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舊時上學趣事

老南京舊時上學趣事

開學季即將來臨,娃兒們又要背起書包上學堂了。在南京城南阡陌縱橫的小巷裡,直到如今偶爾還是能聽到這樣的搭訕:“小孫子進館去了?”說出這樣問話的,年齡多半是六十歲開外的老年人。老南京人上學叫做“進館”,這其中緣由你知道嗎?

“進館”就是上學的意思,是句極為常見的南京士話,其來歷與過去的私塾有著密切的關係。那上學叫“進館”怎麼不說“進塾”呢?這還要繞個“彎子”,私塾還有個別稱,叫做“蒙館”。蒙館,顧名思義,就是舊時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私塾。

說到這裡,大家自然就會明白了,進館就是進蒙館讀書、學習的意思,久而久之,就成為一句很平常的老南京話了。

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南京城市交通狀況十分落後,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南京全城的公交線路也僅有區區18條(14條公共汽車線路,4條電車線路)。人們多依賴自己的兩條腿徒步到目的地。機敏、聰慧又極富幽默的南京“草根”,巧妙地將人的兩條長腿比作“11”,與公交車強扭到一塊,“我是坐11路來的”,成了坊間一句曾經流傳盛廣的俏皮話。

南京還有句老話叫作“地槓”,與這“11路”是同義詞,資格則要更老一些,意為不依賴任何交通工具,僅憑兩條腿步行抵達目的地。非常有趣,自打人們給公交車編號以後,它便被列入“下崗”的序列,逐漸被這“11路”所取代了。

那時候,腳踏車還是個稀罕物,學生們上學大多隻能選擇步行,因為勤於運動,那時的學生娃卻大多練出了一副好身板,同學中鮮有“小胖墩”的。每天清晨的南京街頭,娃兒們身背書包,或滾著鐵環,或刷著螺陀,抑或是打著彈子一路步行上學去的現象並不鮮見。

在新式學校尚不普及的情況下,南京的私塾十分興盛,曾經遍及城鄉各地。由於規模小,費用低,形式靈活,對教育的普及可謂功不可沒。至清末民初,雖然實行了新學制,但私塾仍然很活躍,在南京城南一帶,每一條街巷的前後,就有一至兩所私塾,農村則是一村或幾村便有一所。此後又延續了四五十年。

南京在各個時代都有名師碩儒,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家設帳授徒的熟師亦稱“門館先生”,名氣最大的,當數門東的丁鳴午,門西的盧橘生、王東培、竇友芝等等。

私塾的教學形式是個別授課,十幾個或幾十個年齡不同、程度不等的學生同窗讀書,學習的教材,如益幼雜字,幼學瓊林,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女兒經、古文觀止等,皆依賴南京兩家著名書莊——李光明書莊和湯明林書莊供應。清末,廢科舉,興學堂時,私塾又加授修身、珠算、國文等課程。教學方法是學生聽,先生講,死記硬背,學規極其嚴格,還濫用戒尺,體罰學生的現象司空見慣,但卻尤其注重寫字的練習,因此那時候凡是私塾出來的人,大都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隨著新式學校的大量興起,私塾漸漸式微,解放以後直至1956年,南京僅僅一個建鄴區,尚存私塾近十家,學生達數百名,私塾這種在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教育“載體”,隨著時間的推進,在南京這塊土地上徹底消失,走入歷史的深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