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的人往往更長命:這篇文章告訴你原因

膽小的人往往更長命:這篇文章告訴你原因

顫慄是恐懼的表現形式,恐懼是一種心理活動,顫慄是影響到心理的,實際上他們是相關的,當你足夠恐懼的時候,你就會顫慄。

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首先我們說恐懼是一種有用的工具,和我們所有的認知一樣,它是一種生存工具。

膽小的人往往更長命:這篇文章告訴你原因

恐懼怎麼是工具呢?想想我們的祖先在毒蛇猛獸遍佈的世界裡,他要迅速獲取危險信息,並且在獲取信息之後瞬間作出決策,這中間有一箇中介就是情緒。

如果你聽見了猛獸的一聲吼叫,需要用推理的辦法,慢慢識別:是什麼發出的聲音?如果是動物,那這個動物有多大?它有多大的可能性吃掉你?如果這樣的話這個過程就太慢了,也許我們的祖先裡頭有這樣的人,但是他活不下來,他的基因就傳不下來。

膽小的人往往更長命:這篇文章告訴你原因

但是人類的這樣一種機制,有時候有點像闌尾,它曾經有用,後來沒用了,但它還殘留在那個地方。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講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很寬的一塊木板放在地上,你可以在上面跑步,可以百米衝刺,肯定都沒有問題,你的腳也不會碰到地面

但我要是把這塊木板放在兩座樓之間,雖然你的理智知道不會掉下去,但是你就是不敢邁出一步,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情緒具有一票否決的能力。

由此,我們就發現認知跟情緒之間其實是不對等的。

膽小的人往往更長命:這篇文章告訴你原因

本來我們獲得了一個認知,我們就知道去幹什麼,但是,由於情緒存在,它具有一票否決的能力,不管你的認知有千萬條理由,只要情緒一發言,認知立即就退縮了。

蘇格蘭哲學家休謨有一句名言——理智永遠是情緒的奴隸,已經被認知科學很詳實地證明了

所以我們在講認知的時候,一方面要知道認知的功能,它的效用是什麼,另一方面,要意識到它的侷限在哪,它的邊界在哪

膽小的人往往更長命:這篇文章告訴你原因

智慧在很多時候就是邊界的智慧。一個法國哲學家寫過一本書,叫《有學問的無知》。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能碰到一些書呆子,還有一些我們認為比較“二”的人,他們就是對於自己的能力邊界缺乏認識。你不能說他沒有能力,但是他濫用自己的能力,或者說不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

膽小的人往往更長命:這篇文章告訴你原因

所以恐懼作為一種認知殘餘,它隨時有可能被自身濫用,用王陽明的話來說,叫心中賊,心裡頭藏了很多賊,來干擾你的認知和行為

你要怎麼辦?你要治理你的認知,你要讓你的認知世界天下太平,不要有那麼多反賊,不要有那些暗藏的破壞性力量,這就是恐懼跟認知之間的關係。

膽小的人往往更長命:這篇文章告訴你原因

當然,恐懼跟認知之間還有一層很重要的關係,就是當你一直恐懼一個東西,恐懼到極點的時候,如果你真的觸到了那個東西,並發現它不值得恐懼,你的認知一下子就會變得強大了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面死而生,躺在棺材裡想:我要是死了會怎麼樣?他發現我要是死了其實也沒什麼。這種怕無可怕,覺得大不了怎樣的時候,強烈的恐懼就會導致恐懼突然消失。

膽小的人往往更長命:這篇文章告訴你原因

恐懼突然消失以後,在佛教裡,這種狀態叫心生大歡喜,心生大無畏。這種大無畏的狀態下,認知就變得強健了,就沒有東西來干擾你,沒有心中賊給你搗亂了,這個時候,你的認知就一下子獲得了一個明顯的提升。

膽小的人往往更長命:這篇文章告訴你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