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G101 與 11G101 的 52 條不同之處

16G101 與 11G101 的 52 條不同之處

1、總說明中更新了最新參考規範。

2、總說明中取消了樓板平法適用於砌體結構的說明。

3、總說明中取消了非抗震設計的相關說明。

4、總說明中更新了必須註明的相關內容舉例。

5、總說明中強調了必須註明構造邊緣構件外圈是否設置封閉箍筋,也就是說非加強區的構造邊緣構件可以不設置封閉箍筋。

6、當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頂板,但仍需考慮地下室頂板對上部結構實際存在的嵌固作用時應註明,主要跟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區有關。

7、在層高表中應根據項目嵌固部位、地下室頂板嵌固作用情況等增加雙細實線和虛線。

8、框支柱的代號取消,改為轉換柱。

9、強調對於採用非對稱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必須每側均注寫中部筋。

10、本圖集取消了非抗震的存在。

16G101 與 11G101 的 52 條不同之處

11、增加了首層框架柱在地下室頂板箍筋加密區的注寫要求。

12、取消了非抗震時,厚度不大於160毫米的剪力牆可以採用單排筋的規定。

13、跨高比不小於5的連梁按框架樑設計時需要單獨編號為LLK。

14、進一步強調了非底部加強部位構造邊緣構件可以不設置外圈封閉箍筋。

15、拉結筋的佈置方式由“雙向”和“梅花雙向”,改為“矩形”和“梅花”兩種稱呼。

16、進一步說明跨高比不小於5的連梁按框架樑設計時,兩側面縱筋平面注寫方式以大寫字母N打頭,梁側面縱向鋼筋在支座內的錨固要求同連梁中受力鋼筋。

17、對於約束邊緣構件,取消了當僅Lc不同時可編為同一構件編號的規定。

18、取消了洞口補強鋼筋如果按標準構造詳圖設置時,可不在平法圖中標註的規定。

19、對於環形洞口補強鋼筋,取消了按照圓外切正六邊形的邊長方向佈置的規定,改為註明洞口上下左右每邊佈置的補強縱筋的具體數值,以及環向加強鋼筋的具體數值。

20、增加了抗震等級為一級的剪力牆,水平施工縫處需設置附加豎向插筋的規定,設計應註明構件位置,並注寫附加豎向插筋規格、數量及間距,豎向插筋沿牆身均勻佈置。

21、取消了約束邊緣構件非陰影區拉筋的默認設置規定。

22、梁編號中增加樓層框架扁梁、樓層框架扁梁核心區和託柱轉換梁的編號,並強調圖集中非框架樑L,井字梁JZL表示支座為鉸接的構件,當非框架樑L,井字梁JZL端支座上部縱筋為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在梁代號後加g。

23、對於非框架樑、懸挑梁、井字梁可採用不同的箍筋間距及肢數,用斜線將其分隔開。

24、增加了框架扁梁的相關構造要求。

25、增加了非框架樑、井字梁充分利用鋼筋抗拉強度時的構造要求。

26、板集中標註時區分了上部貫通縱筋,下部縱筋。

27、增加了轉換層樓板,板下部縱筋在支座內的錨固長度要求,增加懸挑板需要考慮豎向地震作用時,下部縱筋伸入支座內的錨固要求。

28、增加懸挑板需要考慮豎向地震作用時,下部縱筋伸入支座內的錨固要求。

29、增加無樑樓蓋板縱向鋼筋的錨固和搭接需滿足受拉鋼筋的要求。

30、增加懸挑板陰角附加筋編號及構造要求。

16G101 與 11G101 的 52 條不同之處

31、增加後澆帶貫通鋼筋搭接的抗震長度要求

32、增加懸挑板陰角附加筋構造詳圖。

33、增加懸挑板陽角附加筋構造詳圖。

34、錨固長度表格進行了重新編排, la與laE 都列表了,查找更方便。

35、增加了剛性地坪有高差時柱箍筋加密區構造做法。

36、改變了在柱頂部柱寬範圍的柱箍筋內側設置附加箍筋的設置範圍,強調不管縱筋直徑為多大,均需要設置。

37、增加KZ邊柱、角柱柱頂等截面伸出時縱向鋼筋構造節點。

38、改變了一些牆體鋼筋構造節點。

39、增加剪力牆翼牆水平截面不同時鋼筋構造節點。

40、增加牆柱平齊時,剪力牆構造做法節點。

41、增加抗震縫出牆體構造等等做法節點。

42、增加施工縫出抗剪用鋼筋連接構造做法節點。

43、增加上返連梁、不同截面連梁等構造做法節點。

44、增加了構造邊緣構件利用牆體水平鋼筋的作法。

45、增加 LLK 縱向鋼筋及箍筋的構造。

46、 大於300小於800牆體洞口補強作法改變,不再按正六邊形附加筋 。

47、P87、88、89 取消原縱向鋼筋彎折要求,增加非框架樑下部縱向鋼筋彎錨構造和受扭非框架樑縱筋構。

48、增加框架扁梁中柱節點構造做法。

49、KZZ 改為ZHZ

50、增加了託柱轉換梁TZL做法詳圖。

16G101 與 11G101 的 52 條不同之處

51、增加了井字梁JZlg 構造做法。

52、增加板在端部支座的錨固構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