,也就有可能出現基金總體虧損,卻還交了很多稅的情況。

所以上月底的一則消息,對於創投圈是沉重的打擊:各地方政府過去普遍實行的對有限合夥制基金徵20%所得稅的政策,在國稅總局的檢查工作中被認定為違反了相關規定,應當糾正。這意味著,創投基金今後將必須按照個體工商戶的標準徵收累進稅,最高稅率為35%。更嚴重的是,基金過去歷年的稅收也需按新標準追繳。一些過去幾年業績較好、退出金額較大的基金,需要補繳的稅收可達數億元。

這顯然是很不合理的。創投稅負過重,會造成資金從創投行業擠出,廣大中小企業和創業者自此將得不到有效扶持。

直接對創投行業加稅,不如給創投行業減稅。因為創投行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到中小企業發展起來了,它們能比創投行業本身提供更多的稅收。

創投行業能通過市場手段篩選出更好的企業並幫助其發展,這些發展起來的企業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頂樑柱,從根本上擴大稅基。

直接對創投行業加上“死亡稅率”,是殺雞取卵的短視行為。應該多加鼓勵創投行業的發展,減輕其稅負,創投行業才能發掘並扶持出更多優質的企業,促進創新,從根本上提高稅收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