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大學的畢業禮,我們做了一出話劇

湖畔大學的畢業禮,我們做了一出話劇

《浮生一日》劇照

我是一個話劇愛好者,以前經常去看話劇,無論是臺詞,還是演員現場的表現力,都很吸引我。在我心中能夠演話劇的是藝術家,也許誰都可以演電視劇演電影,但不一定可以當話劇演員。所以,我對話劇一直有一種崇拜。作為一個創業者,今年我在話劇中得到的啟發可以說是最大的,而這一切就要從湖畔大學的畢業禮說起。

湖畔大學的畢業禮,做一出話劇怎麼樣?

去年年底,湖畔大學叫我們幾個班委開會,商量我們這一期的畢業禮怎麼搞。弄晚會好像也沒什麼意思,後來我就問曾鳴教授必須是晚會的形式嗎?他說沒有這個規定,我說:“乾脆做話劇吧,排一場跟創業相關的舞臺劇。”他說:“只要你們想搞都沒有問題。”

這樣一來大家就被點燃了,每個人陸續提出了一些創意的想法,再由提出想法的人負責實施。於是,我們有了一系列特別精彩的活動,比如畢業旅行去了貝加爾湖,而我就負責話劇。

沒過多久,湖畔大學那邊告訴我賴聲川導演對話劇的想法很有興趣。原來我只是賴導的話劇迷,現在有機會跟華人話劇界的泰斗合作這樣的一個小事,我特別興奮,就立馬約到上海跟賴導的團隊見面商討。

遺憾的是,他們覺得我們要演出的時間太緊張,沒辦法幫忙,“3 月是我們的演出大季,你們的劇也想在這個時候演出,所以很難抽出時間幫忙。”負責人說賴導和上劇場對演出質量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不會隨便出一部戲,如果答應了我們,就一定要做一個符合他們心中標準的東西,而那時我們連劇本都沒有。我記得談話那天是 12 月 4 號,他們也顧忌春節的時間,又要在 3 月份演出,就拒絕了合作的提議。

湖畔大學的畢業禮,我們做了一出話劇

賴聲川|華文話劇界的泰斗,《如夢之夢》導演

這給我一盆冷水,我們就灰溜溜地走了,和湖畔的一個同學約了我在上海的一個朋友吃飯。吃飯中間,朋友看我心事重重,他就說幹成或幹不成都是命裡註定的事,所以沒必要擔心。他在勸我接受任何可能的結果,而另一面我的心情是非常想做成這件事,這兩個很微妙的調試讓我有一種心理上的變化。我說還是要盡我的努力,但是也接受一切可能的結果。當晚,我就給賴導那邊發了微信,意思是我非常尊重和認可他們對品質的要求,但是確實非常想做成,懇求他們幫助,只要願意幫忙做,有什麼樣的要求都都可以提,我來負責。

也許是這種誠意,兩天後他們同意了合作,我就開始著手做承諾的事情,比如先搞定劇本。於是我安排編劇去採訪湖畔大學的同學,大家可以在保密的前提下說自己的創業故事,這中間大概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之後又用了半個月,劇本大綱也出來了。

賴導看了大綱後,反饋是可以的,編劇就繼續在春節期間寫劇本,以保證 3 月初能夠排練。除了劇本就是演員,當時我非常堅持的一點是必須自薦,不能推薦,演出排練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本,而這對創業者和企業家來說很難,所以

只有熱愛才會持續投入。 第二點,想參演還有遠程試鏡,必須錄個小視頻來證明你是否演得了這個角色。這兩個環節讓我看到了大家真正願意投入的程度。

追求卓越也是一種創新

3 月 11 號排練正式啟動,這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我就把所有參加演出的人召集到上海。負責這部劇的導演是賴導團隊的劉美鈺,她參演過話劇《如夢之夢》,自己也是導演。剛開始,她讓每個人念劇本,慢慢去找感覺,也給了我們很多鼓勵。她說大家的狀態很投入,各方面的條件也不錯,只不過必須保證足夠的排練時間。就這樣,我們進入了連續七天排練的狀態,每天從下午兩點到晚上十點,甚至更長。

湖畔大學的畢業禮,我們做了一出話劇

排練現場,大家的狀態都很投入

初期雖然貌似已經很投入了,但說實話大家還是不太清楚演話劇到底是怎麼回事。可能當時在我們幾個人看來,不過是演一出大一點的小品,但後來發現完全不一樣,詞卡得厲害,表演也不會。這個時候,我們發現導演在排練過程中比我們認真多了,那種對細節近乎於苛求的專業精神感動到了我們。一段對話她會讓我們演不同的版本,比如是你激怒了我還是我激怒了你?拿一個道具到底應該走兩步還是走三步?正面面對觀眾還是 45 度面對觀眾?

我們當時覺得很奇妙,原來可以這樣演,也正是這種細微的處理,讓我們增加了對戲劇的理解。她說:“不要演你生氣,不要演你焦慮,不要演那個狀態,因為這樣看起來很假,你只需要把自然的反應自然地呈現出來,這就是演戲,而不是裝憤怒。”

湖畔大學的畢業禮,我們做了一出話劇

真正的演是自然流露,而不是去裝憤怒

我們慢慢捕捉到了這種感覺,越來越入戲,經常十二點才離開。有一天導演在群裡跟女主角說:“你在上場前等燈光亮起的十幾秒鐘,手上可以加一點小動作。”當時已經是夜裡十二點多,她也幫我們排練了了十個小時,可還在不斷地思考完善每個細節。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也讓大家更有激情。

所以要說到話劇對我在創業上的啟發,我學到的第一點是就是追求卓越。以前我覺得做出新東西才是創造,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追求卓越也是一種創造。把一件事情做到卓越再卓越,同時真正享受追求卓越那個過程,這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

竭盡所能,坦然面對

正式演出那天剛好是湖畔開學的日子,那天下午馬校長要講每一屆的第一課,大家都很想去聽。這對於我們幾個人來說就需要衡量,到底是去聽課還是繼續排練,因為當晚就要演出。這時有一位同學斬釘截鐵地說:“我們要去排練。如果今天去排練了,縱然晚上演砸了也認了,因為我們竭盡全力了,能做到的可能就這樣了,就算結果不好也不後悔。反之如果心存僥倖,覺得前六天練的已經沒問題了,晚上僥倖過關還好,萬一演砸了是什麼心情呢?一定會異常懊惱和後悔。要是下午堅持排練到最後,就不會有這個漏洞。”在這點上,我們高度一致,絕對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

當你盡全力了,你就能夠坦然接受任何結果,而好壞已經不重要了。

湖畔大學的畢業禮,我們做了一出話劇

竭盡全力,坦然面對

確實如此,竭盡全力呈現出來的結果非常棒,演出比之前所有的彩排都成功,每個人沉浸到角色的狀態,非常專注。觀看的人也很感動,包括馬雲。他們都說這是第一部真正以創業為題材的一部戲,演出了所有創業人的狀態。

互相成就,成就共同的事業

我這種自由主義者過去很反感用集體意識取代個人意識,讓個人必須服從集體。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公司還是外面的一些社團,我都很疏離。比如長江的一些活動,我也不怎麼參加。這次,因為一件事情,讓我對團隊有了全新的理解。

我們當中的一位同學演過電影,在排練過程中可能更是玩的心態。他的戲份雖然很少,但時不時會掉鏈子。這部戲我是男主角,故事以我為軸心,所以我基本全程都在場上,意味著我幾乎跟每個人都搭戲,包括和這位同學。我坐在凳子上,他拿刀砍我,我就要對他砍我這個事做出反應。突然產生一種感覺,我要做的就是成就他,因為即便我表現得再出彩,而有人掉鏈子,那整部戲也就垮了。觀眾不會說誰演的好,誰演的不好,而會說這部戲不行。話劇和電影不一樣,一旦上場就不能叫停。所以只有大家互相成就,才能做好這部戲。

湖畔大學的畢業禮,我們做了一出話劇

大家互相成就,才能做好這部戲

大家也找到了這種感覺,很關注他的狀態,一遍一遍幫他打磨,而不是埋怨或者覺得他拖後腿,我想,成就他人的同時,也在互相成就,從而成就共同的事業。 我覺得這點是自己在這出戏中很大的收穫,甚至認為這個模塊的收穫不亞於湖畔三年的課。

只有足夠的投入,才會有足夠的好

這部戲叫《浮生一日》,講創業者糟糕的一天,大概意思是說他產品不行了,融資失敗,合夥人要離開,和老同學以及家庭的關係都變得不好了。為什麼每個創業者會對這些場景有感受呢?因為幾乎每個創業者都或多或少會遇到過類似的事情。

以後我大概會從這幾個方面做。一個是劇本身的發展,可能會去商演。這部劇只有半小時,以男主角為中心的迷你劇,下一步可能會寫以女主角為中心的故事,同一天,同一件事,女主角的視角是怎麼樣的?

湖畔大學的畢業禮,我們做了一出話劇

同一天,同一件事,女主角的視角是怎麼樣的呢?

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瑞伍德就曾以二戰時期的硫磺島戰役為背景執導了兩部完全從不同視角描述的戰爭片,陸續推出了站在美方視角的《父輩的旗幟》和日方視角的《硫磺島來信》。用兩個角度講述同一個事件,這樣的手法在當時非常創新和大膽,還保持了非常中立的立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很啟發我,所以也想朝這個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我也想吸引更多的企業家來參演。我們幾個人在這一過程中都有那麼大的收穫,那它也可以變成一個類似於心靈工作坊的平臺讓企業家參演,通過藝術的形式獲得不一樣的感受。

湖畔大學的畢業禮,我們做了一出話劇

回訪賴導,期待未來的妙事落地

後來,我專門去上海大劇院感謝賴導。我想我們的目標是哪天做出夠得上專業水平的劇,再去上劇場演,也希望有機會實現這個夢想。不過還是那句話,如果沒有足夠的投入肯定做不好,哪裡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呢?

湖畔大學的畢業禮,我們做了一出話劇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和斷章取義本文,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