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彭加木故居屋頂長草,白雲區文遺辦:年內啓動修繕

在出租屋林立的白雲區松洲街槎龍村,穿過一條窄巷子,一幢兩層樓高、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老房子出現在眼前,牆體風化,屋頂長草,花格窗已經破損,磚雕、灰塑等裝飾都有不同程度的褪色、汙損和剝落。這棟看起來破敗不堪的老房子,實則來頭不小,它是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的故居。

彭加木曾先後15次入疆進行科學考察,1980年6月17日不幸在羅布泊失蹤,引發極大關注。彭加木的童年時光就是在這處老房子度過。有街坊回憶,當年,故居古色古香,花窗嵌牆採光,天井、廊房、廂房相連,既有中國庭院結構,又有西方小洋房風格,而如今卻一片殘破。“希望能修復好這棟老房子,讓後生更好了解彭加木為科學獻身的動人故事,傳揚彭加木精神。”

科学家彭加木故居屋顶长草,白云区文遗办:年内启动修缮

■經百年風雨 彭加木故居殘破不堪

彭加木故居位於槎龍村天樞裡10號,門牌號下懸掛著一塊“白雲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的牌子,公佈時間為2010年11月24日。

昔:建築風格中西合璧

彭加木故居始建於清末民初,當時佔地面積有2畝左右,包括庭院、儲物房等等建築物,但現存面積只有約170多平方米,起居室、客廳、廚房三個空間連在一起,坐南朝北,為磚木結構,東臨窄巷,北面與鄰居住屋相連,西、南面與村道相接,牆體東、北面基本是直線,西、南面呈弧線型。

從現狀考證,彭加木故居頭門應是北門,青磚牆,硬山頂,“人”字山牆,花崗岩石門框,石門額刻有“秀谷”二字,後來被灰土填平,陶瓦剪邊,木雕封簷板,墀頭磚雕人物。頭門進入是廊、天井,天井東面是廂房,南面是後花廳(現在用磚牆將天井與後花廳隔開);花廳“品”字形排列三個門,東門進入兩層高的小洋樓,西門是廂房,中門與小樓牆壁相接,通廚房入後花園,後花園有門與街相通。

彭加木故居古色古香,花格窗嵌牆採光,天井、廊房、廂房相連。建築風格中西合璧,既有中國庭院結構,又有西方小洋房風格。

科学家彭加木故居屋顶长草,白云区文遗办:年内启动修缮

今:故居屋頂荒草叢生

如今,彭加木故居只剩下一片殘破的老屋。記者留意到,老屋已是青苔滿布,庭院雜草叢生,只有從遺存磚雕、灰塑、照壁(在牆上施灰塑圖文的裝飾)上的裝飾來看,當年應是裝飾精美,樣式豐富,製作工藝精湛。“只可惜,歷經百年風霜洗禮,故居當年的富麗堂皇已不復。”冼永成說。

這座老屋已成為了村中的危房。除了從房屋外面可以目測到的破損外,房屋內部的老化破損程度也很嚴重,如屋脊部分缺失,灰塑、裝飾不存,簷口灰瓦大部分缺失,室內部分屏門缺失等。這是由於年久失修和自然老化,加之蟲蟻侵蝕和排水系統老化,瓦件、磚、灰漿、木材等建築材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損和剝落。

記者站在高處還看到,故居屋頂荒草叢生,有一間房子的屋脊部分已經缺失,簷口的灰瓦也已經缺失。而周邊,出租屋林立,往來的也是為工作和生活而奔波忙碌的打工者。

科学家彭加木故居屋顶长草,白云区文遗办:年内启动修缮

■回憶:彭加木在此度過童年時期

彭加木何許人也?在瞭解他的人眼中,彭加木可不簡單,他是著名的科學家。而在槎龍村村民看來,彭加木更是村裡的驕傲。

據相關資料顯示,彭加木是廣東番禺人(原籍為南海縣槎頭村,即現在的松洲街槎龍村),生於1925年,1979年任新疆科學院副院長,先後15次到新疆進行科考,3次進入羅布泊探險,1980年6月17日在羅布泊不幸遇難。他為我國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不畏危險親歷羅布泊探險,讓世人深感敬佩。

白雲區文遺辦冼永成告訴記者,彭加木故居原名“翠園”,是一處較大的私人園林房產,民國時期,彭加木的父親從他人手裡購下。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便是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槎龍村老人們說,1925年,彭加木出生,瘦小、弱不禁風的他被放在育嬰箱裡才存活下來。彭加木的求學之路從社學開始,6歲的時候家人便將他送進社學,此時彭加木勤奮好學的性格已經初顯。十二三歲時,彭加木跟隨做生意的父親到佛山就讀華英中學,此時,他才離開老屋。

據瞭解,“土改”期間故居很大一部分被分給其他人,後來在村委保護下,拿出宅基地進行置換,所以彭加木故居沒有被拆除。彭加木遇難後,還有一名當年女傭人一直在留守居住,2003年該女傭人雲逝後,房屋空置了,後來流浪漢在這裡聚集,滋事生非,不注重保護房屋,以致房屋破損加劇。

■價值:作為嶺南傳統民居有鮮明特色

冼永成介紹,彭加木故居的文物價值比較高,在歷史價值方面,故居始建於清末民初,並一直保存至今,這為彭加木的生平事蹟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實物參考。在建築價值方面,故居是一座傳統嶺南民居特色的磚木建築,其佈局錯落有致,因地制宜,對於研究嶺南地區傳統民居,有著一定的科學價值。在藝術價值方面,故居的雕塑裝飾考究,如門廊、窗頂等處的照壁以“老者”“松樹”等為題材,生動而富有詩意。這些對研究嶺南傳統住宅文化內涵都有著寶貴的價值。

科学家彭加木故居屋顶长草,白云区文遗办:年内启动修缮

■保護:已編制設計方案 今年內啟動修繕

記者獲悉,為搶救保護彭加木故居,白雲區一直作出努力。區大人、區政協等多部門多次提出保護修繕彭加木故居的議案、提案。白雲區文廣新局根據建築現狀測繪了大量圖紙和描述文字,為接下來的搶救工程保留珍貴的記錄,同時並於2015年向市裡申請了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用於修繕彭加木故居的前期設計工作,擬將其打造成村史館或彭加木紀念館。

據瞭解,由於彭加木故居屬於私人物業,應由彭氏後人修繕和管理,但其直系後人無法取得聯繫,現在由槎龍村代為管理。為確保故居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村裡把故居的正門和側門都封堵了,防止外人進入。

昨日,白雲區文遺辦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已編制完成了彭加木故居修繕設計方案,預計今年內將啟動維修修繕。“編制修繕設計方案資金來自市裡批覆的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18萬元,後續修繕施工經費由村裡承擔。”

槎龍村方面表示,由於沒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修繕保護,加上此前的不當改造,導致了彭加木故居的損壞嚴重。但是,彭加木是村裡的驕傲,同時對研究嶺南地區傳統民居也有參考價值,村民也盼著故居能早點維修,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目前,槎龍村作為代管單位,也在和上級部門共同努力,爭取更多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力促故居早日得到修繕保護。

科学家彭加木故居屋顶长草,白云区文遗办:年内启动修缮

■紀念:讓彭加木精神在家鄉發芽生根

槎龍村相關負責人說,為了紀念彭家木,教育年輕一代奮發向上,2010年,將位於村內的第63中學正式更名為“廣州市彭加木紀念中學”。2001年,村委會籌資300多萬元就在老屋不遠的地方建起了彭加木公園、塑起一座彭加木銅像。

“彭加木是我們村的驕傲,也是孩子們的榜樣。”該負責人說,每到清明,附近學校的孩子都來這裡紀念彭加木。銅像後的紀念館展示了彭加木和其他槎龍名人的生平事蹟,還保存著許多彭加木生前使用過的科學儀器。在中央廣場的兩側,有400多平方米的露天舞臺和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整個公園既是青少年科學文化、理想和傳統教育的基地,也是大眾文體娛樂的好地方。

文、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肖桂來 通訊員 全碧芳 楊凱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程依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