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愛永留人間——記張家口市2018年首例遺體捐獻者詹世璇

詹世璇,曾是一名從事護理工作超過四十年的醫務工作者,即便是在退休後,仍不遺餘力為患者的健康奔走。偶然的機會,她與老伴一同簽下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希望能在生命消逝後,為自己摯愛的醫學事業作出最後的貢獻。

8月29日,面對她的遺像,十餘位河北北方學院師生代表深深埋下腰身,用鞠躬致敬的方式為她的人生送別。她的遺願將成為留在人間的最後一絲餘暉,督促她的後輩們繼續完成她未盡的事業……

把愛永留人間——記張家口市2018年首例遺體捐獻者詹世璇

簽下一份承諾

1935年出生的詹世璇是天津人,1952年從瀋陽醫學院畢業後踏上工作崗位,成為一名白衣天使。若不是丈夫的緣故,或許她永遠也想不到,自己會到幾百公里外的張家口工作、生活。

詹世璇的丈夫是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1963年轉業後來到張家口地區行署任職,從此便在這裡安了家。跟著丈夫一起,詹世璇也來到了這座陌生的城市,進入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工作,在自己心愛的護理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一次偶然的機會,丈夫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關於遺體捐獻的報道,深有感悟,萌生了去世後捐獻遺體的想法。得知丈夫的心思後,身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的詹世璇當即表示支持,並決定與他一道,加入遺體捐獻者的行列。

2017年2月,詹世璇與丈夫一道,正式在遺體捐獻志願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完成一個心願

“母親的身體一直很硬朗,退休後很長一段時間,都還在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六十多歲還時常義務到醫院從事黨建工作。”女兒譚佳回憶說,直到2012年,母親因一次意外不慎摔傷,自此身體狀況再不比當初。今年8月23日,老人突然出現吐血癥狀,隨後病情每況愈下,經查為肺部感染,擔心自己時日無多,彌留之際,母親多次將其姐弟三人叫到床前,叮囑她們一定要在自己去世後完成當初的承諾,將遺體捐獻出去用於醫學研究。

“我是一名黨員,一定要為黨和社會貢獻一切!”譚佳說,這是母親生前最後的遺言。

8月24日,詹世璇走完了自己83年的人生歷程。

按照母親的遺願,兒女們第一時間與市紅十字會取得了聯繫,志願將遺體捐獻給河北北方學院。

29日,在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來自河北北方學院臨床醫學、麻醉等專業的十餘名師生代表,集體走到老人的遺像面前,深深鞠躬……

留下一種精神

“寧願身上劃千刀,也不想病人身上錯一刀”。

在詹世璇老人的告別儀式上,學生代表用這樣一句話來悼念面前的這位“無言良師”——這何嘗不是對無數“詹世璇”一樣的高貴靈魂的感謝呢?

據市紅十字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詹世璇是我市今年第1例,同時也是全市迄今為止第十位遺體捐獻者。在她之前,還有楊寶存、張更新夫婦、張梟、張清廉、吳樹海等9人為全市的醫學事業做出了貢獻。

另據統計,目前我市已有170餘人完成遺體器官和組織捐獻登記,12人成功捐獻了眼角膜。隨著近年來器官捐獻宣傳推廣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市參加人體器官捐獻的志願者逐步增多,並呈逐年遞增趨勢,登記人群包括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學生等各行業階層,年齡日益年輕化,呈現出可喜的發展趨勢。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到器官遺體捐獻行列中,為更多患者的健康和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