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僞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先潑盆冷水吧,百度搜索DSD唱片。巧了,以下DSD唱片,全是假的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你能下載到的DSD,很多也是假的。我網盤裡有幾十個G的DSD文件,是淘寶買音箱架子送的,你受得了麼。

所以聽DSD之前,先品一下你手上東西的成色吧。

模擬時代的聲音介質,公認的好聲音當數開盤帶和黑膠。隨著數字音頻時代的到來,CD進入千家萬戶,但很多人對CD的聲音並不滿意,認為數字聲過於生冷,沒有模擬聲音的溫暖感。

索尼和飛利浦眼看對CD的專利快到期了,一番研究後,在1996年發佈了SACD(Super Audio CD)的標準,即1bit 2.8224MHz為基礎的DSD編碼。所以DSD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這個技術已經有二十幾年的歷史了。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為什麼以前DSD少人問津呢,因為DSD是SACD的隱藏屬性。實體唱片包括SACD走向衰落,高格式音頻文件及無損流媒體播放漸成主流,正因如此,近些年DSD開始走進大眾視野。

先等一等,另一條時間線我不得不提一下:

1993年9月,留美學者姜萬勐、孫燕生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臺VCD。

1996年初,DVD發佈

1993年,第一次聽到了CD,來自一套愛華組合音響,那是我三叔結婚的前一天,這絕對是當時最時髦的新三大件之首,那年我11歲。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當時聽的是草蜢1992年發表的專輯《永遠愛著你》,其中一首《心中的你》我聽了不下5遍。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心中的你

草蜢 - 永遠愛著您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身後的大人都在忙活佈置新房,只有一個孩子在CD前呆若木雞的反覆聽著一首歌。

沒有一點噪音,低音劇猛,可直接選歌,還能循環單曲,那是一個全新的體驗。

資料顯示,1992年香港黑膠大面積停產,這一年也是香港大面積生產CD的開始(之前香港唱片由韓國廠家生產)。

多年以後,我已拍評測的名義,把圖中這套組合音響切了過來。

1996年,我14歲,第一次看到了Micheal Jackson的《History》VCD,深深感到震撼。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1998年,我16歲,在同學家第一次看到了DVD的“mao”片,畫面極致清晰,我看傻了。

(圖片未通過審核)

那時我並不是一個聲音從業者,只是一個漸漸長大的孩子。從CD到VCD、到DVD,這是大多數人走過的路徑,日子過的有聲有色。在這條路徑上看,SACD這種有聲沒影的設備肯定不會被大眾青睞,無論它有多出眾。

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文化生活的中國。要知道,97年,北京西四北大街,買萬利達一萬首歌王影碟機的顧客,每天能排成一條龍。

那麼單純從聲音的角度看呢,聲音到底是好了還是糟了?

CD的音軌比特率1411.2kbps,VCD 的聲音壓縮技術可以說是Mp3的前身,MPEG-1 layer2,比特率224kbps,DVD立體聲的比特率大約400kbps,AC3環繞聲128kbps,都遠不及CD。

這還不是關鍵,VCD、DVD在我國爆發式發展,其中不乏粗製濫造,很多碟機的時序誤差(Jitter)大大超過CD機,誤差值過高導致聲音的精度僅相當於12bit左右。DVD對音頻電路和聲音質量的考量與CD機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來看看現在的DVD機價格也可見一斑。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CD與黑膠的紛爭甚囂塵上,DVD更是不值一提,覺醒成為必然。

上世紀90年代末的SACD和DVD-Audio是音頻行業覺醒的象徵,SACD主攻DSD編碼,DVD-Audio主攻PCM編碼(24bit/96kHz)。雙方爭的面紅耳赤之時,2001年iPod橫空出世,這股子風暴,誰也擋不住,也別跟這兒爭風吃醋了。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大風起兮雲飛揚,DVD-Audio就這麼涼了。

SACD活了下來,雖在國內未形成市場,但在歐洲卻得到了一席之地,作為古典音樂最重要的發行介質,因為聲音更接近模擬,成為很多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忠實選擇。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SACD一般為單面雙層,一層是和CD一樣的(16bit/44.1kHz)數據流,因此可以在普通CD機上播放但只是CD音質。另一層則是DSD,且能容納多聲道數據流,只能在SACD機上播放。只要是SACD,裡面一定有DSD數據流,SACD盤容量與DVD相當,下面這種700MB的CD碟片自然全是假的嘍。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由於當年盜版猖獗,索尼曾許諾SACD將永遠不能被電腦播放,DSD因此被SACD擋在身後。這臺馬蘭士SACD機現在的價格仍為15800元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通過索尼Playstation 3的一個漏洞,還是有高人突破了索尼的防線,可實現SACD的抓取。一度市面上出現了不少盜版DSD,基本都是通過這個方法獲得的。

今天,索尼曾經的承諾已成往事飄散在風中,而在索尼最新的Hi-res精選音樂APP裡,DSD已成為了不折不扣的主角。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那麼問題來了,DSD如何辯真偽:

1:老專輯要看這本專輯出沒出過SACD的版本。

2:SACD歐洲唱片居多,國內沒有SACD的壓盤技術(香港好像是有)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上圖屬於赤裸裸的詐騙

3: DSD文件的後綴為.dff(飛利浦標準)、.dsf(索尼標準)、還有少量為.dst(抓取)。

4:多數DSD專輯是古典音樂,或模擬時代開盤母帶轉錄的DSD。

又提到了古典音樂,為什麼古典音樂要和流行音樂區別對待呢?

流行音樂是製作出來的,對真實並沒有統一標準。

換句話說,少有人知道錄音棚裡的聲音是什麼樣的,但只要去過音樂廳的人,一定知道音樂廳聲音的樣子。

古典音樂愛好者大多會去音樂廳聽音樂,同時還是音響發燒友。古典音樂的錄音對麥克風品質和麥克風擺位的要求極其苛刻,只有極少的後期加工,需要足量採錄樂器及廳堂的真實信息。

目前能滿足這個要求的最佳方式也就是DSD了。

DSD的1bit、超高頻率採樣有幾個重要特性:

DSD模數轉化過程中脈衝響應的損耗極低,這是DSD能真實還原的基礎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DSD頻率採錄輕鬆超過100kHz,這是足量採集的重要保障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DSD的編碼方式造成超高頻量化噪音,DSD64在22kHz以上開始出現,因此稱之為帶外噪聲。DSD128帶外噪聲則推移至44kHz以上,與PCM的超高頻量化噪聲接近。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SACD因為容量限制只能承載DSD64(2.8MHz),而流媒體沒有了這個限制,這讓我們有可能聽到DSD128(5.6MHz)及DSD256(11.2MHz)這樣更高品質的DSD音樂。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指標是我們一直在提的東西,高格式的PCM和現行的DSD,均超越了模擬載體的指標,但我們還是不得不提模擬,因為聲音不完全是指標的事。

這裡我講一個小故事,87版《紅樓夢》的錄音師徐偉勝老師1988年移居加拿大,但他一直想把87版《紅樓夢》的模擬開盤母帶轉錄為數字音頻文件,他覺得為時代保存下這珍貴的作品責無旁貸。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2000年以後,當幾經周折把《紅樓夢》開盤帶轉錄為DSD的時候,保存了18年的開盤帶在走帶過程中發生斷裂,特別是《葬花吟》重要片段未能完整搶救,讓現場的人萬念懼灰。

2004年《紅樓夢》作曲王立平老師說他家裡還保存著兩盤87版《紅樓夢》1/4英寸立體聲磁帶。搬了兩次家,磁帶用塑料袋和泡沫塑料包著,放在床底下,夾在許多書中間,始終沒有打開過。

就這樣在北京石碑衚衕錄音棚,徐偉勝、王立平和李大康老師共同經歷了這盤1/4英寸磁帶驚心動魄的轉錄過程。

去偽存真,DSD那些年、那些事

徐偉勝老師寫的原文在此,供大家引申閱讀:

音樂錄音師講述87《紅樓夢》音樂傳奇錄音花絮/母帶的保存和重見天日

我有機會見到徐偉勝老師,並有幸聽到了其中《葬花吟》的DSD版本。那種感覺真是撲面而來,頻譜分析軟件看了一下,高頻不超過30kHz,動態表現不能說誇張,但情感之真,味道之足,直攝人心。

這是我與DSD的初次接觸,卻讓我印象深刻。

我個人感覺DSD和PCM最大的差別不在頻率、不在動態,而在密度感、臨場感,還有最重要的,感動人的能力。

PCM和DSD的爭論不會停止,音頻行業的發展一直在爭議和妥協間往復,因此而不斷進化!

上一篇關於音頻格式的文章發出後,得到非常多反饋,也讓我學到很多東西,感謝大家支持!

Mp3、CD、24/192、DSD聲音為何大不同

下一篇我準備為大家介紹一種超酷的無損音樂收聽方式,我們下次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