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鑲嵌在古村的摩崖石佛造像

出陵川東門,一路隨寥東河向西南方向走,在河流的下游,有一處古老的村莊——圪塔村(古名下郊村),這裡三山夾一溝,春意盎然。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蘊藏著悠久的人文歷史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吸引著眾多的探訪者,它就在,郊底村二仙奶奶“白玉宮”廟之山下,西鄰古人類遺址“東遙泉、西遙泉”,北接小會嶺“二仙奶奶”廟,它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太行深處古村落裡的一朵瑰麗奇葩。這裡是一個淳樸、寧靜的小山村,長期以來她藏在山溝溝裡,默然無聞,與世無爭,然而她卻有著鮮為人知的特質和神韻,我們的祖先,在村的石側懸崖峭壁上,雕刻下一副副石佛造像。

圪塔村摩崖石佛造像,形成上三下二不規則“品”字,標記著唐代開元四年題記,距地面約有20米以上,所佔面積約30平方米。主尊表現的是釋迦摩尼佛在菩提伽耶大菩提樹下成道時的情景,據佛傳故事,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入定,不為美色妖魔所動,戰勝魔軍,開悟菩提,一手施禪定印,一手施觸地印,地母為之作證,這種造型,亦稱成道像。

佛祖左邊抱拳的是迦葉尊者,右邊合掌的是阿難尊者。迦葉和阿難是釋迦牟尼最親近的弟子,被佛教弟子看作是佛身邊的脅侍。

迦葉抱拳是有寓意的,他只能抱拳,而一鬆開拳發出的光芒就會遮蓋佛祖。傳說過去有一尊佛像的金脫落了,當時有一個討飯的女子,生活很困苦,為了求佛的加被,每天都到佛前去禮拜。禮拜時,他看見佛臉上的金脫掉一塊,心裡很難過,心想若我有了錢,一定要為佛裝金。她發了這個願馬上就有感應,一天走到路上撿了一枚金幣。於是就拿到金店裡去找打金的師傅。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而迦葉尊者的前身就是這個打金師,他見了這貧窮討飯的女子,就問道:“你從那裡得來的錢呢”?

貧女答:“我在路上撿的”!

造金師再問:“撿了金錢,為什麼不買衣服穿,買些吃的,或者住間好的房子呢”?

她說:“我曾經發了願,要為佛像裝金的,我不能用這些錢,請您替我把佛像裝金,我就滿願了”!

這下子把造金師傅感動了!世上竟然有這樣的人,寧願貧窮得沒飯吃,撿到錢還要為佛裝金。造金師就說:“好,我也隨喜你的功德,我去替佛像裝金不要工錢”!

從此以後,貧女和造金師兩人都感得了果報,身上有光明。到了釋迦佛成佛時,他們的善根都成熟了,同時都出了家。男的叫迦葉比丘,女的叫迦葉比丘尼。所造的釋迦佛像,佛旁有兩位侍者,一位年輕的是阿難尊者,另外一位較老的就是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抱拳不合掌,就因為他曾為佛親手裝金,十指的光明特別大,若是合掌,光明刺眼,來禮佛的人,眼睛便會睜不開。因此佛開方便,令他抱拳,不必合掌。釋迦佛滅度後他是第一代祖師,這位大飲光尊者是「頭陀第一」,頭陀華言抖擻,即抖擻精神,精進用功,終身修持頭陀苦行,故稱為頭陀第一。

迦葉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的大富豪,釋迦牟尼成佛的第三年化度他為弟子,八天就成為阿羅漢。迦葉曾率領500弟子在韋提河山修習頭陀苦行,因此被稱為“頭陀第一”,頭陀在佛教中是苦行僧的意思。迦葉領導佛教二十年,涅槃後由阿難陀接任佛教領導權。阿難是釋迦的同父異母的兄弟,25歲時出家成為釋迦弟子,在釋迦身邊忠心耿耿服侍了25年,深得釋迦的真傳。傳說阿難博聞強記,是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阿難老時深感“眾生汙垢太重,難以教誨。久留世間沒有益處,可以趕快涅槃”於是離開摩揭陀國,前往吠舍釐國,來到兩國的界河——恆河中間時,雙方國王都派兵來搶,想讓阿難留在各自的國家。阿難擔心雙方交戰,就從船上升入天空涅槃,並化出烈火焚燒骨骸,骨骸又折斷成兩半,一半落在南岸,一半落在北岸。兩位國王各得一份後回國建塔加以供奉。

迦葉和阿難形象一老一少,以老喻示持重,表示苦行;以少表示敏捷,表示記憶;合起來在釋迦牟尼左右,喻示佛教修行中的持戒(苦行)與誦經(多聞)兩大法門。

有菩薩:文殊、普賢、大勢至,觀音,有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還有供養人的造像。

摩崖石刻石佛造像鑲嵌在圪塔村西一堵巨巖上,巨巖峭立,光滑如鏡,巨巖中間有方形佛龕五窟,分兩層,上層三窟,下層兩窟,呈不規則品字位。上層中窟釋迦牟尼佛雙趺坐於金剛臺上,後有背光。兩側分別有迦葉阿難合十站立蓮花上,二弟子外側分別站立兩位脅侍菩薩,皆赤膊身著瓔珞,內二尊雙手抱拳交叉於胸前,外二尊抄手於腰際。七尊像面部豐滿,身體肥腴。窟左右兩側有兩尊踞坐石獅。左側稍上一窟,中間釋迦牟尼佛雙趺坐於金剛臺上,迦葉阿難分立兩側,二弟子外兩側有像站立,耳大垂肩,頭有髮髻,左側一尊右手放於胸前,左手下垂左腿側。右側一尊形狀如左,只是左手放於胸前,右手下垂。外兩側有像兩尊雙手交叉於腰際。除中間釋迦牟尼佛外,其他六尊皆站立於蓮花臺上。七尊像頭上部有二飛天人。龕內下部佛座前有二尊雙手合十的趺坐弟子,外側有二頭踞坐石獅。右側一窟於中窟相似,只是佛像持說法印,頸部高細。最外兩側立像手持法器如杵。佛座前有兩頭踞坐石獅。下兩窟較小,內有佛雙趺坐於蓮花壇上,手持寶珠,兩側有脅肋菩薩站立,雙手交叉於胸前。

據考證,這些造像是唐代的佛像藝術品,造型姿態各異,衣紋流暢,表情肅穆,雕刻技法十分精湛。這樣的佛教摩崖造像群,是陵川地區僅有的一處。1996年公佈為陵川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悠悠的村史足跡


  圪塔村,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村落史詩。圪塔村位於陵川縣西南約十五公里處,距考證,該村建於北魏時期,它在寥東河中間,隨河流走距東遙泉、西遙泉古人類遺址15公里,說明這裡在原始社會就有人類的祖先在這裡活動,距今已無法計算立村歷史。

  圪塔村原名“下郊村”,因其寥東河上游有“上郊村”,故古人便稱此地為下郊村,它藏在白陘古道分支的大山深處。該村是依隨山勢,呈梯田形狀,由下而上一層層用青石壘愣,左右被二條河流懷抱著,背坐主山,頭戴元師帽,映山有五鳳旗,這裡以李姓為大戶,曾經出過一位兵部寺郎。房舍均為青石地基,根基石雕刻均為細坯狗牙,做工精細。牆體為裡生外熟,屋坡為小青瓦蓋頂。村中的建築物豬圈茅房都是用青石磊建的,真正做到了就地取材,物盡其用。

在村的中間,現有基本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會館”一處。以及李姓祠堂遺址,而祠堂的主房現已坍塌,只剩下東西各三間配房,村裡的路彎彎曲曲,錯落有致的房屋和參差不齊的石愣,讓人耳目一新,彷彿來到了石頭的王國:石頭牆,石磨石碾,石街石巷,村路也是古老的石頭鋪就的。歲月的摩擦使石頭稜角圓潤光亮,乾爽潔靜,走在上面,腳下發出輕輕而有韻律的“噠、噠”的聲響,這聲音讓人心中泛起一股寧靜、幽遠的情思。

  站在這石頭街上,環顧四周,路的兩旁全是石頭根基,隨便走進一座院子,便又會看到一個石頭築造的茅房或豬圈。簡言之,全村都是石頭的天地,無處沒有石頭文化。它深厚的石頭文化底蘊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是一個奇特的旅遊勝地。

  山村與石頭為伴的生活烙印,以及懸崖絕壁上的摩崖石佛造像,造就了圪塔村的石頭文化博物館,在村民的生活物品中,諸如:石臼、石碾、石磨、石槽等,這些物品以前曾經是人類生活的必用品,現在已經成為了古董。還有石井、石轆轤、石碑、石獅、石刻。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廟宇戲臺遍佈其間

在村的東上方,是祖師的廟宇,它坐北朝南,分上下兩層。要想上祖師廟,得七上八下,就這七上八下便成了 小村永遠解不開的迷!然後,隨著一條小路往西上方走,有一座不大的廟宇,叫佛堂。在往西下方走,有一座觀音閣,觀音閣是兩層樓閣,坐南朝北。在隨著小路南走過河的對岸,半山腰上有一座小廟,便是龍王廟,傳說,縣城的龍王頭那一座龍王廟,是這裡的龍王遷移到那裡的。

  在圪塔村,有廟的地方,必然有戲臺對應,一般村莊僅有一個戲臺甚至沒有戲臺,而圪塔村就有四座,現在保存完整的還有二座。那便是會館對面的戲臺,於會館外邊的戲臺,具體建築年代不詳。戲臺、戲場寬闊,是村民每年集會和年節匯演的場所,也是全村的文化活動中心。在此,便見識了村的文化底蘊之深。 可謂對村民文化建設的極度重視。

我們沿著狹窄曲折的石路面往前走,百年風雨變遷中,該村經歷了多少世事滄桑,仍較好地保存了這麼多明清建築及遺存,如果不是後來的貧窮和落後,這邊遠山區保存下來的歷史文化,是真不容易的!當我們來到龍王廟時,村民給我們講到,縣城龍王頭的龍王是從這裡遷移過去的,龍王廟後邊有一塊五龍石,傳說:這五位龍王居住在寥東河裡,看到這裡的風景如畫,就經常相邀在此處嬉戲玩耍。同時也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有一次,不知從那來了一條孽龍想霸佔此山,被五位龍太子合力趕跑。這條孽龍賊心不死,就向天庭奏報,誣告龍太子不守龍宮規矩,在外招惹是非。玉皇聞奏,命將五位龍太子發配各處任職,不得再聚一起滋事。那黑龍太子被遣往奪火鄉鳳凰村的山谷裡,也就是現在的歡樂谷的黑龍王廟。那青龍王太子被遣往潞城鎮的佛子山,也就是現在的福興寺去駐守。那赤龍王太子被遣往禮義鎮的龍王廟村駐守,那黃龍太子被遣往陵川縣西溪的龍王頭,也就是現在的龍泉寺駐守。那白龍太子被遣往陵川縣城的龍王山駐守,玉帝命各位龍太子堅守自己的領地,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造福一方。

四位龍太子奉旨赴任,不敢違命。只有那生性敦厚的白龍太子與當地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不忍離去。怎奈帝命在身,不敢違逆。臨走時在巨石上留下一孔,賜名龍池。告訴鄉親:如遇大旱,可以命一個獨生且未成婚的男童,拿本山上獨有的樹枝,在此孔內左右各攪三圈,屆時就會下雨。為了感謝眾鄉親的厚愛,龍王道:此孔內儲水,可治民間疥癬疣猴等症,如人有此症,可入廟朝拜,然後取水搽之可愈。後來,每遇大旱,村民照法行之,果有雨來。周圍村民,凡有身上生疥癬疣猴者,屢試屢驗。五位龍太子臨行前,在此化出一塊五龍石,留作紀念。如今,鑲嵌在這裡的風景古樸得讓人沉思。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精神承傳的烙印

在調研中,給我們的感受是:圪塔村之美,美在它的原始、古樸、蒼涼、粗獷,美在它沒有雕琢、脂粉。為什麼這樣評論它哩?古村雖不算是繁華,但一切的習俗,卻得到永遠的傳承: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充溢著濃郁的山野風情。

說實在的,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遍佈著許多像圪塔村這樣充滿歷史韻味的鄉村古鎮,這些珍貴的村落,與單個文物和藝術品不同,在它鮮活的載體上除佈滿了特殊的時空感,更多的是無法複製的傳統記憶。古人云:“石育人生福,人琢石生輝”。站在古村便可以看出,至於錢財則視若糞土,有多少有錢有勢之人,在漫漫歷史的長河中煙消雲散,灰飛煙滅。官也罷,商也罷,告老還鄉,衣錦故里。或逃避世俗,或逃避官場,或藏之鄉里和隱於田野......

誰曾想,在今日被人挖掘和被人瞻仰?所以面對古村,我們可以感悟到很多很多,不僅是歷史,還有如何做人......李家人古往今來鍥而不捨地營造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太行山上,與石頭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從中創造了智能,健壯體魄,造就了憨厚的稟性和淳樸、純潔的民俗風情。歲月滄桑先輩們琢石之手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物和天然景觀。

今天,社會發展喜人,城外之人想擠進城去,城裡之人倒想找一安靜之處清閒度日,不被人打擾,無憂無慮,超越世俗,不留痕跡。所以,走進古村落,回味青山不問世間事,綠水何曾笑他人痴?又會有多少新的啟迪?......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寥東河下游的圪塔村,美的讓人心醉如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