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仙洲:他曾是清華大學任期最短的「校長」

1948年底,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辭別清華園時,由馮友蘭出任校務臨時會議主席,但他主持清華大學校務不足半年,1949年5月由葉企孫出任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並履行校長職責,1952年6月,劉仙洲出任清華院系調整籌委會主任,直到1952年11月蔣南翔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為止,劉仙洲實際主持清華大學校務只有三個多月的時間,堪稱清華大學史上任期最短的“校長”。

劉仙洲是著名的機械學家和機械工程教育家,也是中國近現代機械工程學的奠基者之一,上世紀二十年代中葉,曾出任北洋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之後,曾長期擔任清華大學第一副校長,是老一代知識分子當中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人之一,為中國機械工程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劉仙洲:他曾是清華大學任期最短的“校長”

劉仙洲

劉仙洲(1890—1975)字仙舟,原名劉振華,河北完縣人,1890年1月27日出生於河北完縣唐興店村,自幼在私塾讀書,接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

1906年,劉仙洲考入完縣高小學堂,一年以後又考入保定府“私立育德中學堂”讀書,當時的保定府學校眾多,教育十分發達,甚至有“學生城”之說。劉仙洲在保定府求學期間,就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並積極參加了保定地區的辛亥革命活動。

1912年,劉仙洲以優異成績從保定“私立育德中學”畢業,在校五年的學習成績平均達96.4分,堪稱是一個優秀學生。

1913年,劉仙洲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劉仙洲入學時,國立北京大學剛由“京師大學堂”更名不久,由嚴復出任國立北京大學首任校長。

1914年,胡仁源接替嚴復出任北京大學第二任校長,此時的北京大學已經匯聚了一批著名教授,諸如黃侃、辜鴻銘、錢玄同、馬敘倫、陶孟和等人,但這些教授卻大都是文科教授,而當時的北京大學也確實以文科見長。

1914年,劉仙洲以公費生資格考入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劉仙洲入學時,香港大學剛剛創立僅三年,以模仿英國利物浦大學制度為主,重理工而輕人文,因此初期只設有醫學院、工程學院和文學院。

劉仙洲經過四年英國式的機械工程專業教育的學習,於1918年獲得香港大學工程科學學士學位,其畢業試卷經過英國倫敦大學審查,被評為“頭等榮譽”。

劉仙洲拿到香港大學畢業文憑之後,原打算去英國留學深造,在人生道路面臨多種選擇之時,劉仙洲毅然回到母校“育德中學”,擔任學校創辦的“留法勤工儉學高等工藝預備班”機械學的教員。

當年的“育德中學”創辦了四期留法培訓班,共畢業了213人,其中有93人赴法勤工儉學,劉少奇、李維漢、李富春等人曾在此學習,因此劉仙洲與他們有師生之誼,而正是這一段歷史,為劉仙洲解放後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不久劉仙洲又先後出任“天津直隸工業專門學校”和河北大學教授,他以嚴謹而科學的態度,培養了一大批清寒而有志青年,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遠見卓識地提出了“工讀協作制”,即在學校附設實習工廠或者在工廠附設補習學校,學生既在學校學習理論,又在工廠力求實踐,學與工結合於一體,培養和造就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的工程人才,為了倡導“工讀協作制”,劉仙洲曾以《我國工業教育應酌採工讀協作制意見書》上書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但並沒有被接受推廣實行。

1924年9月,劉仙洲出任北洋大學校長,北洋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完全按照美國高等教育模式辦學,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由西方教師授課,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所開設的專業大都是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的應用專業。

劉仙洲的前任馮熙運因學運問題而被迫辭職,北洋政府教育部遴選34歲的劉仙洲出任北洋大學校長,儘管此時劉仙洲只有本科學歷,但在學界卻已經頗有影響力了。

劉仙洲:他曾是清華大學任期最短的“校長”

劉仙洲

劉仙洲上任伊始,即對北洋大學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他相繼聘請了茅以升、侯德榜、石志仁、何傑等著名海歸工科學者擔任教授,改變了以往由外籍教授單一授課的局面。

劉仙洲還親自擬定了《北洋大學附設工讀協作制機械工學系意見書》上書教育部,力爭將北洋大學打造成“東方的麻省理工學院”,但當時的北洋政府內閣更迭頻繁,派系林立而錯綜複雜,而辦學經費更是嚴重不足,嚴重製約了北洋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儘管如此,北洋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仍然佔有一席之地,為那個時代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專業人才。

1928年7月,北洋大學被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更名為“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劉仙洲辭去北洋大學校長,由茅以升出任“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院長。

卸去校長之職的劉仙洲,則應張學良之邀前往瀋陽,出任東北大學教授兼工學院機械工學系主任,當時的整個東北地區工業基礎雄厚,經濟發展和建設迅速,因此東北大學辦學經費充裕,其豐厚的薪酬待遇,吸引了許多著名學者前往任教。

劉仙洲執教東北大學期間,主要講授機械原理、熱機學等機械專業課程,為機械工學系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九一八事變”之後,劉仙洲不願繼續留在東北當亡國奴,從瀋陽逃亡至關內,在唐山滯留期間,被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聘為教授,1932年之後,由於日本不斷染指華北地區,唐山所在的冀東地區成為前線,而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在新任院長孫鴻哲主持下,堅持在校內懸掛國旗。

1932年夏,清華大學籌備成立工學院,內設機械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和土木工程學系,由梅貽琦兼任工學院第一任院長,莊前鼎負責籌建機械工程學系,顧毓琇負責籌建電機工程學系,而土木工程學系創辦時間要更早一些。

1932年底,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之邀,劉仙洲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參與了工學院和機械工程系的籌建工作,機械工程素有“工業之母”之稱,是一個國家工業基礎的搖籃。

機械工程學系第一任系主任由莊前鼎教授出任,莊前鼎具有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和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碩士學位,在莊前鼎主持下,機械工程學系以“造就各項機械工程專門人才,適應國內社會需要”為宗旨,設立了3個學科組:原動力工程組、機械製造工程組、飛機及汽車工程組。

自1933年起,劉仙洲受“中國工程師學會”的委託,開始編訂《英漢對照機械工程名詞》,為中國機械工程名詞的統一做積極的努力,他查閱了諸多古籍,彙編卡片數萬張,按照“從宜、從俗、從簡、從熟”的四大原則,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編成了一萬一千多個詞彙,彙編成《英漢對照機械工程名詞》一書,並於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受到中國工程界的歡迎。

因為機械工程詞彙都是西學東漸的產物,五花八門的譯法和稱呼,讓人無所適從,嚴重阻礙了中國工程教育和機械工業的發展,例如彈簧被叫做“司不令”,機車前的排障器叫“豬拱嘴”,化油器被稱為“油壺子”,自從《英漢對照機械工程名詞》出版後,中國的機械工程名詞開始逐步趨向統一。

1935年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館落成,實驗設備大多從歐美等國家購置,堪稱國內最先進和完備的機械實驗室,劉仙洲則發表了包括交通工具、農業機械、灌溉機械、紡織機械、雕版印刷、計時器、兵工等13個方面的《中國工程史料》。

劉仙洲:他曾是清華大學任期最短的“校長”

清華機械工程館

1935年秋天,全國機械工程界籌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清華機械工程系的劉仙洲、莊前鼎、李輯祥、王士倬等教授都是發起人,而籌備處就設在清華大學。

1936年5月21日,“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在杭州浙江大學文理學院正式成立,選舉黃柏樵為會長,莊前鼎為副會長。

劉仙洲在清華大學執教的六年裡,主要講授機械原理和熱機學課程,深受師生的歡迎和讚譽,其教學特點就是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實驗室以及實習工廠都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建設性意見。

劉仙洲還在“教學之暇,孜孜不倦,努力著述”,早在二十年代之初,劉仙洲就自編了中國第一套工科大學中文教科書,在其教學生涯中,劉仙洲堅持用漢語授課,每開設一門課程,都要編寫成教材,相繼編寫了15本中文版教材,可謂是中國機械工程教材中文版的始祖和奠基者。

其一生還撰寫出版了各種專著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達300萬字之多,尤其是《機械原理》、《熱工學》、《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中國農業機械方面的發明》等著作,對中國機械工程學的建設和發展影響至深,經常被學術界反覆引用。

“七七事變”之後,劉仙洲隨清華大學南遷,先在長沙臨時大學任教,不久又隨學校遷至雲南昆明,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擔任教授,在這所簡陋的戰時大學裡度過了整個抗日戰爭,並於1943年被國民政府教育部聘為第二批“部聘教授”,劉仙洲在教學之餘,還搞過改良犁、水車和排水機的研究工作,並發表了研究論文——《中國農器改進問題》。

劉仙洲:他曾是清華大學任期最短的“校長”

劉仙洲指導學生復原古代機械

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北平原址覆校,劉仙洲則應邀赴美考察和研究農業機械,劉仙洲並非歐美名校出身,但卻一直存有留學深造情結,渴望到美國考察和進修,年近花甲之年的劉仙洲終於踏上了美利堅合眾國,他在美國考察歷時一年半,訪問了美國十幾個洲,先後在大學農學院、農業試驗站、農業機械廠等地方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並會見了許多著名的農業工程專家,其中就包括“美國農業工程師學會”會長戴維斯,還應邀出席了該學會的年會。

1947年,劉仙洲從美國考察回國途經南京時,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朱家驊擬設宴為劉仙洲接風洗塵,並藉機遊說劉仙洲再次出任北洋大學校長,劉仙洲聞訊之後,連夜乘車北上北平,以行動表明自己的態度,儘管教育部不久就公開宣佈了這一任命,並再三敦促劉仙洲赴任,但劉仙洲卻始終沒有到任履職。

回到北平的劉仙洲,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在中國工程師學會作了題為《農業機械與中國》的學術報告,介紹了他在美國的考察情況和感受,並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和建議,劉仙洲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應以農業發展為重,作為推動國家建設的基礎,而農業機械的製造必須適合中國國情,與其模仿外國的大型農業機械,不如先對中國原有的畜力機械加以改善,即機械部分改進設計,動力部分仍然使用畜力,然後逐步向農業機械化方向發展。

1948年,中央研究院遴選第一屆院士時,劉仙洲無緣入選,這也許是因為機械工程學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而劉仙洲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機械工程學科的教學上。

1949年是中國歷史的十字路口,劉仙洲選擇留在清華大學。新中國成立之後,劉仙洲也繼續在清華大學執教,於1952年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還曾一度擔任第一副校長,時間長達14年之久,直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

劉仙洲:他曾是清華大學任期最短的“校長”

劉仙洲辦公照

劉仙洲以極大的熱情參與新生政權的建設工作,他把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都毫無保留的貢獻在清華大學的學科建設上,無論是專業設置、科學研究,還是學校管理、教學作風,劉仙洲都事無鉅細,他都一一過問,積極參與其中。

1955年,對於65歲的劉仙洲教授可謂是雙喜臨門,不但被中國科學院選聘為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而且還於當年11月經蔣南翔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劉仙洲是解放後最早入黨的知名老教授之一。

蔣南翔介紹劉仙洲的入黨發言,被冠以《共產黨員是先進科學家的光榮歸宿》之題目,在《北京日報》上發表,12月24日,劉仙洲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我為什麼加入共產黨》一文,闡述了他的入黨體會、感受和思想轉變過程,蔣南翔和劉仙洲的文章見報後,在國內外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正是在劉仙洲的帶動之下,清華大學的張子高、梁思成、張光鬥、張維、史國衡、鍾士模等30餘位著名教授也都相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劉仙洲:他曾是清華大學任期最短的“校長”

劉仙洲在書房中

1956年,劉仙洲主持制定了中國農業機械化電氣化的長遠規劃,為發展中國農業科技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譬如建議當時的華北農業機械總廠創辦農業機械專科學校,並親自擔任教務長和授課,他向清華大學建議成立農業機械系和農田水利專修科,以儘快培養農業機械技術專門人才,為此,他將多年收藏的農業機械書700餘冊書刊贈予學校。

1956年9月,劉仙洲應邀前往意大利,出席“第八屆世界科學史”會議,劉仙洲在會上宣讀了學術論文——《中國在計時器方面的發明》,證明中國在公元2世紀時,齒輪的實際應用就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而張衡就是中國創造機械計時器的第一人,比西方約早1000年。

劉仙洲:他曾是清華大學任期最短的“校長”

劉仙洲(左二)在意大利留影

1961年,在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立十週年之際,劉仙洲以專著《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獻禮,在這部學術著作中,劉仙洲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古代在簡單機械的各種原動及傳動機械方面的發明創造,其中不少項目早於其他國家幾百年,有的甚至達1000多年,在人類科學技術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中一章《中國在原動力方面的發明》還被翻譯為英文,在美國出版的雜誌上發表。

1962年,劉仙洲又出版了專著《中國古代農業機械方面的發明》,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代在整地機械、播種機械、除草機械、灌溉機械、收穫、脫粒、加工機械、農村交通運輸機械等方面的發明創造,因為在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發明創造中,農業機械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1970年,已是八十高齡的劉仙洲,依然筆耕不輟,擬出了《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二編的寫作提綱,文獻資料也準備齊全,並開始以頑強的毅力撰寫,但終因胰腺癌的折磨而未能完稿,1975年10月6日,劉仙洲在北京病逝,享年85歲。

劉仙洲一生獻身於教育事業,可謂是桃李滿天下,其著述達300餘萬字,為中國機械工程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