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內向的人,只能過低配的人生?

性格內向的人,只能過低配的人生?

01

1955年12月的一天,浸禮牧師馬丁.路德金對著人群說:

“你們知道,我的朋友們,終有一天,人們再也忍受不了壓迫者鐵蹄的踐踏;終有一天,人們再也忍受不了被趕出生活中7月的燦爛陽光,在阿爾卑斯山11月刺骨的寒風中罰站。”

當時,他還未發表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那天他為羅莎發聲——一位黑人民權行動主義者。

羅莎在一輛公交車上就座時,被司機要求把座位讓給白人。她簡單而堅定地說:“不!”

隨後,她遭到了威脅,“把你抓起來”,她又吐出兩個字:“隨你!”

她果真遭到監禁並被罰款10美元。警察告訴她:“法律規定,黑人必須給白人讓座。”

她說:“法律是白人定的,並不公平。”

她簡單幾句話,卻掀起了一場大運動,著名的“抵制公交車”運動持續381天。

2005年,92歲羅莎的悼念會上,美國國務卿賴斯說:“沒有帕克斯,我就不可能今天以國務卿的身份站在這裡。”

訃告裡說她“性格靦腆”,卻“有著雄獅般的勇氣”。

她被稱為“民權之母”;奧巴馬評價她“一生充滿尊嚴和優雅”。

性格內向的人,只能過低配的人生?

02

世人對羅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是一個內向的人。她身上卻有一股堅忍不拔的力量,最終影響了世界。

這也讓人思考,性格到底對一個人的事業有沒有影響?

我們先來了解幾個內向人的事例:

牛頓是內向的人,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愛因斯坦小時候經常發呆,一群孩子玩耍他對著水面出神。同伴的媽媽好心提醒她媽媽:這孩子是不是有點問題?趕緊帶他去醫院檢查下。他媽媽堅定地說:不,他沒毛病,他只是在思考。果真,他在長久的思考中提出了相對論

J.K.羅琳不愛與人交談,她在一輛疾馳的火車上產生了靈感,一氣呵成寫成了《哈利波特》

比爾蓋茨公開承認,他就是個內向的人……

無論內向還是外向,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人士。

然而這個世界對內向者還是有很多誤解。

“你怎麼這麼內向,以後會吃虧的!”“你要學著外向點,這樣人家才印象深刻!”

一個20歲的女孩留言,說她都這麼大了,家裡來客人,媽媽通常先向客人介紹自己,不忘順帶補一句:這孩子比較內向,不太會說話。她內心一直備受打擊,壓抑無比。

一位知乎網友說,小時候,感覺自己大多數時候是開朗的。長大後,他突然覺得自己是個內向的人。

社團裡,他的存在感幾乎為零;一桌人吃飯就他沉默不語。很多時候他不願意表達,內心其實有很多思想和觀點。什麼都不說,是他最舒服的狀態。

但人是群居動物。偶爾開口,要麼被人誤解,要麼被一口否定,心裡很難受,變得更沉默了。

不被人理解,通常是內向者與外界溝通最大的障礙。

性格內向的人,只能過低配的人生?

03

內向的人容易自省,總認為自己不夠好,於是拼命給自己施壓,最終把自己搞垮。

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謀到了一份實習生工作。實習階段,她勤懇學習,少說話多做事,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很快,她轉正了。

誰知職場“蜜月期”剛過,她就被工作壓得透不過氣。原來因為她的“能幹”和nice,很多不屬於她分內的事都成了她的事。由於性格內向,她怎麼也無法拒絕,也不知如何拒絕,生生讓自己身心俱疲。

她把這歸結於自己的性格問題,由於內向、不懂拒絕,才成了職場“軟柿子”。

事實果真如此嗎?

斯坦福大學教授津巴多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囚徒實驗。

他在地下室改造了幾個囚室,讓實驗者中的一半扮演警察,另一半扮演囚犯。

結果,這些被試者不管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扮演警察的那些人開始變得盛氣凌人,好像他們真有處置別人的權力。而扮演囚徒的那些人,變得畏首畏尾,充滿自責,好像自己真的犯了罪。

這個實驗表明:人的行為和才能,是受環境和角色身份決定的,而不是性格!

性格內向的人,只能過低配的人生?

04

那麼內向的人如何挖掘潛能,獲得和外向的人一樣的機會和待遇呢?

《內向者溝通聖經》中提及內向者有四大致命陷阱:壓力陷阱;自我貶低;不懂經營“關係”,職場發展受阻;成為職場隱形人。

同時,它也告訴我們,內向者可以用4P法挑戰自己性格上的陷阱。

這四個方法猶如一個小循環,從準備-展示-推動-練習,幾乎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準備(Preparation)

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試想一下,現在讓你毫無準備就站上講臺或演講臺,你緊張嗎?

內向人本身比較敏感、不善溝通,因此,事先的好好準備尤其重要。

展示(Presence)

人在各種場合常需要表現和表達自己,比如在會議上發言。而認真準備過後,就是好好展示自己的環節。專注於當下,專注於觀眾,將之前認真的準備的東西自然表露出來。

推動(Push)

這一環節其實就是平常所說的“挑戰舒適區”。給自己定一個個小目標,做計劃,推動自己去做那些“害怕”的事。

有一男孩天生比較內向,吃過不少“啞巴虧”。上大學後,他逼著自己參加各種社團,參加各種比賽,當他和朋友聊起自己曾經內向的性格,朋友們都不相信。此時,他的人緣已經是非常好了。

當你想發展哪個技能,就推動自己去做,就像那句話所說“不逼自己一把,你不知道自己有多能幹”!

練習(Practice)

練習出真知。其實不管是內向性格還是外向性格,都一樣掌握不好說話、演講等技能,通過不斷的練習,才會有質的改變。

內向者通過反覆的練習,可以將那些不習慣的事情變得習慣,從而越來越自如。

心理學上說:性格並沒有好壞之分。

正像一位內向型心理學教授Brian Little在TED演講中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東西。所以別問別人是什麼性格,只要問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只有這樣,才能激活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自由特性。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