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報》報導2次,成果還登頂《科學》

坐落於陝西楊凌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一所全國農林水學科最為齊備的高等農業院校。80餘年來,一代代西農人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積極開展面向農業生產實際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2018年8月20日刊發的《人民日報》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為主角分別出現在了04版和20版上,而且它們聚焦的重點都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最新的研究成果,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看一看吧!

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報》報道2次,成果還登頂《科學》

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報》報道2次,成果還登頂《科學》

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完成

《科學》雜誌8月17日在線刊發一篇研究論文,報道了世界上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完成。

該論文是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協作完成,其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宋衛寧教授團隊,作為中國唯一參與並承擔實質性研究工作的團隊,完成了其中7DL染色體物理圖譜構建及序列破譯工作。

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報》報道2次,成果還登頂《科學》

據介紹,相較於其他作物,小麥是唯一一個尚未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物種。因為小麥基因組體量特別龐大,是人類基因組的5倍,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同時又是典型的異源多倍體基因組,重複序列極高。為了獲得麵包小麥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從2005年開始,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將普通小麥品系“中國春”的21條染色體進行了分離,並構建了相應的細菌人工染色體文庫,後續的物理圖譜構建、細菌人工染色體測序和序列的組裝與分析則由聯盟各成員分擔。

宋衛寧介紹說,小麥7DL染色體物理圖譜構建及序列破譯工作是一個全新的探索,沒有經驗可循,僅7DL染色體的大小,就相等於整個水稻基因組。而物理圖譜構建及序列組裝、分析和破譯的工作量,要遠遠超過相應的水稻基因組。在國家“863”計劃和其他項目的支持下,經過近1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團隊終於完成了7DL染色體物理圖譜構建及序列破譯工作。專家表示,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完成,可以說是獲得了研究小麥的一個“密碼本”,將幫助科研人員更好地掌握小麥的生長髮育規律。

創新合作 成就夢想——小麥育種合作取得成果

張正茂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工作之餘,他總是牽掛著數千公里外的中國—哈薩克斯坦農業科技園。今年5月,張正茂和幾位專家前往哈薩克斯坦,當他實地看到我國的小麥品種經受住了當地三十年一遇的低溫凍害,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報》報道2次,成果還登頂《科學》

2016年11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起成立了由14個國家76所涉農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組成的“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並先後與哈薩克斯坦3所高校簽訂了科技人才長期合作協議。

哈薩克斯坦現有耕地面積3億多畝,小麥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5%。這裡的小麥無汙染、品質優,但同時也存在生產動力不足、管理粗放、產量低等問題。為此,張正茂他們與哈薩克斯坦賽福林農業技術大學的什維欽克、加他耶夫小麥育種團隊聯合組建了中哈春小麥育種協作攻關團隊。通過引進中國小麥品種的高產抗病基因,並採用常規育種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改造和提升了哈薩克斯坦小麥的產量和抗病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報》報道2次,成果還登頂《科學》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歷史上,先後湧現了眾多的小麥育種專家,從趙洪璋、李振岐到康振生、王輝,再到宋衛寧、張正茂,他們用自己的青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小麥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未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也會繼續發揚這種精神,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教事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歡迎廣大學子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造,更多資訊請關注頭條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