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系列報導之二」和劍麻一起走過的歲月

「“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系列报道之二」和剑麻一起走过的岁月

劍麻長勢喜人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楊雨婷):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佈將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提出了中國與非洲在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金融、綠色發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減貧惠民、公共衛生、人文、和平和安全等領域共同實施“十大合作計劃”,規劃了中非務實合作的宏偉藍圖,也開啟了中非關係新的歷史篇章。值此新一屆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即將在北京召開之際,我們的系列故事將帶您走近中非“十大合作計劃”,與您一同感受邁上新臺階、充滿新活力的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又是一個星期天的早晨,距離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城一百多公里的一座小村莊裡,人們都還在酣睡。65歲的汪路生卻和往常一樣起了一個大早。他要到廠子和劍麻地裡去看一看。駐地、廠房、劍麻地,這三點一線基本上構成了他在異鄉近20年的生活。

1999年,農業技術援外專家汪路生被借調到中國農墾集團參與建設運營莫羅戈羅劍麻農場,通過農業合作的方式幫助坦桑尼亞發展農業。在中農墾接手之前,這片農場已幾近荒蕪。原當地農場主因為看重中非歷史悠久的傳統友誼和出於對中國人農業發展經驗的信任,在眾多買家裡選擇了中國企業,希望他們能讓這片土地起死回生。汪路生和同事們從一開始就覺得不能辜負當地對中國企業的信任。但萬事從頭難,農場土地長時間荒置,灌木叢生,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汪路生說:“(我們)邊種邊開荒,那個樹多了,正常的都是碗口粗的樹,田地都成了灌木林了,所以開荒任務在當時還是挺重的。”

再加上劍麻的生長期長達三年左右,從栽種幼苗到成品出售,這期間的等待無疑是漫長的。重重困難面前,汪路生沒有絲毫懈怠。沒有運送麻渣廢水的設備,汪路生就自己設計圖紙,硬是造了兩臺出來;劍麻耐旱怕澇,而農場處於平原地勢,每到雨季,劍麻就面臨澇災的風險,汪路生就把中國傳統的起壟技術帶到了農場裡,甚至還自制了起壟機。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汪路生和同事們終於邁過了初期的幾道難關。2005年前後,種下去的劍麻終於開始收穫,農場的發展日益見好,汪路生和同事們喜上心頭。

汪路生說:“從種下去到2005年,2006年(左右),開始漸漸有收入了。到2010、2011的時候,我們的產量提高了,能達到(年產)2000噸了。2011以後,我們產品質量也有了一個飛躍,百分之八十幾以上都是UG級的,價格也越來越好,而且這個價格還是用戶主動漲上去的,(當地)劍麻協會對我們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

「“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系列报道之二」和剑麻一起走过的岁月

農場工人作業

21世紀初,由於受人造纖維應用等因素的影響,素有“劍麻王國”之稱的坦桑尼亞,劍麻產業變得很不景氣,甚至一度嚴重萎縮,而此時中國農墾劍麻農場卻突破瓶頸、實現發展,給坦桑尼亞帶來了更多的外匯收益。

汪路生說:“我們剛到的時候,除了幾個老牌的劍麻農場,大多數劍麻都是萎縮的,萎縮之後再發展的也很少很少,那個時候(坦桑年產)的量還不到兩萬噸呢,才一萬多噸。2011以後,我們的劍麻基本上是(生產)出來,就銷(售)了,都是以美元結算的,我們一年產量最高的時候兩千五百(噸)以上吧,可以給當地創匯幾百萬美元。這個國家外匯是比較緊張的,(尤其)在農業這一塊,它(外匯收入)還是很少的。”

除了出口創匯,這家中國劍麻農場也在逐步地改變著當地百姓的生活。汪路生說:“我們剛來的時候,周邊的村子是很偏很貧窮的。我們這個農場確實給當地增加了不少就業機會,我們最多的時候曾經僱工一千多人,這一千多人都是在當地消費的,給當地帶來了流通上的便利,(經濟)搞活起來了,當地人的收入增加了,他有點錢就可以買種子了,所以種地的人也多了,當地的農業也發展了。”

汪路生還談起農場為附近村莊修泵站和建衛生所的事情。他說,現在村子裡的人可以直接喝上放心水,而且再也不用為了看病走幾十公里的路了。

汪路生說:“佩雅佩雅村的飲用水是我們農場幫著提供的,從農場的水井接了管道送到村子裡面去,企業在這裡發展總得給周邊帶來一些實惠,這也是盡我們自己最大的能力來做的。”

「“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系列报道之二」和剑麻一起走过的岁月

劍麻纖維曬場

為解決較遠村莊工人上班不方便的問題,2017年,農場還專門新蓋了幾十套職工宿舍,客廳、帶上下水的衛生間、臥室一應俱全。農場工人馬嘉利瓦一家剛搬進職工宿舍,妻子奧利維亞很是興奮。

奧利維亞說:“新宿舍真的很好!農場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讓我們住進設施這麼好的房子,而且接了電線,電力供應很穩定,我們住房子不花錢,工資也照發,真的是太感謝了。”

不僅如此,農場還為當地工人提供前往中國參加培訓的機會。馬嘉利瓦已經去過三次了,他親眼見證也親身體驗了中國農場帶來的變化。

馬嘉利瓦說:“首先我們很感謝中國公司按時給我們發工資,以前在別的農場有時一兩個月都發不出工資來。場裡的工人最開始都沒有自行車,現在大部分都買了自行車,有的還買了摩托車汽車。農場真的改善了我們的生活,而且還帶來了很多商機。以前村莊周邊是沒有商店的,現在你能看到很多商店,這就是因為我們收入提高了,有了購買需求。”

農場發展得好,當地經濟也搞活了,可是汪路生和同事們並沒有停下腳步。農業講究“循環”二字,坦桑尼亞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給了劍麻生長的有利條件,農場也希望能回饋自然,實現綠色發展。據汪路生介紹,目前農場已經購買了能夠實現渣水分離的新設備,以便把麻渣作肥還田,把廢水收集起來,為日後“變廢為寶”做準備。

汪路生說:“(麻渣廢水)在發酵的過程中味道還是蠻重的,我們把它們分離開為提高提高它的利用率,它的廢水會產生沼氣,我們這臺機器每年生產出來的廢水產出來的沼氣量可以供一臺一百五十六千瓦的發電機組的能源用量,(而且)在劍麻的汁裡面有皂素,是製藥用的。(麻)渣是一種非常好的有機肥,經過一些處理以後肥效相當高。”

劍麻在橋樑、電梯鋼繩內芯製造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全球工業的不斷髮展,國際市場對於劍麻的需求也再度增加。對此,汪路生指出,坦桑尼亞劍麻產業很有發展前景,但同時也面臨一些困難。

汪路生說:“我覺得(前景)很好,坦桑尼亞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原來的保有量,它的發展空間很大。現在(它的年產量)才三萬噸,要是恢復到它原來二十萬噸以上的話,它有很大的空間的。但是這個空間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最大的問題是資金不足啊;第二個呢,劍麻葉片纖維加工這塊兒也是困擾它的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在我們國家應該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那(接下來)就是說怎麼來幫它發展擴大。”

幫助非洲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增加出口附加值是中非農業合作的重要方面。中國農墾總公司總經理包峰表示企業正在考察相關機械設備,希望在這一領域為坦桑尼亞劍麻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貢獻。

包峰說:“現在我們也是在做實驗,目前我們在國內考察來說,我認為(這是)比較好的設備,在世界上也是比較領先的,但是它能不能適應非洲的特點,這還需要考驗。我們希望這個設備能夠持續穩定的生產,這樣我們可以用設備包括資本跟當地的一些企業合作,希望通過我們提升坦桑尼亞的加工能力。”

眼下,農場田地裡的劍麻還在旺盛地生長著,其種植面積已經達到兩千多公頃,而且今後還會擴大。一路走來,汪路生和他的同事們見證了這片土地從荒涼到繁盛的過程。汪路生已年逾花甲,他自己也不知道還能在這裡守多久,但他說這片土地會讓他一直牽掛。

汪路生說:“覺得每天在這個地方忙忙碌碌,做這些事情,看它一步步發展起來,心裡總是很高興的。其實真是有些捨不得的。我就是不在這裡,我也會關注這裡每一步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