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說說隨州俚語「老嬤嬤的裹腳又臭又長」

也來說說隨州俚語“老嬤嬤的裹腳又臭又長”

說明:這裡選發的隨州俚語指的是隨州地方俚語和俗諺,並不是各地都可以通用。

【老嬤嬤的裹腳,又臭又長】

註釋:裹腳:裡腳布。

釋義:舊日時婦女從小就開始裹腳,時興腳越小越好看,謂之“三寸金蓮兒”。裹腳用的纏布兩寸多寬,丈把長,用後有臭味。一般用來諷刺某某人的文章或講話太長太囉嗦,又不精彩。

【老嬤跳舞沒得彩】

釋義:指老年人年紀太大,跳舞精彩不起來。

【老嬤嬤挽簪,將就些兒】

註釋:挽簪:老年婦女頭上挽著的髮髻兒。

釋義:比喻做事不那麼認真,將將就就的就算可以了。

【老鷹不打窩邊兒食】也說“黃鶯不打窩邊食”“兔子不吃窩邊草”。

註釋:老鷹:猛禽,嘴像約,爪長而尖,眼光敏銳,飛行迅速捕食小獸與鳥類。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蒼鷹、雀鷹等。

釋義:指盜賊也不輕易侵害自己周邊人的利益。比喻壞人一般不在當地或近處幹壞事。

【掃地看牆角兒,洗臉看的鼻子窩兒】

釋義:掃地要看牆角旮旯裡掃乾淨沒有,光是表面不算;洗臉看鼻子窩兒裡是否洗乾淨了,才算乾淨。指檢查衛生或其他工作都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死角,看背旮旯裡是否完成得徹底。

【掃帚響,肥堆長】

釋義:指勤打掃衛生才能多積肥。

【地下滾到席子上,高得一篾片】

註釋:篾:竹子劈成的細薄竹片。

釋義:指自謙時,自己對自己的境況略有改變的一句謙詞。

【地無不長莊稼,天無絕人之路】

釋義:是土地就能長莊稼,是人總得會有出路。指人在遇到麻煩或困境時仍然抱有希望的一種態度。

【杈雞子還要得把米兒】

註釋:杈:同叉。杈雞子:小偷

釋義:指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付出點兒代價,方能辦成事。

【耳不聽心不煩,眼不見嘴不饞】也作“眼不見,心不煩”“耳不聽,心不煩”。

釋義;指沒有聽到令人心煩的事,就不會有煩惱:設有看見美味佳餚就不會嘴饞。比喻引起煩惱或心動的原因是不公平或誘惑而產生的。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也說“耳聞不如目睹”

釋義:指光是聽到說還不能算是真實的,自己親眼見到了才是真實可靠的。

【芒種打火夜插秧,麻皮掛到屋樑上】

釋義:指正農忙季節顧不得過性生活。

【過一天算兩個半天】

釋義:指混日子不求進取的人。

【過了八月中,一天只有梳頭洗臉的工】

釋義:指八月中句一過,天道就會越來越短。

【過了這個牆兒,沒得那個店兒】也說“過了這個村就沒得那個店兒”。

註釋:店:舊指在較大村寨裡開設的既能住人又可以歇馬車的店。

釋義:比喻機會難得,一且錯過了就再也碰不上了。提醒人不能輕易放棄這個唯一的機會。

【過了河的驢娃白肚囊】

釋義:驢子的肚子平時是從來不洗的,只有過河時才能自然地洗得一回。諷刺那種剛走上好運,剛發了財,就得不認朋友的人。

【過了重陽節,一防霜凍凍二防雪】

釋義:指重陽節後天氣逐漸會冷起來,要防止霜凍和雨雪天氣對人畜的傷害。

來源:隨縣文化圖典之《隨縣俚語俗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