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一位雲南籍的漢族老師名叫鄧明才, 中共黨員,88年大學畢業後,主動要求去彝族山區去支教。於是當年8月被分配到四川西昌市補爾鄉中心學校任教7年時,後來鄧老師得知龍潭鎮馮泉坪小學急需一名老師,他又主動要求去這更偏僻的窮山村,這樣一去就再也沒離開過這個小山村了。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他帶的學生在全縣同年級中都在名列前茅),老師也是來的來走的走,換了不知有幾撥,而他在馮泉坪小學堅守了23年,早已把它當作了自已的故鄉了。這樣數來,今年正好是

鄧明才老師來彝族山區支教30週年

八十年代末師範畢業的教師還是很吃香的,憑著鄧老師人品文品完全有條件去城市發展任教, 但是他偏偏去了這個小山村來支教。(圖/文:張志友)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鄧老師來馮泉坪村時再過了一年,村裡分來了一位藏族支醫姑娘名叫陳學芬,西昌衛校畢業的。也許是上蒼的按排,一個來支教,一個來支醫,同在一個小村莊,日子久了兩顆年輕心撞起了火花。於是他倆從相識到戀愛結婚生子,他們就深深在這片土地紮下了根。他們的青春熱心都奉獻給了這片黑土地。

當年是什麼力量讓這位老師在這樣小山村堅守了30年,我去拜訪鄧老師,就是帶著敬仰和好奇心去的。那天天沒亮就爬起來,也早給孩子們準備了一箱禮物和食品,從布拖縣城租輛車出發,翻越幾座大山,沿著山腰掛壁土路(單車道修通不久),顛坡了3:30小時(未通車時步行需一天),終於見到山下的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莊,名叫馮泉坪村,金沙江伴隨著小村落低唱。這裡無網絡, 郵件只能一週派送一次。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馮泉坪小學腳下就是滾滾不息的金沙江, 對岸是雲南省鸚哥村。這所小學原本有1-6年級,多時也有70-80學生, 鄧老師任校長。教改後他一人又堅持留下來,只剩下了1-3年級,合併成一個班, 他既是校長又是老師。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初見鄧老師,厚實的中等身材,一副呦黑的臉龐,常常露出憨憨的笑容,言語不多不少。

圖為:鄧明才老師帶領著12個學生升旗儀式,國歌迴盪著金沙江兩岸。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鄧老師領著孩子在朗讀,三排三個年級(1-3年級)。家庭困難的一些學生,鄧老師時常為他們墊資書本費,學生在他家蹭飯吃是家常便飯,學生家長都很感激他,視他為村裡的救世主。儘管鄧老師是位公辦老師,收入是不多的。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村裡沒有學前班,村裡的孩子常是這裡的旁聽生。

鄧老師長期支教的先進事蹟,早已在十里八鄉傳遍。得知曾評為四川優秀鄉村教師” 怡和燭光獎”, 市縣都有很多獎。鄧老師笑著說:“當年來支教,跟這些沒關係”。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鄧老師天生和藹,幾十年如一日,他帶過的學生中,從來沒有過孩子因家中貧困交不起書本費而失學的事。他為人師表,愛生如子,學生都非常愛戴他。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小白這孩子很玩皮,讀書也常不正經,但朗讀時的嗓門很大。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下課時十來個同學玩著藍球,調皮的小白競爬到藍球柱子上看球。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這些孩子還有翻跟斗的好身技。鄧老師常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這個地方太偏僻了,條件同城裡孩子不能比,山村孩子太需要教育了。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村裡的學前旁聽生,賣來冰棍等待著鄧老師來上課。貧困山區的孩子沒有鞋沒有褲子穿不足為奇,部分村民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更不知縣城是個什麼樣。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鄧老師同他的12名學生。當問起他當年為什麼來這裡和為何堅守了這麼多年時,他總是笑而不答。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鄧老師一家四口居在學校一頭,這個簡陋的家,既是辦公室又是家。一間約30平方, 二張床, 一個辦公桌,一張舊沙發。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午休時給自已的女兒講些古詩詞,女兒是他班上三年級學生,也是帶頭標兵班長。鄧老師說:如果是教師,自已的孩子都教育不好那是失敗教育工作者,怎麼帶好別人的孩子。他的兒子考上了西昌市重點高中, 一學期只能回來一趟,交通實在是不方便。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鄧老師的家,兩張床,一張辦公桌。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鄧老師妻子陳學芬是來支醫的村醫,來村時辦了個小診所, 為了方圓十幾公里三省交界的老百姓看病方便。隔江對岸的雲南的百姓通過索溜穿過金沙江常來找她看病,大大方便了當地百姓看病難問題,家庭困難者常常是免醫藥費,所以這個小診所幾乎是義診,通過她們的家境也能看得出。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金沙江流將馮家坪村和雲南鸚哥村隔斷,長期以來,兩岸村民來往必須繞路到對岸,翻山越嶺需要整整一天時間。後來兩地建起了鸚哥溜索,即鋼索上懸掛一個方形大鐵籠(標的紅線上方),通過電力驅動運送村民及牛羊過江。這座溜索也成了亞洲最高的溜索(距江面280多米高)。鸚哥溜索給川滇兩岸村民們帶來了出行便捷。

大山深處:一位漢族老師在彝族山區支教30年,妻子伴隨支醫

和鄧老師暢談不知不覺幾小時過去了,下午還不到兩點出租車司機催急著要回縣城,他說天黑掛壁山道很危險,於是要和鄧明才老師說再見了。

在回去的山路上,遇見幾個小學生,她們在懸崖路邊看書。得知她們都曾經是鄧老師的學生, 她們對鄧老師印象特別好, 都說鄧老師既是好老師又象是位慈祥的父親,在生活上都得到過鄧老師的幫助。後來她們4-6年級都轉到鎮裡中心小學去了,每天單程都要步行十幾公里山路. 在路上也不忘讀書。

在回縣城的山道上,當再次向山下回望這個小村莊時,在想鄧明才一直迴避的問答:是什麼力量讓他當年來支教而堅守了幾十年的。這時已不難找出道案:他視名利與糞土,視山村教育是信仰甚至是生命。(圖/文:張志友)


結束語:在當今物慾橫流的年代,明星偷稅和大款性醜聞霸屏時,然而比起默默地奉獻青春的鄉村教師來說,這又是怎樣的鮮明對比呢?

教師節到了,我們應當向鄧老師這群鄉村教師們致敬贊起,祝他們工作順利,節日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