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里的航天飛船,世界各國航天技術一覽

科幻小說迷們一定會記得《三體》裡的一個場景,面壁人羅輯把自己冷凍休眠了200年,200年之後他從休眠中醒來的時候,發現地球上的科技已經有了飛速的進步,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進步就是在地球軌道上佈滿了空間站、衛星、太空船等人造設施。

《三體》裡的航天飛船,世界各國航天技術一覽

有很多人會覺得那是幻想、科幻。我想要告訴你的是,這個場景的實現也許還用不了200年就會實現。

因為一個嶄新的大航天時代正在到來。

一說航天產業,大家都會說,知道啊,國外就是Elon Musk做的SpaceX,已經可以做到火箭回收了。但是我們國家也不錯,我們有長征系列火箭,有運載能力,也不比SpaceX差,我們還有神舟宇宙飛船,還有天宮空間站。不過,那些都是國家主導的事情,好像和我們沒有什麼關係,它也不是一個純商業的市場。

《三體》裡的航天飛船,世界各國航天技術一覽

首先要說,中國的航天產業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基本上和其它國家達到了同等的水平。美國現役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是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合資組建的United Launch Alliance,叫做聯合發射聯盟,這個公司它生產的叫Delta IV Heavy,Delta 4重載火箭,它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是28噸。

他們後續正在做一個Space Launch System,叫做太空發射系統,是由NASA美國航天局主導的,2019年會試飛,有三個型號的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是從70噸到130噸,同時也是美國的深空探索計劃和火星登陸計劃的一部分。所以你就知道,不光是SpaceX希望移民到火星,美國政府也在計劃把人送到火星上去。

《三體》裡的航天飛船,世界各國航天技術一覽

俄羅斯的火箭現役最大運載能力的叫做質子Proton-M,它的近地軌道是23噸。

歐洲的現役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是阿麗亞娜5號,是21噸。

相比一下,中國的運載能力已經跟它們達到一個起跑線上了。

長征二號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高是12噸,但是長征5號就是25噸了,2016年11月3日,長征5號是在文昌第一次發射,把實踐十七號科學實驗衛星發射上天。那當然,長征5號在7月份的第二次發射失敗了,但是,我們後面會講,這個失敗也並不只是中國出現的問題,實際上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問題出現。

《三體》裡的航天飛船,世界各國航天技術一覽

同樣,中國後續有更大的運載能力的火箭在研發當中,長征9號計劃2025年能夠發射,它的運載能力達到了140噸,和美國的2019年試飛的火箭最大運載能力是130噸,應該是一個當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