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報:中國或將再度迎來多子女家庭時代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報道】近日正在審議中的中國民法典新草案涉及婚姻家庭的部分未提及家庭子女人數的限制,法國各媒體在本週的報道當中紛紛預測,持續近40年的嚴格計劃生育政策或將迎來終結。

中國新修訂的民法典是否將不再對生育數量加以限制?法媒報道,日前正在審議中的民法典第一版草案引發熱議,其中的變動可能標誌著中國政策的一大轉變,歷經近40年嚴格控制生育的計劃生育政策或將畫上句號。

據《快報》消息,本週向人大常委會提交的新編民法典共計六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並將於2020年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進行表決。報道援引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透露,主要的變動包括新增一個月的離婚冷靜期(在此期間,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申請)以及關於工作場所性騷擾的新規。而本次草案中沒有關於控制生育的條文,觀察人士認為這是幾十年來中國家庭子女人口限制措施將被取消的一個信號。

2018年7月,人口統計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曾預測,政府將在明年、“甚至更早”出臺鼓勵生育的政策,“以應對出生人口銳減的問題”。北京大學法學院的一位教授在接受同一媒體的採訪時也認為,此次的民法典草案中不含生育控制條文表明相關限制措施可能會被取消。

英文報紙《中國日報》對此的態度則較為謹慎,直到近日才發表文章,確認生育控制的相關條文沒有出現在對婚姻和收養作出規定的婚姻家庭編部分。

中華女子學院法學院教授李明舜表示,“廢除生育限制未必體現在民法典的婚姻部分。”從中國郵政八月初新發行的豬年郵票上也能看出端倪。票面上有兩隻大豬和三隻小豬。雖然如此解讀看似捕風捉影,但中國確有就法律和社會變革發行相應郵票的先例。《快報》援引香港《南華早報》的分析披露,過去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和開放二胎政策時,也分別發行了一隻猴子和猴媽媽抱著兩個猴寶寶的郵票。

變化原因

法媒指出,中國在2015年末就已廢除“獨生子女”政策。自此,一對夫婦可以生育二個孩子,但也僅到二個孩子為止。《世界報》同時指出,在2015年新政策開始之前,其實已有不少女性獲准生育二胎,先是准許夫妻雙方為少數民族以及只生育一個女孩的農村家庭生二胎,後來,夫妻雙方中有一方為獨生子女的也可以申請二胎。

新規自2016年1月1日起生效,但在增加生育率方面並未產生實質作用。根據《費加羅報》報道的數據,中國2017年新生兒數量為1723萬,相較2016年的1786萬不增反減。《世界報》分析認為,由於房價飛漲,加之高昂的教育支出和沉重的工作壓力,很多夫妻沒有生育二胎的意願。中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對2017年出生人數減少的解釋則是育齡女性人數減少,加之如今很多人更傾向於晚婚晚育,這其中有經濟方面的考慮,也有思想改變的因素。有關部門預測,2018年的新生兒數量將回升至2000萬。

《快報》披露,2016年中國的生育率為平均每個婦女生育1.6個子女,這一數字低於維持人口數量所需的2.1。不過,2016年的出生總人數已經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其中屬於生育二胎及二胎以上的比例為45%。有關部門由此認為政策放鬆仍有效果。

除了人口減少的問題,《快報》和《世界報》都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是政策變化的又一原因。法媒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13.8億人口,而老齡化趨勢加速不啻為這個亞洲新興經濟體的未來隱憂。2017年,中國的勞動人口(16至59歲)減少了近550萬。這一數據在近六年連續下跌,共減少了9.02億(佔總人口的65%)。2017年年末,中國60歲及60歲以上人口為2.41億,佔總人口的17.3%。中國政府估計這一數字或將在2050年達到4.87億,約佔總人口的35%。有經濟學家指出,中國一方面存在“未富先老”的風險,另一方面,由於工人的數量太少,將會無法負擔龐大的老齡人口所需的養老金。

遺患無窮

《世界報》提到,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自1979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與這項政策並行的還有強制人工流產、繳納社會撫養費及避孕節育等爭議舉措,其帶來的老齡化以及一些家庭重男輕女導致女性人口比例降低等不平衡問題更是讓其飽受詬病。《快報》援引中國政府部門提供的數據披露,受計劃生育政策干預而減少的出生人數達到4億,與此同時,由於一些家庭重男輕女,男女比例不平衡問題也由此產生。法國國家人口學研究所研究負責人在2016年夏出版的期刊中寫到,自80年代末超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選擇性墮胎導致“男孩出生比例急劇增長”。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亞洲項目主任向《快報》指出,“獨生子女政策的結束對民眾而言是一個好消息,他們就此擺脫了一項對他們私生活的干涉。”並表示沒有想到中國會如此大規模推廣二胎政策。

刊載於醫學期刊《柳葉刀》2016年10月刊中的一項研究,從長遠效果分析結束獨生子女政策所帶來的積極效應。《世界報》的報道引述了報告作者的預測,指出政策的寬鬆化會使中國達到其人口的峰值,但隨後仍會下降,降幅小於維持獨生子女政策時期。兩位人口學專家認為“在未來二十年,相對老齡化加速之快,二胎政策只會起到微弱效果”。

新的困境

法新社認為,中國政府本希望開放二胎的政策能帶來新一輪嬰兒潮。不過政策限制並非生育率降低的唯一原因。從經濟方面看,養育孩子給家庭帶來的負擔遠勝於以前。1995年至2007年間,學費和醫療費的漲幅超過了居民收入漲幅便是一大明證。除此之外,城市女性工作比例較過去減少,職業女性又面臨失業壓力和性別歧視,這些增加的不穩定性使得已婚夫婦選擇擱置生育孩子的計劃。法新社指出,越來越多中國女性出於對職業發展的考慮,選擇將第一次生育的時間推後。

大連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母親向法新社透露,“許多人想要第二個孩子,但沉重的經濟負擔成為了最大阻礙”。她自己也想要第二個甚至第三個孩子,但是擔心再次懷孕會讓她失去原來的崗位而猶豫不決,“我不想放棄工作,這是我自我價值的體現”。

一對已經育有兩個孩子的上海夫妻也表示不想再生第三個孩子。丈夫表示“我們的經濟壓力已經達到飽和”,妻子則指出學校和私教的費用實在“過於高昂”,這些教育開支讓家庭不堪重負。另一位38歲的母親也表示自己6歲的兒子所需花銷已讓她感到負擔過重,“所以我不想再要孩子了”。

《快報》援引了《中國日報》的一篇報道,湖北省東部城市咸寧從八月起推行了一系列旨在鼓勵生育的政策,其中包括對二胎家庭降低房貸利率、為夫妻雙方提供更長產假、為準媽媽引入彈性工作制等等。法媒認為,目前還不能斷言這一系列優惠政策是否能吸引更多家庭生育二胎。一位三十歲左右的母親在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仍然表示,“是否選擇生二胎取決於家庭經濟狀況和夫妻感情。目前我不打算生二胎,因為這會產生我們無法承受的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