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現有償互助:做一本暑假作業20元,沒錢用橡皮薯片換

原標題:同學“有償互助” 別傷純情友誼

“做一本暑假作業20元,講一道題5元,借一次筆記5元,如果沒錢,用筆記本、簽字筆、橡皮、薯片等東西來換也行。”當航航媽媽聽到同學媽媽介紹的這些情況時,驚得說不出話。她很難把這些行為和自己乖巧、懂事的“學霸兒子”聯繫在一起。聽同學媽媽說,這種行為還得到了不少學生的認可,因此“供需兩旺生意興隆”,當然,也有部分學生不認可和家長抱怨,她這才得以知曉。本來她想把兒子“教訓”一頓,但一直沒想好怎麼說。那麼,“學霸”兒子拿“知識”和同學換錢,到底對不對?該怎麼和兒子交流,處理好這件事呢?航航媽媽為此犯了難。據瞭解,現在,在學生之間,包括“學霸”講課收費在內,“有償幫助”很盛行,並得到了部分家長和學生的認可。開學了,這樣的“生意”是否應該制止呢?

“學霸”兒子生財有道

航航是望京一所中學的初二學生,爸爸在一家房地產公司上班,平時工作很忙,顧不上家,於是,媽媽便辭了工作,專職在家帶他。航航在媽媽的精心培育下,不僅學習成績優異,其他方面也樣樣拿得出手,籃球賽上,他是班裡的奪冠主力;藝術節上,他抱著吉他,自彈自唱自己作詞作曲的歌。另外,他還是班裡有名的“小紳士”,對老師彬彬有禮,對同學謙讓有加,深得老師和同學的讚許。

就這樣一個人人誇的“別人家的孩子”,現在卻做出了一件讓人跌破眼鏡的事兒。不知從何時開始,給同學講題、借筆記、幫做作業,開始收費。暑期裡也不閒著,在網上視頻講題,還接了幾單幫同學做暑假作業的“活兒”。

“他視頻給同學講題,我知道,但背後收費和幫同學做暑假作業的事兒,我之前不知道,臨開學了,幾個家長帶著孩子出去玩兒,我才從同學媽媽那裡知道。”

獲悉這件事後,航航媽媽雖然心裡有些惱怒,但處理起來還是很理性的,“我得先弄清楚怎麼回事兒,再想解決辦法。”於是,一個晚飯後,她和航航聊起來了這件事兒。

航航告訴她,之前,他幫同學講題,也沒想過向同學收費。後來,向他求助的多了,他有些煩,但又不好意思拒絕。他想了想,如果這些同學到外面上課外班,找家教,也會花錢,那自己為什麼不能收呢?於是,他公開在班群裡發佈了“收費標準”。他覺得通過收費,一來,可以變相拒絕一部分同學的求助,讓自己輕鬆些;二來,也可以增加一些零花錢,可謂一舉兩得。至於為什麼沒和媽媽說,他是這樣想的,自己的收費不高,只是象徵性收一點兒,比同學在群裡隨便發個紅包都少,所以,他覺得沒什麼,當然,他也隱隱地猜測到媽媽不會同意,因此也就沒有說。

航航還向她解釋,讓他講過題的同學,都覺得他講得好,價格公道,很多還成了“老客戶”。這讓航航媽媽有些“哭笑不得”。

同學間“互助”變成“互利”

其實,現在像航航這樣,為同學提供幫助,向同學收費的學生有不少。

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家長程女士介紹說:“有一次,我兒子對我說,他同學向他借100元錢,要通過我的微信轉賬。我建議兒子先了解清楚這個同學借錢的原因,同學告訴我兒子,他是為了找別人代寫作業。結果,我兒子沒有借錢給他,而是告訴這位同學,他願意以更低的價格代寫作業。如果暫時沒錢,可以延期支付,到年底給也行,但要多支付20%的利息。也就是說,兒子跟同學競價,搶了別人的‘生意’,還收利息。”程女士非常不高興,批評了兒子,提醒他要注意同學間的感情,但兒子的話把程女士噎住了,“現在同學間都這樣,能用錢解決的,就別談感情。”

西城初三一位女生小杉也說:“在班裡,有同學會從超市買一些文具,到學校賣,比如2塊錢一支的自動筆,賣給同學3塊一支。1塊錢的橡皮,賣給同學1塊5。有些同學需要圓規、尺子,他手裡沒有,他還提供代買服務,第二天給同學帶來,但價格也要加幾元錢。”

小杉還提到一個同學開展的“新業務”——午餐代購。因為她們學校沒有食堂,是營養配餐,有同學吃膩了,會隔三差五地訂外賣。於是,就有人做起了快餐團購業務,早上,想買外賣的同學把中午要吃的飯微信給她,她統一在一家餐廳訂,中午配送到了,她到學校門口取,然後一一給大家送去。對於訂餐的同學來講,雖然要交3元代買費,但還是比自己單獨訂餐的配送費便宜,另外,配送員只能送到學校門口,參加團購,讓同學代買的話,有人給送到班裡。“這麼說吧,只要你出錢,在同學群裡提出需求,一般都有人接單。即使像買蚯蚓,買明星接機時刻表這樣的另類需求,也有人接。”小杉介紹說。

對待“有償幫助”觀點兩極分化

對於同學間的這種“有償幫助”,以前,多數同學不認可,這樣做的孩子會受到同學的鄙視和孤立,但現在卻在孩子們之間的接受度很高。小杉說:“對於這樣的事兒,我自己可能不會去做,但別人做,也覺得沒什麼。”

順義一所中學的學生家長楊女士介紹說,前一段時間,她的兒子踢足球時,不小心把腿給踢骨折了,在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後要去上學了,她想著,兒子讀的是寄宿制學校。因為腿傷還沒完全好,重返學校上學,可能需要同學的幫助。於是,她就給兒子帶了很多的食物,讓他到宿舍把食物分給同學們吃。過了一週,兒子從學校回來和她說,食物都自己吃了,“那為什麼不分同學呢?”她就問。兒子說:“同學幫助我,我給他錢啊。”她聽了,非常震驚,說:“怎麼能這麼做?”孩子就說:“我不給他錢,他也會幫我,他幫了我,我給他錢更好,他也會接受。”

相對於孩子對這種事的“風輕雲淡”,家長的心緒要複雜一些,甚至有一些茫然和不知所措,但也不像以前那麼排斥了,在觀點上也出現兩極分化。接受這種事兒的家長認為,現在的時代和以前不一樣了。這樣的孩子有商業頭腦,值得鼓勵,別暴利就好。但同時也需要引導,比如把賺來的錢給班裡買書,豐富圖書角;給爺爺奶奶買水果,孝敬老人;或者捐給失學的孩子等。不接受的家長則認為,現在的社會風氣壞了,連小孩子都“唯利是圖”。“我們小時候,都有一顆天真無邪、質樸無華的童心,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如果能因為幫助同學而受到老師表揚,心裡比吃了蜜還甜。現在,生活好了,人心卻變了,連最純真無邪的童心也變了。”有家長這樣說。

專家提示

人與人需要建立超出金錢關係的友誼

北京大學“三寬家長教育”課題組專家 張旭玲

對於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有些孩子覺得用錢可以解決的,最好不涉及情感,互相不虧欠的關係更簡單。有些孩子的做法讓家長覺得不可思議,但這也是社會發展的結果。當互聯網帶給人更多精神滿足的時候,在做事不需要都靠關係的社會,在錢可以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疏離也是必然的。

但不論社會怎麼變化,友誼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還是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幸福感。因此張旭玲老師建議,不要把所有的互助都用金錢來計酬,無償的幫助別人是認同對方的價值而自願的付出,雙方都會有價值感,如果付錢了,價值感就沒有了,變成一種獲取報酬的勞動。

那麼,同學間的幫助哪些收費合理呢?主要還是看孩子金錢觀,只要他們雙方覺得公平就好,但還是需要保持一些超出金錢關係的友誼。

張旭玲老師說,金錢教育一直是家庭教育的難點,因為它們只有底線,就是說不能做什麼是有標準的,比如,遵紀守法。而可以怎麼做,有主流的標準,但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主流的金錢觀與社會文化背景有關,與家庭教育有關,也與時代背景有關,所以,現在的孩子可能與父母的金錢觀就不太一樣,在處理金錢與同學關係的問題上他們可能受同學的影響更大。

家庭金錢觀的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是家長金錢觀的直接傳遞,不需要刻意去教育。當發現孩子處理問題跟家長的觀念差異比較大的時候,需要把握幾點:一、不能觸犯法律和道德,比如偷別人的東西、撿來的錢不還給同學、借錢不還、敲詐別人等等。二、相對公平的原則,不能乘人之危佔便宜。三、對於弱勢同學的幫助不要收錢,比如幫生病的同學做一些事。

孩子的金錢觀還未完全形成,社會認知水平不足,需要家長幫助孩子明確行為的邊界:遵紀守法、有善良之心。

對於有些家長認為,會賺錢的孩子財商高,也不一定。財商是指創造和管理財富的能力,包括金錢觀、財富知識、賺錢能力等。而“愛錢”是一種把錢放在重要位置的價值觀,因此“愛錢”不等於“財商”高。記者 李海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