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曾經的老重慶分為上下半城,上半城老遺蹟雖然凋落,卻也殘存著民國時期的韻致和風貌。下半城的人依靠著長江碼頭帶來的營生,在市井中艱難生活,成為老重慶最深的印記。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重慶雖不能與一線城市抗衡,但這幾十年的經濟增速絕對領先,位列西部一線城市之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舊時主要交通工具輪渡,逐漸被公交、輕軌替代,曾經往來繁忙的碼頭,漸漸變成了寸土寸金的濱江路,彰顯著城市生活的繁華。

兩岸拔地而起的江景房掩蓋了原有的山勢地貌,岸邊舊時代的吊腳樓早已不見蹤影。經濟和科技帶來的變革,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追求著更好居住環境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失去曾經獨有的地域文化。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以上圖片來自國家地理中文網

直到2016年,沉寂了一個世紀的下浩(始稱龍門浩)突然火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一篇名為《下浩老街:長江南岸的舊重慶》的文章裡,作者稱下浩老街是“另一個世界”,他把下浩老街當做舊重慶的標本,因為在下浩老街,人們可以找到吊腳樓民居、石板路和沿街叫賣聲的重慶。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下浩舊照

一時之間下浩老街以一種獨特的形象,展現在大眾眼前。老街的存在著實讓人驚歎,南濱路周邊全部開發成為了住宅、商圈,下浩卻奇蹟般的在山勢溝壑中保存下來,全重慶都被這條還沉浸在舊時光裡不願醒來的老街震撼。

下浩老街的歷史

下浩雖小,但郵政、學校、遺址、餐館、菜市場樣樣都有,儼然一個獨立的小社會。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重慶到處是山地,高低起伏,其與外界的連接自來便是依靠水路。1891年重慶開埠,但直到七年後約翰 · 立德駕駛“利川”號小火輪試航峽江,由宜昌溯江而上抵達重慶,停靠在朝天門碼頭,重慶才真正開啟大規模與外界的交通聯繫。而在朝天門不遠的地方,龍門浩自然成為上下城連接的重要碼頭。由此,自然有了興盛的下浩街道。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覺林寺

在下浩,董家橋、覺林寺街、葡萄園是龍門浩碼頭的重要連接部分,人的聚集也造就了商業的繁榮。抗戰時候,抗戰時期,招商局、川江輪船公司、民生公司、強華公司、重慶渡輪公司在南岸設碼頭運營輪渡,後幾經更替。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永興洋行高管住宅舊址

由於人們交通和聯繫方式的多樣化,諸如鐵路、高速公路的便利使得航運時代的聚集走向分散,重慶從“江岸”轉向了較為平坦的地區發展經濟聚集區。但從今天下浩所遺留的歷史遺蹟看,永興洋行高管住宅舊址、熊家大院等可以看出當初的繁華景象。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圖片來自國家地理中文網

常駐下浩的人以老人居多,幾方小桌、一壺茶水、一副麻將,伴著孩童的嬉戲,貓狗的搖尾,便是這裡的生活方式。老人們習慣了每天在自家門口一坐一整天,跟來來往往的鄰居打打招呼以消磨時光。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地勢不平,以馬拉車

這次小編專程前去探訪,下浩主街道已經破敗、沒落,人去樓空,幾乎所有的老房子都被劃上了大大的“拆”字。那些幾十年的老鄰居,各自搬去了不同的地方,情感的分離也讓拆遷變得更加傷感。

住進了高層安置房的老人們,怕是再也不能習慣了把?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拆已是不爭的事實,好消息是,下浩老街將進行全面修復,以修復再建的方式建成商業老街。陳舊的居民樓和危房將會被全部拆除,現在原來的地面已經逐漸鋪上了整潔的青石板,目前只留下了三家開了幾十年的老字號商鋪還在繼續營業。

花生大王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花生大王也叫段氏奇香花生米,2015年段氏奇香花生入選了南岸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祖傳的手藝,已經傳承四代經營百年,沒有過多的廣告宣傳,全靠口碑迎客。他們家的小吃,奇香花生米、黑芝麻花生塊、花生塊、怪味胡豆等都是純手工製作,酥、脆、化、渣,而且很乾淨,有次小編看到他們在清洗黑芝麻,才知道原來芝麻也是需要清洗的。

價格也很親民,每罐只要10元左右,口味很多,最近又出了幾款新品,不少人都是專程前去購買。

猴哥米線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店主一家都是下浩老街的原住民,四十年的好手藝深受周圍人的喜愛,據說因為長相酷似“猴哥”,加之個性耿直,久而久之就叫出了名。

家門口支幾張木桌長凳就是全部用餐區域。這裡的東西與外邊餐館的味道絕然不同,自家醃製的酸菜酸度正好,肉絲、用油,貨真價實,湯味兒醇厚,口感溫柔,是家的味道。現在還開發了酸菜花甲米線,每日僅限8份。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跟米線絕配的就要數三味冰粉和手工涼糕了。三味冰粉在傳統的紅糖冰粉基礎上加入了小湯圓和桂花糖,吃起來更有趣。涼糕也是店家每日手工舂米做的,米香濃郁,配上黃豆粉、醪糟,甩出菜市場1塊一個的批發涼糕幾十條街!

老外婆春捲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老外婆是阿姨的媽媽,八十好幾了,老人家做的春捲其實沒什麼新奇之處,內陷僅是豆芽、豆乾、韭菜,但還原了大多數人童年時代的味道。

天氣冷了,老人家就幫著理理豆芽,多數時候都靜靜地歇著,炸春捲的功夫全交給了女兒。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春捲炸得酥脆,油溫控制恰到好處,真要說有什麼不同,就是皮兒特別脆,每咬一口都“咔吱”作響,脆得掉渣,一口一個滿足。

這三家店鋪將一直在下浩老街營業,待商業街建成也會繼續保留。曾經的下浩老街不僅繁榮,也出過不少名人,作家張賢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師大裴純禮教授、中央廣播樂團首席小提琴家湯龍延等,都在下浩度過了美好的少年時期。

再見了,那個叫下浩的舊重慶!

▲殘存的吊腳樓

在下浩即將重建之際,在此向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