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水於河 守護生態

閩西新聞網訊 (記者 石芳)“新羅區在全市率先無條件全面執行小水電站最小生態下洩流量的釋放。”記者昨日從市水利局獲悉,新羅區政府日前印發《落實強化水電站生態下洩流量工作方案》,對小水電生態流量釋放作出規定,還水於河。

這是我市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水環境保護,走出小水電站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的堅實一步。

水電開發問題被列為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的一項重要內容。自整改工作開展以來,我市水利、環保、經信等部門主動作為、攻堅克難,初步取得階段性成效,整改進度排全省前列。

我市現有水電站1177處,其中裝機容量五萬kW以下農村小水電1175處。小水電站的建設發展,在緩解我市電力緊缺狀況、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水電的深度開發,這些水電站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凸顯,造成河流減水斷流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我市高度重視水生態修復工作,早在2015年,以長汀縣作為全省小水電退出“試點縣”為契機,創新機制,探索“改、限、退”的辦法分類實施——改,即對水電站進行改造,設置放水設施,實施生態下洩流量;限,即對水電站實行限制運行,在枯水期一律不準發電,水量直接回歸河流;退,即實行水電站退出。截至目前,該縣退出23個老舊小水電,全市共退出37個老舊小水電。

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2017年9月30日,市水利局制定《龍巖市水利局關於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工作方案》,探索出有龍巖特色的水電站整改新思路,有效提高小水電站的生態修復質量。

2018年1月底,我市全面完成了水電站生態下洩流量的核定工作,比省定6月底前完成的時間節點提早了5個月;以縣為單位做好水電站“一站一策”總體方案,並提高方案編制標準,要求報市水利局審查,由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批准後上報備案。截止6月30日,各縣(市、區)已全部按程序完成方案編制並上報備案。

與此同時,市水利局積極探索推動水電站落實生態下洩流量改造。目前,全市已設置下洩設施水電站309座,佔任務數的26%;安裝在線監控99座,佔任務數的8%;已納入環保監控平臺45座,佔總任務數的4%。

“我市認真落實整改要求,整改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市水利局水利水電建設管理科負責人表示,但是後續任務仍然艱鉅,我們還需主動作為,按照省、市整改方案要求,2018年完成30%以上的整改任務,重點確保自然保護區、裝機1000kW以上等水電站的整改;到2020年,基本形成水電站綠色發展格局,有效解決水電開發造成的減水斷流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