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80年代石家庄的“城市颜值”


石家庄,一座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在石家庄老照片中穿越回40年前,感受沧桑巨变。北岔道立交桥是当年石家庄的“明星桥”。为啥这里叫北岔道?因为道路分了岔,所以当年这里也是一个人多车乱、事故频发的地方。如今,石家庄的立交桥早已有很多座,交通方便、造型优美。

上世纪80年代的栾城道口放射路环岛。

上世纪80年代的石家庄市区红旗大街。

上世纪80年代时,石家庄和平路与建设大街的交叉口环岛。1996年,棉一立交桥拔地而起,后被称为建和桥。

2004年前,槐安路还是分隔两地的断头路:槐南路与仓安路分隔在京广铁路两侧。仓安路是桥西区很不起眼的一条路,又窄又难走,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2005年5月,跨京广铁路斜拉桥横空出世,槐南路和仓安路连为一体,并正式更名为槐安路,并成为石家庄市首条设计时速高达60公里的城市主干路。

燕春饭店曾经是石家庄最高的建筑物,当时的标志性建筑,给人的感觉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当时燕春饭店门前有专门给大家拍照的人,还提供道具,大家争先恐后排着队在饭店门前照相。当年13层的建筑,对比周边,如今已经不算高,不过周边依然是商业集中地。变化最大的是,2017年投入使用的地铁,其中一个出站口就位于燕春饭店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地铁口进进出出。新的出行方式,给城市发展带来更大契机。

行政公署制度产生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其地位也几经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省、自治区实行“市地合并”改革,采用“市管县”的体制,行政公署逐渐减少。图为上世纪80年代的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


1940年,正值抗战期间,日本人在石家庄西部修建了一条街道名为“日华大街。1947年,石家庄解放后,改为中华大街,一直沿用至今。中华大街是石家庄第二迎宾大道,包括多条桥梁,涡轮型的北二环路互通立交桥纵横交错,成为省会的新地标。

198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40周年之际,解放纪念碑落成,是石家庄战役的纪念性雕塑。

1982年,河北省博物馆从保定搬迁到石家庄,借用河北省展览馆办公并举办展览。1986年,河北展览馆、博物馆合并改建为河北省博物馆。2014年,河北博物院揭牌,正式对外开放。馆内藏有长信宫灯、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等珍贵文物。

石家庄中山路上第一条过街天桥。

上世纪80年代,石家庄四中路与建设大街交叉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