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四年的等候,“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如期而至,一路追完,并没有带给我们熟悉的感动。愈发魔怔的“养生学”文案和与“美食”渐行渐远的主题,让整个系列的看点跌到了谷底,只剩下李立宏老师的声音值得回味了。豆瓣上4.0的分数还在持续下掉中,“美食”从一个由头,变成了添头。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抛开舌尖三崩坏的质量和惨淡的口碑,有句文案大牌哥非常赞同,问起哪里的煎饼果子最好吃,天津人会说“我们家楼下那家”;问起哪家汤煲得最好喝,广东人会说“我家”。而对于大牌哥来说,最好吃的早点,也莫过于“我常去的那地儿”

豆腐脑就应该吃咸的

火红的太阳刚出山,很多人习惯喝一碗豆腐脑就去上班,作为一天的开始,豆腐脑油条总相宜。

关于豆腐脑,有个话题总是绕不开的——你是甜豆腐脑党还是咸豆腐脑党?

其实关于豆腐脑咸甜的问题,南北虽有差别,但是大家一直以来都是心照不宣,各吃各的,井水不犯河水。直到近几年,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不光缩短了人们时空上的距离,还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让各地的习俗得以相互交流。彼此的生活习惯相互碰撞,最后形成了所谓的“党派”,尤其以南北不同为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便是豆腐脑的咸甜之争。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某A站做的咸甜豆腐脑分布统计图

相信很多朋友都跟大牌哥一样,是坚定的咸豆腐脑支持者。像大牌哥,即使是去上海这样的南方城市出差,也要倔强地点一碗咸豆腐脑以示立场,咸豆腐脑才是正统,甜豆腐脑都是异端!(画外音:打起来打起来!)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要说大牌哥为什么这么喜欢咸豆腐脑,简单的概括成两个字:好吃。红星楼市场里的那份豆腐脑,不分寒暑,每天六点多钟准时推车摆摊,两桶豆腐脑和一桶豆浆,卖得那是相当的快。以前生意好的时候,八点多钟不到九点就卖完收摊了,工作日还好说,休息的时候为了吃这一口豆腐脑,不早起还真就吃不着!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白嫩的豆腐脑浇上鲜香的卤子,蒜汁儿、韭菜花、油辣子都来一勺,搅合匀了,一口豆腐脑一口油条,那叫一个美!喝了这碗豆腐脑,这一天的精气神儿也就提上来了。

本来这里不止豆腐脑这一种早点,各路早点汇集于此每天好不热闹,不过最近大牌哥发现别的早点都撤得无影无踪,就剩这么一家豆腐脑在苦苦支撑。跟旁人一打听才知道,小区市场这一块要改建,优化一下基础设施,所以之前的早点摊基本都该撤的撤了。听到这一消息,大牌哥又要了一碗豆腐脑,再不吃,怕是连这家都要吃不到了。

论锅买的“安徽板面”

刀切三段面条,摊开擀平,两手揪住面条两端边抖边抻,“哒哒哒”三下,转瞬间宽面成型,揪断放入沸水锅中,再抓上一把菠菜,水舀子在锅里搅上那么几回,不一会的功夫面片便汆烫出锅,淋上色泽鲜亮的红油板面料,最后浇一勺面汤,一碗地道的手工板面便大功告成。这就是大牌哥记忆里的板面,直到现在,只要店家有,我就会点宽面,至于为什么我会对宽面有如此重的情结,那还得从童年的往事说起。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那还是大牌哥上小学的时候,每逢周末就住在70#小区的姥爷家。即使是周末,一家人还是早早起来,收拾收拾房间,而我则跟着姥爷,端着带盖的铝锅,一起去小区的一个路口买板面。那时的板面一块钱一碗,家里五六口人要吃早饭,每次都要买个五六块钱的板面,直接盛在铝锅里。姥爷颤颤巍巍的端着铝锅,我则拎着一兜子新出锅的炸饼,一老一小溜着香味,姥爷哼着他最喜欢的戏词——“千山万水来到京城”。

人们常说老小孩,说明老人有时候也有孩子气的一面,对于我这个大外甥,姥爷也经常展现他逗趣的一面。有一次姥爷指着一碗红油四溢的板面和我打赌,说你要是能把这一碗板面吃了,这十块钱就是你的了!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十块啊,同志们!对于平时零花论毛计算的我来说,那可是一笔“巨款”了!这还用考虑么?干了这碗红油汤,拿着十块随便闯啊!

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打赌之前,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风险评估的,但是我姥爷不一样,多年的老江湖算准了我吃不了这碗满是红油的板面,早就哼着小曲遛弯去了,但是他还是太低估十块钱对一个“穷娃子”的吸引力了,那是一种天雷勾动了地火的冲动,而代价只是忍受朝天椒带来的激痛。

于是我就开始了煎熬的试炼。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吃出板面的美味,醇厚香辣的牛肉板面料让人箸不离口,但是,这只是个开始。慢慢的朝天椒的辣味开始在口中扩散,只感觉所有的血液都在向嘴唇聚集,如果当时我有照镜子,那一定是两条肥香肠。痛苦的事情才刚刚开始,我就开始尝试寻找解决方案,面太辣了怎么办?兑水,兑凉水稀释,再不行?放糖!冰糖大颗大颗的丢到碗里,一碗板面续出来两碗汤,整整一个小时,那一碗板面,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整整吃了一个小时!我还记得那天姥爷遛弯回来,一脸惊讶地看了看自己面前的空碗,又看了看摊在沙发上的我,一脸苦相地交出了那张“头巾哥”。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一盆汪着红油的板面,构成了大牌哥对“辣”味的第一印象,也从此走上了“不怕辣”的作死道路。

时过境迁,故人已去,板面摊和老小区都已不在,手工抻制的宽面也难觅踪迹,各大面摊的宽面基本都是机械压制,甚至有的干脆就没有宽面。机械化的生产方便了面摊老板,也让人们用餐更加方便快捷,可是随之失去的,是大牌哥记忆中的劲道,用力方式的不同造成口感上的天差地别,那一口厚实弹牙的感觉已经很难找寻了。

不是冷面的“朝鲜面”

清水发面,大骨熬汤,细面短暂汆烫过后盛碗,佐以辣白菜、冬菜、紫菜、虾皮,再撒上那么一撮香菜,这一碗细如龙须的朝鲜面算是完成了。说到朝鲜面,那必须得就着炸饼吃,酥脆的炸饼一口下去满嘴喷香。回想起来,和十几年前的炸饼相比,现在的炸饼薄了不少,有的甚至只能称之为“炸纸”。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这可能是唐山独有的一份早点,如果你出过远门,对朝鲜面的定义就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在外地,朝鲜面一般指的都是朝鲜冷面,大牌哥第一次见到朝鲜冷面的时候表情是错愕的,我的同学也是一脸错愕的看着我,“朝鲜冷面当然是冷的啊,有热的吗?”每到这个时候,大牌哥都会无尽想念家乡的朝鲜面,也应了朝鲜人民那句话:我除了它谁都不认!

每当我们提起唐山的朝鲜面,怀念之余也不禁让人思考,它的源头在哪里?这个不像安徽板面那样有迹可循,考据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通过它食材的构成,我们可以大致的推断一番。

朝鲜面发源的线索,从食材来说,冬菜是一碗朝鲜面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说辣白菜构成了朝鲜面的外观,那么冬菜就是支撑朝鲜面味道的里子。鲜咸爽脆的冬菜看似平平无奇,其实在全国各地均有出产,尤以京冬菜、津冬菜、川冬菜和潮汕冬菜最为出名。作为毗邻京津两地的城市,唐山人常吃的朝鲜面里的冬菜基本上以京津冀地区的冬菜为主,而唐山毗邻的京津二地均没有听闻有朝鲜面这种早点,那么可以初步判断,这可能是对朝鲜冷面改良后的本地特色早点。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作为与朝鲜冷面同源的面食,唐山的朝鲜面与北京的延吉冷面有一定的类比性。延吉冷面虽有延吉,但不是那种黄面条,而是北京人爱吃的荞麦面,调味的辣酱也是特制的。与此类似,唐山朝鲜面与朝鲜冷面比起来,少了酸甜的味道,更多的注重鲜咸热辣的展现。这一方面体现了北方人对于咸口味的偏好,应该也与北方天气寒冷,而冷面作为早点不如热汤面合适有关。所以唐山的能人便对朝鲜冷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本地化改良,只保留辣白菜这一元素,经年累月的改良配料,加上了虾皮、冬菜这些唐山附近易于获得的食材,使得朝鲜面更加符合唐山人的口味,成为最具唐山特色的一份早点。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如果非要给这个推断再加上一个论据,我们还可以类比工业革命时的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很多英国工人忙于生计,在吃的方面不是很讲究,紧锣密鼓的生活使得快捷方便的食物备受工人们青睐,于是报纸包裹的炸鱼薯条应运而生,成了工作与生活的粘结剂。同理,唐山近代以来是一个相对偏工业型的城市,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朝鲜面这样简单快捷而且相对便宜的早点,早起上工前热腾腾的喝上一大碗,骨汤里的油脂为工人提供充足的热量,顶着北风上班也不会觉得太冷,干起活来也有劲。

唐山人每天早起都围成一个圈,你猜他们都在干啥

当然,以上的这些只是大牌哥的一些个人观点,因为朝鲜面具体出现的时间未定,所以也不太好确定出现的具体原因,只能是根据现有的一些线索,进行很不严谨的推断,如果读者中藏着对此颇有研究的高人,也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一下,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

最后说两句

各地的早点摊贩都有一种集群性,唐山也不例外。不论是1块一碗的豆腐脑,三块钱的朝鲜面,还是五块钱的牛肉板面,摊位旁边,总少不了油条炸饼摊,或者说,正是油条炸饼摊,才能把风马牛不相及的各路早点撮合到一起。这些早点的集群分散在城市的角落,活动的空间愈发狭小,随着城市改造的脚步,不断迁徙,在城市的逼仄中寻找自己生存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