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移民史實及歷史和現實意義

洪洞大槐树移民史实及历史和现实意义

筆者曾多次實地走訪過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和大興區長子營鎮,並前往國家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的地方文獻,包括北京、河北等地地方誌,如《通州志》《大興區志》等,發現均有大量對大明洪洞大槐樹移民的記載,這恰恰和《明實錄》《明史》裡有關洪洞大槐樹移民記載進行了確鑿的相互印證,加之近年來相關姓氏家譜等資料彙集,形成了完整的互證鏈條,使明代長達50餘年的洪洞大槐樹移民史實成為不爭的事實。

一、京畿地區明代洪洞大槐樹大移民的史實記錄

相關記錄簡要摘錄如下:

1.“明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遷山西太原平陽府及澤、潞、遼、沁、汾州民萬戶充實北京地區。”

2.“永樂五年(1407年)五月置上林苑監,設蕃育署、良牧等十署,蕃育署設於採魏裡(今大興採育鎮),是年遷山西平陽府及山東登州、萊州等地民五千戶隸屬上林苑監。部分移民安置於蕃育署,飼養雞鴨,供應內庭。”

3.“明洪武及永樂年間,一則令流徙末年國民回鄉復業,另則移山西等地無地或少地農民來京耕種。”

4.“大興縣自然村的命名,以營為通名的有60餘村,大部分形成於明代,其中有40餘個自然村為明初山西、山東移民所建,多以原籍州縣命名,如潞城營、沁水營、孝義營、河津營、長子營、蒲州營、山西營、大同營、屯留營等,當地移民後裔說‘山西有多少縣,大興有多少營’。”

5.“霍州營,明初由山西省霍州移民至此成村,故稱霍州營。”

6.“於家務,明初從山西省移民成村;荊家務,明初從山西省移民建村,因附近荊棘叢生,村民多以荊編為業,故名荊家務。”

7.“大皮營,明永樂年間從山西移民建村,因村中有一皮匠手藝超群,遠近聞名,故得名大皮匠村,後簡稱大皮營。”

8.“祁各莊,據傳明初從山西省遷來王、張、馬、周、邢、劉六戶,從山東省遷來畢姓一戶,因七戶再次定居取名七家莊,後改為祁各莊。”

9.“四各莊,明初有四戶王姓村民從山西遷此定居,村名四哥莊,後諧音為四各莊。”

10.“平谷多數村莊都有數百年的古槐,老人們稱為落戶槐,以表達對山西洪洞老家的懷念之情。”

11.“ 永 樂 二 年 、三 年(1404-1405年)分別徙山西萬戶實北京。現今門頭溝區人口中,大部分人都說其祖先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底下來的。

12.“遷徙移民,移民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自山東隨燕王平定北方的軍役和難民;二是自山西洪洞縣集中後而來的移民。”

13.“房山區周口店地區辦事處瓦井村的劉姓來自山西省洪洞縣、西莊村的張姓於明永樂年間遷自洪洞縣;嶽各莊鄉王侯村的王姓於明永樂年間遷自洪洞縣,東周、各莊村的李姓劉姓於明永樂年間遷自洪洞縣,官道鄉下禪坊村的劉姓由山西省洪洞縣老鸛窩村轉遷而來。”

二、明代洪洞大槐樹大移民具有的重大意義

1.明代初年進行的洪洞大槐樹大移民是一場自上而下、以“洪洞大槐樹為中心”輻射全國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均衡了人口資源,優化盤活了土地資源,實現了勞動力人口和需要耕種土地的有效配比,實現了國內政治大穩定、經濟大發展和國家邊防大穩定。

2.洪洞大槐樹大移民運動是一場被動的、強制性的移民,先祖們通過長途跋涉,到異地他鄉發展生產,鑄就了偉大不朽的可歌可泣的移民文化精神。

3.明代在洪洞大槐樹實行的大移民運動,達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的,使新生王朝北疆邊防得以穩固和安寧。移民和當地駐軍在職責上交叉配合,產生了軍民融合的新型發展模式。

4.洪洞大槐樹大移民是我國曆史上、乃至世界移民史上規模最大、遷移人口最多、涉及區域最廣、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大移民,現在全世界都遍佈著大槐樹移民後裔。

5.移民先祖們在移民進程中創造了不屈不撓的移民文化精神,即腳踏實地、迎難而上、拼搏創業、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大無畏精神。他們與當地居民互相學習、磨合共生,使得移民所在地的晉文化得以廣泛傳播。

中華文化促進會召公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燕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