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無領結構設計與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無領服裝的兩種形式:開襟式、套頭式

兩者在結構處理上的差異:

無領開襟衫:結構上可用原型傾倒來解決前領口中心不服貼的問題。在製作前衣片時,可傾倒原型,根據胸高程度留出0.5——1.5cm的撇胸量,將前中心線畫成弧線。具體操作方法是,按住BP點,將領窩點轉動1——1.5cm,即將胸省轉移一部分到前中心線處,再畫一條順的弧線將前中心線連接。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無領套頭衫:領口在配製前衣片時較開襟的更為難些,因為前中心線無法去掉撇胸量,解決的方法可將後領寬開寬於前領寬,使前後領寬有個差數,這樣,當肩縫縫合後,後領寬可將前領寬拉開,起到撇胸的作用,使前中心領口處貼體。前後領寬的差數隨款式式樣和麵料性能而定。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基本立領及其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立領的基本型是指不帶任何變化的直條。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立領要求左右對成,造型要求領子抱合,符合脖頸形態,所以要根據脖頸上小下大的近似圓臺形的特點進行處理。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立領的起翹量與衣片的橫領寬有一定的聯繫:

(1)一般立領前中央起翹量為0.6~1.5cm,衣片的領圍線按照原型。

(2)若前中央起翹量為3cm左右,則原型的前後橫領寬必須開大0.3cm左右;原因是起翹量增大後,領外口線變短,限制了脖子的活動,此時只有增大領腳線的長度,才能使領外口線變長。

(3)若前中央起翹量為4cm左右,則原型的前後橫開領必須開大0.6cm,原因同(2)。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關閉式翻領及其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一)小翻領及其變化

製圖原理:採用直角式製圖方法,難點在於直上尺寸X量值的確定,不同的X值的大小會直接反映出不同的領外形。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1、直上尺寸X的來源

(1)假設先用一塊直布條作領子,把它與衣片的領圍線縫合,翻折領子後會發現因領外口尺寸不足,以致使領面繃緊,使後領腳線外露。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2)解決方法:以側頸點SNP點為中心,在左右兩邊分別以1/2後領弧長尺寸為剪開點,剪開後原來緊崩的領面外口會自然張開,其外口線變長將領外口張開的尺寸重新畫在紙樣上,可發現領在的領外口線由原來的直線變成了下彎的弧線,從而產生了後中線直上尺寸X,剪開的量越多,領外口線越長。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2、領座的高低對領外口線和直上尺寸X的影響

以後領面寬度為6cm,前領面寬度為6.5cm,前領腳形狀相同的兩款領子為例來加以說明。

(1)領座為1.5cm時,直上尺寸X和領外口曲線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2)領座為2.5cm時,直上尺寸X和領外口線如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從以上兩款的分析中可知,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領座低,後中線直上尺寸長,領外口線長,外形曲度大;領座高,後中線直上尺寸小,領外口線短,外形曲度小。從穿著外形上看,領座高,領子挺直一些;領座低,領子平坦一些。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二)有底領的翻領及其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如圖。該類領型的結構和人體脖頸結構相吻合,特點是底領的領底線上翹,領面下彎,領面的領外口線大於底領的領底線而翻貼在底領上。

若底領領線上翹彎曲度和領面底線的下彎曲度相等,這時底領和領面的空隙度恰當,一般標準型的領子都屬於這種結構。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如果要改變底領和領面的空隙度,可以修正底領的領線和領面的領下線的彎曲度比例。根據立領原則,領面下彎度小於底領上翹度,領面比較貼緊底領;反之,翻折後空隙較大,翻折線不固定,領型便有自然隨意之感,如風衣領。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翻駁敞領及其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駁領主要構成因素:底領寬、翻領寬、駁點位置;

底領寬=2.5-5cm,翻領寬=底領寬+1-2cm。

駁點上下定位:理論上可自由設計

一般二粒扣西裝駁點在WL線附近

一般三粒扣西裝駁點在WL線上10cm左右

一般一粒扣西裝駁點在WL線下10cm左右

1、製圖原理:

製圖時,領子倒伏量的確定是至關重要的。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2、影響倒伏量的因素:

(1)駁領止點的影響:翻駁領明顯上升時,前門襟駁點提高,造成駁口線與後領圈的弧度增大,領面用料增多,翻領部分的倒伏量增加;相反,駁點位置低,倒伏量減小。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2)領面與領座面積的影響:翻領的領面與領座的面積差異增大,倒伏量增大,其原理相當於翻領製圖中的後中線直上尺寸。

領型補充|立領、翻領的結構製圖與變化

(3)材料的影響:天然織物或粗紡織物的伸縮性較大,倒伏量要小;人造纖維織物或精紡織物的彈性相對要小,倒伏量要適當增加

(4)無領嘴結構的影響:翻駁領一般都採用帶領嘴的結構,領嘴的張角實際上起著調解翻領和衣身容量的作用。因此帶領嘴的翻駁領其倒伏量要小,而沒有領嘴的翻領如青果領或領嘴閉合的槍駁領,其倒伏量要適當增加。

實際中,四種因素往往會同時出現,因此應根據綜合因素來確定倒伏量,不能用固定的公式取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