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圖騰

雙龍,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圖騰

題記:文物與文學相遇,歷史與文學邂逅,現實與文學碰撞。


首屆白銀北部黃金文化帶論壇暨金秋文學筆會在雙龍中學舉行,使我有機會走進雙龍,有機會仔細品味推介雙龍文物古蹟名勝資源概況展板,分享雙龍博大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情懷。

雙龍,位於靖遠縣城東北角,距縣城120公里,南倚風景秀麗的泰和山,有原始森林綿延幾十裡,北瀕臨黃河。雙龍三面環山,一面臨河,特殊的地理位置,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轄區內有泰和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為白銀市內最高峰。有山脈相連的哈思山原始森林城溝景區,被甘肅省列為原始森林保護區,有成群結隊的石羊,還有松鼠、麝香等野生珍稀動物,生長著寶貴的天然油松和灌木林。放眼望去,漫山遍野蒼松翠柏,鬱鬱蔥蔥,野花爛漫而氤氳出一派百花繽紛的海洋。這裡景物宜人,空氣清爽,是大自然惠贈的休閒避暑山莊,也是旅遊觀光的絕佳勝地。著名書畫家範振緒先生曾自稱為“太和山民”,並題聯“雲樹接天含遠秀,石泉流玉傳清音。”

雙龍,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圖騰

雙龍,因鄉政府原駐劉家寺建有雙龍廟,廟內兩根巨柱各刻一條龍,神形兼備而熠熠生輝,且有活躍騰飛之意,故而得其名雙龍,這也許是後人形而下的後知後覺,不是本真。形而上推想,兩條山脈蜿蜒綿亙,形似兩條巨龍,而發裕堡宛如一顆巨大的明珠,迎合傳統文化的二龍戲珠之意。既然如此推理演繹,自然就成了一塊風水寶地。這裡,大自然偏袒一方,不僅擁有了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還沉積了可圈可點的歷史文化古蹟資源。

雙龍,其地理位置特殊,歷史上為黃河交通、軍事之險關要隘,古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境內現有國家級文物古蹟,如明代北城灘長城及沿線城障烽燧遺址十五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為唐代北城灘古城堡遺址,清代仁和四合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為北城灘唐墓群等。根據本地人張啟芮女士製作的展板來看,北城灘長城及烽火臺遺址有檔可查,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明隆慶五年(1571)寧夏車木峽、舊堡、河口、五佛寺、塔兒灣、白草川墩增築邊牆、墩臺、大小堡寨。”由此可見,這處烽火臺隔河面對玉佛寺,該為明代防邊軍事設施無疑。

雙龍,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圖騰

這裡,還存有多處遺址,有永和遺址,出土了彩陶、素罐,如二級文物玉琮,三級文物貝形網紋單耳彩陶壺、稜形紋四耳彩陶罐、複道折線三角紋雙陶罐、回形網格紋單耳杯、雙大耳陶罐等。冶泉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出土網狀紋、鋸齒紋等紋飾彩陶。西屲梁遺址,出土雙耳裁蓋灰陶罐。相帽山遺址,出土齊家文化器物,有稜形紋彩陶壺、草葉紋鋸齒狀附加堆紋彩陶缽、席紋雙鋬紅陶罐等。義和大墩臺遺址,出土彩陶罐和夾砂灰陶罐,另有附加堆紋紅陶缽(常山下層文化)、陶鈴等。大屲梁與沙窩梁遺址,出土春秋戰國時期北方草原文化鄂爾多斯青銅器多件,代表文物有青銅短劍,據專家鑑定,屬於北方少數民族祭祀服裝配飾,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北城灘古城堡遺址,出土蓮紋瓦當陶範及瓦當殘片、陶器。這處遺址在黃河東岸石崖上,據考證城址始建於唐代,扼險據要,東面山上有明代防邊設施長城,烽火臺遺址,西北與景泰縣的五佛寺(五方寺)對峙,南門面臨黃河,昔日有浮橋可通,橫波洶湧,驚濤拍岸。另有雷神殿、義和長城、永安堡、發裕堡等遺址。總之,這裡出土了大量的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可移動文物,有史前的彩陶、玉器、骨器、石器等,也有漢唐時期的陶器、木器碑刻、墓誌等。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為研究靖遠古代的社會經濟、民風民俗。特別是北城灘一帶出土的文物,對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北道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尤其是對西魏烏蘭津、北周至唐代的烏蘭關址、烏蘭縣址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因為,相關資料顯示,西魏時宇文泰在今天的靖遠縣設立了會州。“會”有四面會集的之意,從側面說明了這裡曾是一箇中心地帶。會州在唐代屬於關內道,相當於隸屬於今天的陝西省,是國都圈子中的一個州,地位重要。唐代會州下面轄領兩個縣,即會寧縣和烏蘭縣,都是唐代國家規定的“上縣”,可見其重要性。而北城灘,在古代叫作“烏蘭”,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此設立了“烏蘭縣”“烏蘭關”,流經這裡的黃河段叫 “烏蘭津”,後來還建造了“烏蘭橋”。況且,絲路北道“皋蘭路”,就是從會州過北城灘,渡烏蘭關。烏蘭關要早於金城關,說明經過北城灘的絲路北道是要早於南路“秦州路”的。由此,雙龍--北城灘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裡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自然就有古代戰爭的相關設施,今天有跡可循而殘留的烽火臺有十幾處,就可見一斑。烽火臺有北城灘烽火臺、西屲梁南烽火臺、西屲梁烽火臺、西屲梁北烽火臺、雷神殿梁烽火臺、邭家墩烽火臺、黃坪墩墩烽火臺、義和大墩臺烽火臺、東頂梁烽火臺、南溝臺烽火臺、陳家臺烽火臺、仁和敵臺、車木峽烽火臺、十里墩烽火臺等戰略設施。這裡值得一提的除北城灘烽火臺遺址而外,另有黃坪墩墩烽火臺,它創建於清代,外圈有墩院、女牆、馬道、瞭望臺,外有護城壕環繞,在當時曾為人類生存、防禦侵擾、防止民族仇殺、保護生息環境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雙龍,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圖騰

雙龍,這裡深藏著豐盈的歷史底蘊,不僅有地上的遺址,也有地下的墓群,還有崖壁間的窨子,可以說是一部研究靖遠古代人類社會的簡史,是一部有實物論證的立體全解教材。且看,北城灘曾不同程度出土了北周——唐宋——明清時期的器物,而北城灘唐墓群,曾出土大量的繩紋磚、模製畫像磚,圖案有青龍、騎馬武士、駝夫、執矛武士、侍女等。其中一墓出土石刻方形墓誌銘一塊,墓誌蓋飾纏枝卷草紋,銘文為“大唐故左驍衛翊府,翊兵部常選汜府(君)墓誌銘並序”,序中有“天寶七載(784年)仲春……烏蘭縣……”等句,又一墓出土磚質墨書墓誌一塊,上書“大業六年(610年)及會寧郡、鳴沙縣烏蘭城”等句,是考證靖遠北城灘古城堡為唐烏蘭縣址的重要實物資料,又得古錢幣數枚。另外,無量山漢墓群,也曾出土彩繪陶和灰陶罐、綠釉陶、連弧紋銅鏡等,都是研究靖遠歷史有著重大的參考價值。

雙龍窨子有後許灣窨子、劉家寺紅崖邊窨子群。據《靖遠新志》記載,石窯為秦漢時先民所居之處,是古人為避兵亂所鑿,名為旱窨子。其實,窨子在靖遠各地都有分佈,其功用是遇驚則援梯而上,取梯後則他人無法攀爬進入,起到很好的防範保存作用。明清時尤其在同治五年,村民為躲避回民的殺戮,私家或聯合民眾所鑿,積蓄足夠生活的物品於其中,特殊情況下援繩倚梯進入而躲避災亂,體現了先民的聰明智慧,不過,窨子也存在不完善之處,由於缺失排煙系統,也有被亂賊圍困多日而乘風放火燻死的。當然,這是後話,不在本文贅述之內。

為了防禦外人入侵騷擾,堡子就應時而生。雙龍就有前面提到的永安堡和發裕堡。這裡特別強調發裕堡內仁和張氏民居,現在保存比較完整,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系張雄舊居,曰:“積德堂”。為四合院式建築,坐西向東,為磚土木硬山頂結構。門樓(大門)雕飾華麗,進門對應影壁,和門樓形制相同,一側是倉房,一側是屏門,屏門上檻牆壁隱隱約約可見“積德堂”三個大字。進入院內,可見單坡水四明柱飛簷倒座三間,單坡水七明柱單簷南北廂房各六間,門房兩間,西南角有木結構捲棚頂兩坡水繡樓二層六間,磚雕照壁。據說由於腐蝕,後期經過修繕,當年門窗的漆面,過樑的雕飾,已經蕩然無存了。當然,整體面貌保存較好,為了解清代民居特色和民族風情習俗,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實物資料。這裡還有一處值得一提的民居,那就是永和張家大門,為清代末年建,門兩側青磚砌的墀頭上,有“三陽開泰”、“五福捧壽”兩幅磚雕,刻工精緻,門前左右蹲青石雕鹿、鶴一對。雕工精靈手法蒼古,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和雕刻藝術,具有很高的鑑賞和歷史價值。此外,雙龍山還有一處佛寺,從側面也見證了古代人類在這裡所留下的足跡。

雙龍,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圖騰

雙龍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見證了歲月嬗變的無情與無奈,也見證了先民生息繁衍的過程。走進雙龍,我通過二十幾面展板和實地觀賞考察,感懷歷史和人文主義的永恆。因為文物是文化的一面鏡子,也是文化另一種表現方式,在這裡遊覽、考察、感懷、敬畏,我深深地體味到本地厚重的歷史和人文底蘊,也引發我深沉的思考,思考人類以怎樣的汗水和心血一步步走向屬於自己勇敢生存的軌跡,思考時間的夾縫該怎樣認可適者生存的真理?這讓我無端地困惑和迷茫。也許只有豐富的文物和古代的遺存,無疑開闊了落白的思緒。當然,走進視野中的一切,將會啟迪著我的智慧,更深層次穿越歷史的現實,直觀地看清楚殘存的點點滴滴,而書寫屬於自己的文字。也許文字的創作,是源於自然的基礎之上,歷史底蘊生髮的故事,現實社會上演的情節,都是發生在人類的生活中。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故事。不過,我是形而上論者,不會洋洋灑灑行文,只會在推理所演繹的腳步聲中,尋找一葉扁舟,輕蕩木槳行進在自然蘊含的山水間。

走進雙龍,我認為這裡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圖騰,在向我們伸手召喚。因為我藉助展板上推介的內容,期盼著這裡所積存的厚重歷史資源,亟待人文元素,歡迎文人敞開心扉,通過不同手法,描寫抒情也罷,演繹戲說也罷,甚至於唯美穿越,不忘走進雙龍的初心,讓雙龍的名字,雙龍的歷史財富,雙龍的風情山水,留下永恆的一章。且雙龍還有溼地,白鷺,是打造文物與旅遊的絕佳地方,只有通過文化傳播,將會贏得一片藍天。深信,雙龍獨特的歷史底蘊和自然景觀,是大美靖遠的活化石,也是靖遠能夠立起來就一張名片。可惜,這裡歷史和自然糅合在一起的珍貴名片無端地被擱淺,被世俗的功利所屏蔽,而人們尋找蛛絲馬跡在別處去極力打造風景,是可惜,還是可嘆!不過,我也相信俗語所說:智者要在有棗的樹上收穫,而不是在無棗的樹下逗留。這也許有傷大雅,不過,俗人有俗事之理,不可忽視而已。

雙龍,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圖騰

我也曾推想,黃河流經靖遠縣轄區,為什麼轄區內的上游和下游反而會沉積著過多的底蘊深厚的歷史資源和自然資源。上游的平堡鄉,黃河穿過深山峭壁的烏金峽,呈東西走向來到平堡地界,再來一個九十度大轉彎折向南北,洶湧流淌幾千米,又一個大轉彎呈東西走向,向東滔滔不絕奔騰而過。下游來到雙龍地界,有些形似平堡,仍然以大轉彎的形態出現。這難道是大自然有意埋下的伏筆,等待人類去破解。也許黃河大轉彎是有意無意的呵護與眷顧,才使得上下游擁有了特殊的地理環境。平堡有明代防邊設施的堡壘和烽火臺,雙龍也有,且都存在於黃河南岸,符合中國歷史大漢人以黃河為界,便於管理和統治。而相應的,中國歷史上黃河以北長期屬於外族交替佔領,不同時期會過河侵擾掠奪河南居民的財產,包括人畜。但是,不論怎樣推想,這兩處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相對顯得封閉,入侵者忽視彈丸之地而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少,卻保存了部分歷史演繹的情結。這屬於史家之爭論,這裡只有留給別人回過頭再說。

總之,雙龍豐盈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需要地方各級領導和有心人士的大力推介,恰如筆會醒目的推介標語所言:文物與文學相遇,歷史與文學邂逅。當然,還得現實與文學碰撞,需要文人抓住時代的命脈,用手中的筆和一顆文心,精心打造應有的品牌,那才叫一個亮麗,才真正算得上一個大美,也只有這樣,才能走出靖遠,走出甘肅。

雙龍,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圖騰

雷泰國,甘肅白銀人,詩人、作家,繫世界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詩《石碑》《歷史的記憶》等在全國獲大獎,曾被授予"當代詩星"、"新星詩人"稱號。散文《也許是遺憾》入編作家版《百家散文精選》、《中國當代散文大觀》。曾被中國文藝家創作協會、國際中華人才專家協會聯合授予"百名中國一級作家"榮譽稱號,入編作家版《中國文學百年精典》。散文《走進麥地》入編作家版《散文百家選》,獲百家散文先鋒金獎。散文《道可道,非常道》入編《中國當代實力派散文家》等。古詩詞、聯見於《中華詩詞》、《中華楹聯》、《對聯天地》,詩文多見於官方微信平臺、今日頭條等網絡媒體。2006年曾被白銀電視臺專題採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