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連續兩年破萬億 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再增18%

近年來,中國環保產業實現較快發展,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環保產業銷售收入1.35萬億元,比2016年增加了17.4%,呈兩位數的增長,2018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又增加了18%。

值得注意的是,自“十二五”以來,中國環保產業年均增速約26.9%,2016年銷售收入是1.15萬億元,較上年增長約19.8%,已成為“萬億級”產業。

8月31日,生態環境部規劃財務司副司長汪鍵表示,中國環保產業發展呈現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環保產業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技術不斷進步、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環保企業市場化機制已初步建立等特點。環保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帶來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不過,儘管中國環保產業和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但其發展仍面臨諸多困境。”汪鍵介紹稱,這主要包括現實市場空間和市場需求不足;環保項目資金回報機制不健全,過度依賴資金投入,環保治理需求向產業市場轉化難度大;市場環境不規範,存在惡性競爭;以中小企業為主,融資難、融資貴。

比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上萬億元市場空間怎麼投,如何把潛在市場變為現實市場,就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對經濟觀察網表示,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涉及市場空間上萬億元,單靠各地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其整治的關鍵不在於地方財政困難與否,而在於政府能否更好發揮作用。政府不僅要加大財政投入,還需理順價格、稅收體系,加強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激發和保障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8月30日,生態環境部下發《關於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專門就推動中國環保產業發展提出轉化催生環保產業的潛在市場。一方面修訂標準,強化標準引領;另一方面,強調科技成果轉化。

汪鍵透露,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在建設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把科技成果聚集、信息發佈、供需對接、諮詢交易、金融投資等功能集成到綜合服務平臺上。實現國家和地方、公益和市場、線上和線下的結合,把潛在環保市場激發出來。

與此同時,《意見》還提出要進一步釋放環保產業市場需求、加強環保行業規範引導、推動加大生態環保投入、落實綠色價格和財稅政策等舉措。

對於環保產業面臨的諸如低價惡性競爭、招投標問題、治理設施運維等問題。汪鍵表示將制訂技術規範、招投標技術指南,進行監督引導,明確技術標不過的不能進入商業標程序。另外,中央財政對於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支持力度在不斷增加,2018年中央財政環保專項資金為405億,同比增加了19%。

“現在我們在配合財政部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發揮國家對綠色投資的引導作用,支持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和七個標誌性戰役的重點地區、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他說。

在汪鍵看來,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對於環保投資需求是相當大的。要把投資需求轉化為有效的環保產業市場需求,就要推動項目儘快落地,並通過財政資金引導,建立健全中央環保投資項目儲備庫,指導各地做好項目儲備,讓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實施這些項目。同時及時向社會公開項目信息與投資需求信息,引入企業資金。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對經濟觀察網說,社會資本是政府投資的有益補充,而且越來越發揮重要作用。引入社會資本,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把生態環保事業當作生態環保產業來做,既有利於培育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型產業,又完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另外,價格和稅收政策是影響環保產業收益的重要因素。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已發文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有利於綠色發展的價格機制。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做好配合,落實價格、財政、稅收等經濟政策,我們也要求各地生態環境部門配合做好相關工作。同時我們也在研究環境權益、排汙權交易等環境經濟政策。”汪鍵講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