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別介紹——喀麥隆

【國名】喀麥隆共和國

【面積】475442平方公里

【人口】2344萬(2016年)

【民族】主要為富爾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圖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圖族

【語言】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法語

【宗教】4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40%信奉拜物教,20%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雅溫得

【國慶】1972年5月20日

【貨幣】中非法郎

喀麥隆共和國通稱喀麥隆,是位於非洲中西部的單一制共和國,西方與尼日利亞接壤,東北與東邊分別和乍得與中非相靠,南方則與赤道幾內亞、加蓬及剛果共和國毗鄰。海岸線緊依邦尼灣,其屬於幾內亞灣及大西洋的一部分。喀麥隆由於其地質與文化的多樣性,而有“小非洲”美譽,其自然地理風貌相當豐富。當地的最高峰是西南部的喀麥隆火山,大城市則有杜阿拉、雅溫得及加魯阿等,並棲居了超過200個種族與語言族群。

喀麥隆是非洲聯盟的創始國之一,在非洲政治經濟領域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扮演著重要的較色。作為中部非洲經濟與貨幣共同體成員國之一,喀麥隆經濟在共同體經濟總量中佔有很大比例,是中部非洲地區政治經濟強國之一。

國別介紹——喀麥隆

國別介紹——喀麥隆

【自然】位於非洲中西部。大部分地區為高原,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阿達馬瓦高原是中非高原的核 心部分,平原僅佔12%。聳立在西南海濱的喀麥隆火山海拔4070米,是全國和西非地最高峰。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喀麥隆火山山麓年降水量達9000多毫米,是世界雨量最多國”。

【歷史】公元5世紀起形成部落王國和部落聯盟。1472年後西方殖民者相繼入侵。1884年成為德國的“保護國”。1902年德國吞併喀全境。一戰後西部和東部分別 由英、法統治,二戰後交英、法“託管”。1960年1月1日,喀麥隆法託管區獨立為喀麥隆共和國,1961年,喀麥隆英託管區北部併入尼日利亞,南部與喀麥隆共和國合併組成喀麥隆聯邦共和國。1972年5月改名為喀麥隆聯合共和國,1984年改為現名。1995年加入英聯 邦。1971年3月26日與中國建交。的地區之一。

【經濟】鋁礬土、鐵礦等礦產豐富,林業發達。農業發展較快,有“中部非洲糧倉”之稱。旅遊業發達,譽為“微型非洲”,著名景點有貝努埃、賈河和布巴恩吉達等天然動物園。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已初步形成。

喀麥隆農業和畜牧業為國民經濟主要支柱。工業有一定基礎,發展水平居黑非洲前列,主要有食品、 石油開採與加工等。獨立後實行“有計劃的自由主義”、“自主自為平衡發展”和“綠色革命”等經濟政策,國民經濟發展較快,80年代初期經濟增長率曾達到兩位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度達到1200美元。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喀財政關稅和出口產品收入驟減,外部投資和信貸收緊,失業人數增多。2009年,喀政府公佈《2035年遠景規劃》,重點是發展農業,擴大能源生產,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努力改善依賴原材料出口型經濟結構,爭取到2035年使喀成為經濟名列非洲前茅的新興國家,喀政府積極平抑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實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解決能源供應短缺等問題,改善投資環境,經濟平穩增長。

工業:獨立後,喀麥隆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努力發展工礦業,已初步形成以農、礦產品加工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水平居撒哈拉以南非洲前列。發展的工業主要是採礦、建築、食品、化學、飲料、捲菸、紡織、造紙、鋸木、鍊鋁、煉油、電力等。工業企業從獨立到1980年的20年間,已從200餘個發展到700個;工業產值在1970~1981年的11年間年平均增長率達9%。

喀麥隆的電力工業具有悠久歷史,主要是水力發電,集中在埃代阿水力發電廠。1982年和1983年新建了松洛洛水力發電廠和來格多水力發電廠。1982年全國發電總量為21.45億度,1988年達25.57億度。

喀麥隆的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其中食糖生產已於80年代初達到基本自給。利用本國原料發展起來的紡織工業,它所生產的棉布80%供應本國。喀麥隆的冶金工業發展歷史也比較悠久,主要是鍊鋁,生產的鋁錠全部出口,獨立後政府還發展了鋁初步加工,鋁錠加工成鋁板出口。

農林牧業:喀麥隆素有“中部非洲糧倉”之稱。全國70%以上的人口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耕地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8%。。喀麥隆的傳統糧食作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高粱、芭蕉、薯類。喀麥隆經濟作物以可可、咖啡為主,全國1/4以上的人口以種植可可、咖啡為生活的主要來源。在農產品出口值中,這兩項的出口值即佔到出口總值的30%~40%,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依靠。為維持可可和咖啡在經濟中所具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政府始終將經濟工作重點放在發展其生產上,在通過向農民提供資金和物資便利的同時,採取種種措施來擴大播種面積、更新樹種、防蟲治蟲、改善經營、提高生產率,所以儘管有天災和人禍的影響,其產量仍能維持在一定水平上,特別是可可,它的產量仍居世界第五位。獨立後,喀麥隆政府除了維持和提高傳統的出口作物的生產外,還注意發展棉花、香蕉、棕櫚、橡膠、甘蔗等多種經濟作物,以擴大出口作物的品種和逐步滿足本國工業原料的部分需要,以上新作物的播種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都有提高。

喀麥隆的林業以採伐原木為主,獨立時原木採伐量為47.5萬立方米,80年代初增加到74萬立方米,1996/97年度原木產量320萬立方米,出口收入佔出口總額的12%。喀麥隆的原木基本上供出口。但是,隨著木材加工工業的興起,國內開始生產箱板、紙漿、火柴盒等加工木材,80年代初加工木材為12.9萬立方米,到90年代初增至212萬立方米。全國約有60餘家木材加工廠,年加工能力可達320萬立方米,加工木材也供出口。喀麥隆的畜牧業在農業生產中所佔的比重大約在15%~16%之間,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和東部。牧場面積830萬公頃。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產值的16%。是外資投向的第三大發展項目。

國別介紹——喀麥隆

國別介紹——喀麥隆

國別介紹——喀麥隆

捕魚業:喀麥隆捕魚業包括海洋捕魚和河湖捕魚。捕魚方法主要是手工捕撈,特別是河湖捕魚,機械捕魚只在海洋捕魚中部分採用。捕撈的魚除了一部分海魚供出口外,其餘均供國內消費。1990年捕魚12萬噸,蝦1000噸。全國約有10萬人從事捕撈和漁業加工業。

旅遊業:旅遊資源豐富,有“微型非洲”之稱。政府重視發展旅遊業,成立了以總理為主席的國家旅遊理事會,在國外開設旅遊代表處,並鼓勵私人投資旅遊業。1975年加入國際旅遊組織。1985年9月建立喀麥隆旅遊公司。1989年成立旅遊部。1990年成立“全國促進旅遊委員會”。截至2004年底,全國有各類旅館866家,其中星級飯店98家,外資飯店10家。全國有381個旅遊景點,各類保護區45處。主要旅遊點有貝努埃、瓦扎和布巴恩吉達等天然動物園。2005年喀旅遊業接待外國遊客25萬人次,旅遊收入近12億美元。[6]

對外貿易:喀麥隆的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獨立以來貿易額不斷增加。同10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與30多個國家簽有貿易協定。主要出口農、林和礦業的初級產品,其中可可的出口在60年代和70年代均佔首位,從80年代開始,石油躍居出口商品首位,其次才是可可和咖啡。進口商品中歷來以消費品及機器為主,裝備物資增長較快。1996年出口總值為21.58億美元,進口為18.22億美元。

國別介紹——喀麥隆

國別介紹——喀麥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