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底線,改變成本觀念

互聯網時代的傳播速度,就是快。

鬧到天怒人怨的長生疫苗事件,各種內幕數據逐一被曝光。

涉事的長春長生公司,2017年的銷售毛利潤率達到驚人的92%。2017年末公司有20億理財產品,未分配利潤高達18億。

錢賺了不少,但是沒有守住底線。

或者,老闆和高管,並沒有像憤怒的網絡群體所想象的,本質上就是黑心的。

但是 ,就算主觀上並沒有造假的動機,但是產品質量出了重大問題,後果已經產生了。到今天,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

長生公司,在2018年,一切都結束了。

從事房地產行業的人,一定覺得很幸運。

建房子,沒有那麼大責任。工程質量事故,並不人命關天。

然而,進入7月份,大型品牌龍頭房地產企業頻頻爆出建築工程質量事件。

排位前十的龍頭房企,在這個夏天,竟然要面對工程質量問題和業主維權。

房地產行業,其實已經敲響了警鐘。

1、質量、進度和成本之間,存在制約關係。

開發商要實現“高週轉”,要拼進度,又要控制成本。最終付出的代價,就是工程質量。

2、要守住工程質量這條底線,開發商必須改變成本觀念。

20年前,樓價賣4000-5000元/平方米的時候,開發商做的是1600-1800元/平方米的成本。到2018年,樓價賣到40000-50000元/平方米的時候,開發商還是做2000元/平方米左右的成本。

在一線城市,建築工程成本佔樓價的比例普遍已經不到10%。開發商還要這樣嚴格控制成本嗎?

20年前,開發商的工程部門和設計管理部門,以控制成本為主要工作目標。建築設計公司,以鋼筋含量低的項目為宣傳案例。

2018年還要這樣來控制成本嗎?

畢竟,消費者買的是“天價”的房子,需要有基本的工程質量和說得過去建築材料來匹配。

2018年,開發商死摳成本,是最沒出息的行為。

長春長生公司的老闆,就是一個反面教材。

3、管理制度的創新,需要高度關注其負面效應。

當前,龍頭房企普遍推行“合夥人制度”和“跟投”制度。

無疑,這些制度創新,大大激發了管理團隊的積極性,房地產開發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然而,合夥人制度最大的問題,在於團隊容易踏入陷入唯利是圖的深坑。

企業規模越大,就越容易失控。

4、超常規的運作,只能做一時,不能成為常態。

沒有人相信,高品質的住宅可以在幾個月內完成,並且做得很完美。

這有點像吃飯,偶爾吃點快餐,沒有問題。

如果長期吃快餐,最後是要出人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