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农贸市场13年内经历三场“手术”,最近一次装修花去600万

1985年,是郑州市场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年份。

这一年,43岁的贾常先被任命为集贸市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带头出资,开建花园路、老坟岗和中原三大集贸市场,第一次将露天市场搬到了大棚下,菜农不用再风吹雨淋。

也是在同一年,32岁的范全民,为躲避计划生育,举家从漯河“逃难”至郑州,在中原集贸市场,租了个十五平方摊位,卖牛肉。那会儿,一斤牛肉只挣0.3元,一个摊位月租70多元。正咿呀学语的大儿子范鹏飞,只有3岁。这个自称从小在菜市场长大的小孩,没有想过18年后他会接过父亲的班,成为集贸市场二代。

同年,31岁的“陈叔”从信阳贩来大米,北送至太原、北京,在火车上被查处没收,原因是犯了投机倒把罪。不过,有时侯这样的铤而走险也能挣来百八十元。

那个年代,郑州烩面6毛钱一碗,市场经济的春风刚刚吹起,集贸市场攥紧了拳头要迎接一个大时代的轰然开启。

【起源】

一场大雨、工商局长与露天集贸市场的故事

现年76岁的贾常先,虽然常去医院,不过身子骨依然硬朗,头发花白,却根根挺立。他拄着拐杖,点起烟来,一根接着一根。

在长达16年的工商系统履历中,他担任了13年的郑州市工商局局长一职。也是在这个关键时期,由他参与主导了郑州市集贸市场的改革建设。尤以花园路集贸市场、老坟岗集贸市场和中原集贸市场三大市场的建设为代表,实现了从露天市场到大棚式集贸市场的过渡。此后,他从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上退休。

最早要从1985年说起。那个时候,农村分田到户政策使得农副产品过剩,国家提出“打开城门迎农民,市场繁荣靠农村”的口号。不过,农副产品要进城交易,却没有场地,只能在马路上,风吹日晒。当时,友爱路市场已经建成开业,却只是马路边露天市场。

郑州一农贸市场13年内经历三场“手术”,最近一次装修花去600万

让贾常先记忆最深的是,一次下大雨,城市的人躲进邮电所避雨。卖菜的却在冒雨交易,一个卖菜的老爷爷带着孙女想进去避雨,却被轰了出来。这一幕让他气愤和伤心,萌生了要给菜农建设遮风避雨经营场所的想法。

他所在工商局向郑州市委、市政府汇报,很快有了回复,建菜市场这个事被当作市政府年度十件大事之一,并成立了一个集贸市场建设指挥部,时任郑州市常务副市长邓建民任指挥长,由贾常先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

【建设】

群众集资、推迟婚期建农贸市场

按照规划,花园路集贸市场主要服务于省直机关单位,老坟岗集贸市场在解放前后就是商品集散地,主要服务于市民,而中原集贸市场主要服务于西区的工人,那里密布了国棉厂、机械厂、电缆厂、印染厂等。

郑州一农贸市场13年内经历三场“手术”,最近一次装修花去600万

河南商报记者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显示,中原集贸市场改建后由文化宫路、协作路和市场街构成,南至中原路,北至建设路,西至桐柏南路,总长1370米,总建筑面积33290平方米。

改建后的老坟岗集贸市场,东至民主路东口,西至铭功路,南至解放路,北至太康路,占地9560平方米。

改建后的花园路集贸市场,东起花园路,西至经五路,全长350米,宽20米,占地面积8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13平方米。

三个集贸市场建设,在群众中激起巨大热情。没有资金,工商局就想到“借梯子上楼”的办法,也就是发动各界集资建市场。贾常先率先捐出500元,普通群众、工人、农民、武警、政府人员纷纷响应。

“不少人的婚期都推迟了,农民工大冬天下着雪不停工。按计划3年建成,但是因为群众热烈拥护,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贾常先回忆,“开业那天,比过年都热闹。当时国家工商局局长一年来了3次视察,评价‘在全国带了头’。”

1986年,人民日报以《进城农民与工商局长》为标题发表长篇通讯,报道贾常先事迹。1992年,全国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现场会在河南召开,“借梯子上楼”建市场的做法被称为“郑州模式”,被要求在全国推广。

及至九十年代,时任郑州市市长的陈义初,提出“退路进厅”,马路市场走至末途,集贸市场又一个时代开启。

“建得也快,退得也快。”贾常先感慨,“因为影响市容和交通,这些市场后来都不存在了。繁荣与市容、交通与流通本就是一个不好处理的矛盾体。”

【重装】

一名商户到集贸市场开办者的33年转型路

1985年,32岁的漯河人范全民,因为躲避计划生育,举家“逃难”至郑州。

先前,他在老家当过生产队队长,给猪看过病,做过代销员。抵郑后,他起先在友爱路市场卖牛肉,后来搬进了中原集贸市场。

“当时年轻人嫌弃做生意丢人。”范全民回忆,“那会儿集贸市场相当简陋,马路上搭个棚子,污水满地流,蝇子满天飞。工商所给你规划的有固定摊位,一个摊点月租30元-50元的都有。”

他是郑州33年来集贸市场变迁的参与者、经历者和见证者,及至后来从集贸市场的普通商户,转身成了农贸市场的开办者和管理者。

那是2005年。范全民相中位于中原路上的一个闲置工厂,工厂已经倒闭,工人无法安置。他与另外3人合伙,筹集了近300万元,租下约2600平米的地方,一口气签订了20年租期。最开始一年租金203元。

这个市场在当时数得着,地面铺上花岗岩,墙壁贴了瓷砖,装了吊扇,属于封闭式农贸市场。

郑州一农贸市场13年内经历三场“手术”,最近一次装修花去600万

此后的13年中,这个市场经历了三场大“手术”。2010年,商务部门提出装修改造,中原中路农贸市场花去一个月时间,进行了重装,政府给予100万元补贴。2012年,进行了二次装修。2017年,为响应集贸市场精细化管理,市场再次装修,安装了中央空调,这次装修花去约600万元。

【发展】

集贸市场二代接班人

当年3岁孩童范鹏飞,不会想到18年后会接过父亲范全民的担子,扛起建设农贸市场的重任。

他从小在菜市场里跑着长大,在菜市场附近的伊河路小学、郑州十六中就读。从中专毕业后,他做过司机、干过杂活,最终还是回到了父亲一辈子操劳的菜市场。

刚进来,他觉得太困人,老想往外跑。那会儿,他对农贸市场的理解是“老市场走平庸路,大家有钱赚,平时再应付下检查就行了”。后来,他觉得不行,要创新。

郑州一农贸市场13年内经历三场“手术”,最近一次装修花去600万

正在这个时候,郑州市于2016年开始推行农贸市场新建和改建提升工作,倡导智慧农贸市场。

范鹏飞有了想法,他尝试和一些线上平台合作,将市场内商户搬到平台上,附近居民可以在平台下单,蔬菜肉类可直接被配送到家。

他甚至想联合几家农贸市场,和源产地对接,蔬菜不再经过批发、菜贩等环节,这样商户也不用每天凌晨四五点采购。

40年来,集贸市场经历了从马路市场到大棚市场再到封闭式市场的迭代,无数农民,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潮,进城完成身份转换,甚至财富积累。

以贾常先、范全民为代表的农贸市场的老一代开拓者,渐渐退至幕后。年轻的二代,扛起继往开来的旗帜。

集贸市场变革的大幕才刚刚开始。(河南商报实习编辑 熊子文 编辑 华丽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