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人應知道的歷史: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產(大小三線建設)

作為一個已經成為歷史的詞語,“三線”在中國曾是一種神秘的存在。儘管許多人在三四十年前就知道三線和三線的含義,但這個詞語真正出現在官方媒體上,已經是時過境遷的上世紀90年代。在之前的文件和宣傳資料裡,“三線”一詞一律用某某或XX替代。我們的朋友同事曾經參與過三線的設計建設,後來也參與過三線廠的遷出規劃設計。“三線”不應被遺忘,它是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產。

工業人應知道的歷史: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產(大小三線建設)

所謂三線地區,是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區的中西部地區。一線地區是指東部沿海和邊疆省區。處於二者之間的緩衝地帶則被稱作二線地區。

三線建設,是1964年在毛澤東同志和中共中央的決策下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中心的經濟建設戰略。國家共投入2052億元的資金和幾百萬人力,歷時15年之久,在三線地區和一二線地區腹地,建設起了以國防工業、基礎工業為主的近2000個大中型工廠、鐵路、水電站、科研院所等基礎設施。三線建設規模堪稱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戰略的空前壯舉。

從行政區域看,由中國大陸的國境線向內地收縮,劃兩個圈,形成三個帶。一線地區包括沿海和邊疆省區,三線地區則包括基本屬於內地的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靠內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個省區。西南、西北地區的川、貴、雲和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各省份自己靠近內地的腹地俗稱“小三線”。介於一、三線地區之間地帶,就是二線地區。

工業人應知道的歷史: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產(大小三線建設)

1964年,嚴峻的國際形勢逼迫中國領導人開始考慮建設西部後方的戰略問題。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艇發生激戰,戰火燃到了中國南部邊界。8月17日、20日,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現在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三線建設的決策,就是在這樣緊張而複雜的國際形勢下確定的。

1964年10月,國務院批准下達1965年國民經濟計劃,其指導思想是:爭取時間,大力建設戰略後方基地,防備外敵發動侵略戰爭。1965年11 月,國務院批准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提出:加快三線建設特別是國防工業建設,是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核心;要全面考慮備戰、備荒、為人民三個因素,統籌安排,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把西南和西北部分省區建設成為初具規模的戰略大後方。這樣,四川省就是重點,繼而是貴州、陝西、鄂西、湘西、豫西。最早開工的建設項目有:攀枝花鋼鐵基地、成昆鐵路、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貴州六盤水地區的煤田基地以及江漢、南陽兩大油田等。

中央做出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後,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立即召開工作會議研究貫徹。1964年9月,由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趙爾陸帶隊,組織核、航空、航天、兵器、電子、船舶等國防工業部的領導同志,組成工作組,分別到四川、貴州、滇東北、陝西、甘南、寧夏、鄂西、湘西以及廣西西江上游等地區進行踏勘,初步擬定了國防工業三線建設佈局方案,並向中央

做出關於國防工業三線建設的佈局、廠址選擇、工程設計和施工問題的三個報告,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在建設全國三線戰略後方基地的同時,1964年10月,廣東省從戰備出發,也在省內規劃建設自己的後方基地,得到了毛澤東的充分肯定。他號召全國一、二線各省市也討論一下自己的三線問題,認為這個可以解決一個長遠的戰略性的大問題,現在不為,後悔無及。隨即,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組織編制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小三線建設規劃,並得到中央和國務院批准。

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幾千億巨資;幾百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揹包,跋山涉水。

工業人應知道的歷史: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產(大小三線建設)

按照這個規劃,在1965-1967三年時間內,國家投資21億元,建設202個地方軍工廠、168個配套工業項目、364個交通通訊建設項目,作為省、市、區的戰略後方基地。規劃建設的地方軍工廠,主要生產半自動步槍、槍彈、手榴彈、地雷、迫擊炮、迫擊炮彈、硝銨炸藥、火工品等,用來裝備地方部隊和民兵。按照人民戰爭的思想,一旦戰爭爆發,交通被切斷,也能做到省自為戰。經過了十幾年,三線建設完成的主要項目有:四川、雲南交界的攀枝花鋼鐵基地;成昆、湘黔、襄渝、南疆、青藏(西寧至格爾木段)、陽安、京原、焦枝、枝柳鐵路;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貴州六盤水煤炭鋼鐵基地和航空工業基地;重慶至萬縣長江沿岸的造船工業基地;陝西的航空工業、兵器工業基地;甘肅酒泉的導彈基地和鋼鐵基地;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車製造廠;湖北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秦嶺火力發電廠、烏江渡水電站;渭北煤炭基地;湖北江漢油田、陝甘寧地區長慶油田、河南油田;四川西昌航天發射基地;江西直升機基地;豫西鄂西湘西兵器工業基地;雲南的船舶工業基地等等。

他們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其中不乏代表性的企業和科研力量,它們曾是西部的“脊柱”。

工業人應知道的歷史: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產(大小三線建設)

如果單從改變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佈局看,三線建設有著重要的經濟效益。首先,在西部地區建成了一大批工業交通基礎設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西部地區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鐵路、公路幹線和支線,使三線地區的鐵路佔全國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西部地區建成了一大批機械工業、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重點企業和基地。貴州六盤水煤炭還可以支援外省,初步改變了江南無煤炭調出省的狀況。

其次,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興工業城市,如攀枝花、六盤水、十堰、金昌過去都是山溝野嶺,現在成為世界著名的鋼城、煤都、汽車城、鎳都。幾十個古老的歷史縣鄉城鎮被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現代化工業科技都市和交通樞紐,如四川的綿陽、德陽、自貢、樂山、瀘州、廣元,貴州的遵義、都勻、凱里、安順,雲南的曲靖,陝西的寶雞、漢中、銅川,甘肅的天水,河南的平頂山、南陽,湖北的襄樊、宜昌,青海的格爾木等等。

可以說,如果沒有三線建設縮小了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那麼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要實施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大戰略,將會遇到原材料、動力供應等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三線建設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物質條件。

由於三線建設主要是國防工業,處於深山僻野的保密狀態,自然不為大多數人知曉。三線建設之所以艱難,不僅是因為西部地區缺乏工業交通基礎,也因為當時為了備戰,刻意追求在惡劣的地理環境中選址的原則。“靠山、分散、隱蔽”的工業佈局決定了兩點,一是大量重要企業千里迢迢地從上海、北京和東北等沿海沿邊地區搬遷到大山深處;二是大量三線建設所需的工人和技術人員背井離鄉,從遙遠的北方或東南沿海,深入到祖國腹地。

工業人應知道的歷史: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產(大小三線建設)

出於保密和安全的考慮,有關部門在挑選三線建設者時,必須著重德、才兩個方面,即政治上可靠和業務上精通,故有“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說法,在那時能夠參與三線建設有時甚至是一個家族的光榮。不過在宏大敘事的掩映下,艱辛和苦難被或多或少地忽略了。

在這裡,機器的轟鳴與牛羊的哞叫交織在一起,綠竹婆娑的身影和廠房硬朗的倒影交織在一起,下班後散步的來自北京、上海的工人和擔糞勞作的當地農民交織在一起,普通話、上海話和重慶方言交織在一起……在這種看似浪漫的田園工廠背後,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生活艱辛。

工業人應知道的歷史: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產(大小三線建設)

四五十年過去了,當那些千里轉戰的三線建設者們已經主動或被動地習慣了廠裡礦裡的生活時,卻突如其來地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衝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國際形勢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大批的軍工企業面臨著艱難的軍轉民的陣痛。

這個過程中一些企業合併了,一些企業轉產了,一些企業停辦了,一些企業則選擇了遷出(筆者就曾參與了許多大小三線企業搬遷的規劃設計)。此時,一些已經定居三線的外地人不得不經歷了第二次移民。

從1964年到今天,五十多年的光陰白駒過隙,三線建設已然塵埃落定,有的三線企業在搬遷後成為“棄城”,而更多的企業通過改制、轉型、重組、合併而重獲新生。

三線建設成為了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產,三線企業成為了一個特殊時代的工業標本,而一批又一批的三線人,也早已不再年輕。廠區裡80年代栽種的樹木已然成材,蔭庇著那些把青春和整個人生都獻給了三線建設、獻給了“大後方”的普通人。

工業人應知道的歷史: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產(大小三線建設)

歡迎大家關注“雲傑漫步智能科技”,將會有更多文章和教學視頻展現。關注我們後私信發送“紅包”或“領紅包”,將可以領取支付寶紅包獎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