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奮鬥一線,突破傳統模式,西農院士創造了旱地節水新奇觀

八十載春華秋實身許三農,六十年奮鬥不息功澤大地。他1954年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後來到楊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回顧60年的科研生涯,他認為自己走的是一條抗旱生理與旱地農業交叉、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中間人”道路,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山侖。

60年奮鬥一線,突破傳統模式,西農院士創造了旱地節水新奇觀

理想的天然實驗室

1954年山侖被分配到位於陝西楊凌的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這是一個任務性很強的研究單位,在退休年齡前,山侖每年在野外的工作時間約佔全年的三分之一。

1965年春,由山侖帶隊,共7人被派往山西省離石縣(現為柳林縣)孟門公社五里後大隊蹲點鍛鍊,同時從事水土保持科研。

當年,他目睹了大田作物從正常生長到逐漸枯萎的整個過程,看到了各類作物乾旱下所表現的各種姿態。尤其是7、8月間旱象加劇,植株中午發生萎篤,傍晚表現各異,清晨不同程度恢復生長的情景引起了山侖的極大興趣。他不禁感嘆:“這是一個多麼理想的天然實驗室啊!”

60年奮鬥一線,突破傳統模式,西農院士創造了旱地節水新奇觀

“因為這一年的‘意外收穫’,特別是在那裡產生的將植物抗旱生理研究與農業抗旱實踐直接聯繫的初步想法,對我以後的科研道路頗有影響。”山侖認為,這是其科學生涯中的一個“關鍵期”。

 從生物節水到半旱地農業

隨後,山侖的學術實踐從研究生物節水到發展半旱地農業,並將自己定位為理論與應用的“中間人”。

1991年,山侖發表了《節水農業及其生理生態基礎》一文,提出了與工程節水和農藝節水並列的生物節水理念。生物節水概念及實現途徑的提出,受到學術界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在2001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召開的“中國開發節水農業國際研討會”上,山侖對於生物節水的研究被認為是突破了傳統節水觀念,符合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 

會後,生物節水作為與灌溉節水、旱作節水並列的綜合配套農業節水技術被納入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之中。

60年奮鬥一線,突破傳統模式,西農院士創造了旱地節水新奇觀

“耄耋悄至壽比天,幾多辛苦化甘甜。胸中藏書三千卷,旱地節水稱奇觀。”60年來,山侖院士踐行 “遵循科學道德,發揚科學精神”的人生格言,為我國旱地農業生理生態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歡迎大家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造,獲取更多新鮮資訊,請關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招”頭條號!

注:部分內容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官網、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