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道場》第4課丨對你來說,修行是調味品還是必需品?

《人生是道場》第4課丨對你來說,修行是調味品還是必需品?

我們一定要很好地面對自己的過去,因為這樣有幾個好的地方。

第一個,個性。

你知道自己的個性是什麼樣的,以及知道自己的缺點是什麼樣的。優點和缺點,特別是缺點,就是你的個性當中的bug(缺陷)是什麼。你現在可能看不出來,大家都坐這裡,心平如水。可是不同的人,遇到的不同的事件的極端反應是不一樣的。你首先在要在心平氣和的時候,把自己的“水桶理論”那個短板給補上,這樣你的水桶以後才不會漏。不然儘管你每天在裝水,可是你的水桶是漏的,那有什麼用呢?我們修行人叫有漏法和無漏法,漏就是個性當中的缺點。

所以,我們要保持年輕的心態,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我們修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被過去所束縛了手腳。面對自己過去的經歷,要達到所謂解脫豁達的狀態。所以豁達的人,他生活的境遇可能不一定特別好。比如說像我,和尚的生活境遇並不像大家想的那樣,頭剃光了,長衫穿起來,在廟裡做了和尚就解脫了,實際上這是苦難的開始。為什麼?因為從這一刻開始,你要肩負起兩大使命。首先對自己來說已經破釜沉舟了,這輩子做了和尚都沒有解脫的話,無顏見江東父老,將來怎麼去見阿彌陀佛。沒有解脫,死了以後只能見閻王,怎麼見阿彌陀佛呢?是解脫了以後,所謂祖師們說,與佛一個鼻孔出氣,你可以跟佛作為同參道友。如果沒解脫的話,佛站在你面前你也會不認識。這是個最大的問題。

第二,佛教。

諸如各位所看到的傳統文化領域,現在的佛教看上去很興盛,實際上是很衰敗的。出家人就是捨棄了所有的因緣,盡形壽來弘揚佛法。可是如果沒學問、沒地位、沒人脈,三無產品,怎麼樣去弘法,你不覺得這是個很難的事嗎?

現在還有不懂電腦,跟不懂互聯網,怎麼樣去弘法?怎麼樣去把佛法最好的智慧呈現在大家面前,變成滿漢全席,大家喜聞樂見的餐桌上的、生活上的必需品?因為現在傳統文化有一個悲觀的論調,使很多人們把修行無意識地變成了休閒。什麼時候通過大家的努力,把傳統文化的修身養性,或者說平天下,或者說覺悟度眾生,變成大家生活的必需品,那我們的事業就看到希望了。但是實際上尤其在傳統文化領域,修行生活只不過是很多人生活的一種調味、一種美感,並不是他們內心的狀態。追求美的人,恰恰心靈是不怎麼美的,它是被動的。

所以我們怎麼樣讓人們自己內心當中能生長出來這個東西,這是大家一直要努力的一個方向。所以解脫是一段豁達的境界,就是即便經歷了種種磨難,依然要有力量來追求自己的理想。磨難是必然,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他都會經歷一些事,偶然的一些事情,成為你個性當中的必然。我一開始不理解,為什麼弗洛伊德,或者說佛法裡面講,我們業力當中,第八阿賴耶識當中有善的種子和惡的種子,這些善和惡的種子形成你內心世界的色調。那為什麼我們不能選擇全部善良呢,不能把從小所謂的赤子之心,一直保持到成年呢?

因為,第一我們要了解這個好奇的世界。蝸牛瞭解這個世界,它的瞭解是安全的時候觸角伸出來,不安全的時候它會躲到殼裡面。這也是我們自身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沒有勇氣,在瞭解世界的時候,是以安全感為前提的。所以我們會了解對自己有利的,而對自己有害的,或者是不安全的,我們都不去了解它。這是養成我們價值取向的最大的影響力。第二,每個人都是一張白紙,在家庭成長過程當中,我們的圖畫是父母畫出來的。所以子女多多少少是父母的一個翻版。像我就是這樣,我原來抗拒父親的暴力,可是結果我卻變成暴力的人。

我的一個朋友,一天到晚嘮叨,也就是埋怨、爭論他的父親。我跟他聊了連續三個下午之後,他有一個時刻突然醒悟,就是原來他是憎恨他父親,可是後來他變成了他父親這樣的人。當你憎恨一個人的時候,你已經成為了他。所以你不要有任何的理由去憎恨他,這是引火上身。或者成為他,或者成為他的反面。所以我們就這樣地被成人的世界,亂塗亂畫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對於我們來說,要面對這樣的情形,面對過去成長過程當中,經歷的那些所謂的不公。比如說不愛學習,不愛學習實際上是學習過程中遭受了很多磨難的結果。我們的教育體制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讓每個人都去學習,最終導致一個結果,每個人都厭倦了、害怕了、憎恨了學習。伴隨我們一生的學習之後是憎恨學習。所以有學習能力的人,總將是有機會的,因為太多人不愛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