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道場》第2課丨越不願意幹的事情越要去做!

《人生是道場》第2課丨越不願意乾的事情越要去做!

因為學佛的原因,我算是對自己比較瞭解的人。但是我跟陌生事物打交道,特別是跟陌生人打交道,還是比較發憷,是沒有經驗的。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沒有底氣,這是我的生活環境所造成的。也就是說,在我的人生體驗和我所看到的世界當中,關注傳統文化的人,他們的工作能力不一定很強,反而弱一些。心性上有修行、有底線的人,他的工作效率可能要慢。

所以現在我們在座的各位做的這些事情,除了有效率之外,效果是靠成長性,是靠時間來積累。這一點可能是我們要有信心的地方。我說的這一點就是我們對自己瞭解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心性用對地方,而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除了瞭解自己的優點——學習傳統文化,大家往往都是在學優點,優點到處都是——你要能夠去吸引人,幫助關注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或者修行人解決問題的話,可能建設性的意見比誇獎、給他們一定的安慰和心靈激勵效果要大。

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處於一種困境中,如何讓他們從自我的束縛當中變得勇敢無畏地去面對生活,面對自己的工作,變成心靈上的強者,再變成生活上的強者更有實用性。因為很多在學傳統文化的人,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往往變成心靈的強者,生活的弱者,結果就變成一種阿Q精神,這就是我們需要去調整的。我想我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就是,

我學佛很努力,但我無論如何不要變成阿Q

所以我這個人有一個個性,就是脫敏療法。越不願意乾的事情我越要去做,越怕的事情我越去做。脫敏,當你經常去做,努力去做的時候,你反而在自己的弱項上看上去,比一般的人要強。缺什麼補什麼,補補就好了。就怕沒有行動力,越發憷越不去做的話,可能就不行。所以要把自己的心性用對地方,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勇於嘗試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對於理想的實踐,除了積極樂觀之外,實踐理想,除了長養自己的優點,還要補自己的缺點,這可能是自己最終能否實現理想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我是一個對新生事物一直抱有好奇心的人,當然從著裝、服飾上來看,我是個和尚。當然我最引以為自豪的事,我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出家人,還是以佛教的社會使命感為己任的。

一個人的信仰的基本功能,就是自洽性。我剛才說了,我沒有理想、不懂得生活、學習能力很差、琴棋書畫都不會。琴是節奏感,棋是邏輯思維能力,畫是欣賞美的能力,我都沒有,我是個特別弱智的人。但是我在學佛之後,反正這些年折騰下來,別人以為我都懂,我不懂的,他也以為我懂,實際上我都不懂。我的意思是,像我這樣沒有學習能力的人,在學習方面卻很努力的時候,大家不會覺得我文化水平很低。大家覺我的言談舉止看上去還不太像一個初中生吧?實際上我只是一個初中生。

就是當你有理想以後,當你有追求之後,所謂術的方面、方法的層面、知識的層面都可以積累。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孩子一定要讓他去暢想未來,沒事的時候去想想長大了想做什麼?當他在很多目標當中,最終確立一個目的地,為這個目標全身心地投入下去,沒有的資源他會去找。家裡沒東西吃了,他會去找食物,沒有方法,可以找方法。

術的層面,尤其現在的知識體系這麼完備,你需要任何一個武功秘笈都有。這在武俠小說裡面,常常就是為一本武功秘笈打的頭破血流。特別像《葵花寶典》,這種害人的邪法,欲練此功必先自宮,很多人搶得頭破血流。實際上搶過來到底有沒有用呢?不知道。也就是說,我們過去對知識的渴求,甚至連對知識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少都不知道的時候,也都在追求。可是現在如果你要練任何一門武功的話,百度一下,武功秘笈出來,看它的可行性,注意事項都有,你只要做就行了。

恰恰就是過去的那個年代的人們行動力強,雖然知識很缺乏,可是武林高手還是比較多的。現在武功秘笈到處都是,就是沒有高手。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想到這個道理。這個世界上所有外在的東西都能夠修飾自己的身心,可是連你自己都沒有熱愛,沉不下心來做這件事情,那是徒勞的。

也就是說,信仰這個事情外人不可能強加給你,是你內心當中生長出來的東西。一開始生長出來一個想法,後來融入到你的血液當中,你覺得離開它,你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然後你就會去塑造它。當最初的原點形成以後,你所有的生活方式都是自洽的,不對的地方你會找對的理由,對的地方你會找更好的實踐方法。實踐方法如果是好的,你還會突破,因為人有完美的追求。

這是我簡單的一個自我介紹的部分。所以人生就是道場,經歷就是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