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延禧攻略》臣弟告退、《天盛長歌》下官的臣妾,看漢字的溫度

前段時間《延禧攻略》熱播時,斯庫裡截圖吐槽傅恆在向姐姐富察皇后告辭的時候說了一句"賢弟告退"。儘管現代人早就不會使用"賢弟"這樣的古稱了,但是看慣了古裝劇的大家還是基本都瞭解,這是對對方的尊稱,不該如此不謙虛地自稱。

從《延禧攻略》臣弟告退、《天盛長歌》下官的臣妾,看漢字的溫度

不過,由於於正的古裝劇一向不講究,大家"自我安慰"對一部臺詞都那麼現代的爽雷劇要求不要太高。

很快良心劇《天盛長歌》上線。儘管這部劇在方方面面都顯得十分高大上,臺詞也半文半白十分書面化,但是也被發現了槽點:劇裡的大臣秋尚奇說起自己的妻妾竟然稱之為"下官的臣妾"。

從《延禧攻略》臣弟告退、《天盛長歌》下官的臣妾,看漢字的溫度

有劇迷說臣妾本來就是臣子在上級面前提自家老婆時使用的,以往的古裝劇裡女性在皇帝太后等人面前用臣妾自稱才是錯誤的。可即使這樣也解釋不通,既然"臣妾"已經是"下官的老婆"的意思,那麼"下官的臣妾"豈不是意思繁複,變成"下官的下官的老婆"?

從《延禧攻略》臣弟告退、《天盛長歌》下官的臣妾,看漢字的溫度

影視劇當然不是課本,沒有教化觀眾的義務,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群眾基礎最廣泛的文藝形式之一,它對觀眾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從《延禧攻略》臣弟告退、《天盛長歌》下官的臣妾,看漢字的溫度

今時今日,除了讀書時學習文言文之外,平常的我們已經很難再接觸到古漢語了,古裝劇不求像課本上的文言文那樣原汁原味地還原古漢語,但至少,也該稍微有點古人的影子。

從《延禧攻略》臣弟告退、《天盛長歌》下官的臣妾,看漢字的溫度

漢字是博大精深的,也是有溫度的。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習慣了用現代漢語,或許早已遺忘了作為禮儀之邦的泱泱中華,在古代,既有自信自豪的大國氣度,也有謙遜低調的一面,所以在古漢語中有許多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不見的敬語。

從《延禧攻略》臣弟告退、《天盛長歌》下官的臣妾,看漢字的溫度

固然是由於古代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但更多的,也體現了古人對禮儀的重視、對他人的尊重。

從《延禧攻略》臣弟告退、《天盛長歌》下官的臣妾,看漢字的溫度

現在的我們,用得最多的敬語大概就是"您"和"請",儘管就連這兩個字,我們在口頭也很少使用了,更多體現在書面。當我們聊天時提到某人的母親時,經常用非常直白的"你媽""他媽",儘管這兩個詞常常用在罵人的場合。

而在古代,我們分明可以用"令堂" 這樣的尊稱。

從《延禧攻略》臣弟告退、《天盛長歌》下官的臣妾,看漢字的溫度

雖然在節奏飛快的現代,那些看似繁文縟節的尊稱敬語已經過時了,溝通中以直白易懂為第一目標,但我仍希望,影視劇中,尤其是古裝劇裡,還可以偶爾提醒一下大家,在今天看來平平無奇的幾個漢字,其實蘊含著豐富的感情,在人際關係日漸冰冷的現代社會,不要忘記,漢字是有溫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