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古道活化利用初見成效

西京古道活化利用初見成效

西京古道上的東京洞村,古村新貌,風光旖旎。(蔡良天/供圖)

日前,一場聲勢浩大的2018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第四站(韶關·乳源)在素有“古道小鎮,養生勝地”之稱的大橋鎮精彩上演,吸引來自省內外的遊客5萬餘人前來體驗快樂的驛道之旅,直接拉動經濟收益逾2500萬元,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千年等一回”的多彩驛鄉,古道新顏,現正散發著新時代的芬芳。

以道連村,古道新顏伴君賞

“以道興村、古為今用”是省委省政府今年對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的總要求,在去年列入南粵古驛道8個示範段的基礎上,著力打造11條重點線路,併成立專家團隊進行專業督導,協同推進。負責督導推進西京古道活化利用工作的是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第三督導組,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規劃師李永潔擔任組長,組員則是分別來自各相關界別的專家、學者。

喚醒千年古道,使之成為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年輪緊緊相扣,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動能。這是督導組始終懷揣的堅定信念。根據西京古道歷史悠久、本體完好、遺存多樣,沿途古村星布、景色秀美,可視性、可傳性、可利用性、可整合性資源優勢明顯的特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督導組先後五次分赴韶關乳源、樂昌等地,深入古道,現場會商,專業指導。

逐步完善古道標識系統,不斷強化古道的科普文化。根據督導組建議,在古村內和古驛道線路節點處和轉折處噴繪南粵古驛道標識,增強線路可識別性,強化古驛道品牌;在觀瀾書院以及村內祠堂、古建築等重要節點處豎立歷史信息牌,對建築特色和歷史信息進行講解,突出古驛道歷史文化內涵;古驛道沿線豎立標距柱、景觀標識、指引標識、警示類標識,完善古驛道線路安全性和指引性;豎立植物、地質地貌、民風民俗等科普類標識,強化西京古道地方特色,完善古驛道這一野外“自然歷史博物館”。

乳源縣住建局和大橋鎮政府積極統籌謀劃,根據各類標識牌的內容,因地制宜,選取金屬、竹、木、石塊、布等不同材質進行標識牌製作,在保證標識系統完整的基礎上,豐富了標識內容,保持了古道古村“野趣”。

西京古道活化利用初見成效

許瑞生副省長(前中)在韶關考察西京古道。(彭劍波/攝)

  • 許瑞生副省長(前中)在韶關考察西京古道時著重指出: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旨在“以道興村”,我們只要認認真真為老百姓做實事好事,就一定能獲得老百姓的滿意稱讚。

前來考察的許瑞生副省長全程走完了五里橋古道,一路上看到沿途佈置的植物標識牌,是當地用一些現成的廢木板當材料,直接用毛筆書寫的,每一種植物都會配上一首小詩,給人一種樸實無華、閒逸古雅的感覺。他對此表示讚許,稱讚“這個想法非常好”,囑咐除了強調文化之外,還要不斷增強自然科普知識。

“西京古道”也叫西京路,因歷史悠久堪稱古京城通往嶺南地區的“高速公路”而得名。“西京古道”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沿途村莊密集,古橋樑、古涼亭、古村宅、民居比比皆是,連綿不絕。既是科考、教學的重要場所,又是旅遊觀光、避暑度假的理想勝地。

以道興村,古村無鎖任君遊

老屋村是大橋鎮一片保留較好的古建築群,也是西京古道乳源精華段的重要節點,整座村莊在民俗風情和建築歷史方面透露出深厚文化底蘊。在古民居和古建築的門口,豎起南粵古驛道標識標牌的“知識柱”,並在牆身上繪製 “古”字形象標誌,路人隨時通過掃碼“知識柱”二維碼瞭解這些建築的“前世今生”。遊人歎為觀止,感佩先民的聰明才智,當地村民的自豪感由然而生,自信滿滿,感恩老祖宗留下的歷史遺產。

漫步在老屋古村,隨處可見的古屋老巷、陳風古韻,使人彷彿置身於一處被時間遺忘的隱世村落。巷子裡的路徑大都由鵝卵石就地勢鋪就而成,縱橫交錯,錯綜複雜,巷巷相連,條條相通。雖宛若迷宮,極易迷路,但戶戶門窗敞亮,家家歡聲笑語,如同過年一般。

秦磚漢瓦,高牆飛簷,顯得古樸典雅。古建築上精美絕倫的石雕、木雕等文化遺存和牆上掛著的金黃色的玉米棒、火紅的辣椒串相映成趣。遊人在這裡自由徜徉,隨意拍照。

“開心,肯定開心了,沒想到能有這麼大這麼好的改變!”村民對古驛道保護修復的成果由衷讚歎。原本瓦面漏水、牆體出現裂縫的觀瀾書院,由於年久失修,內外牆體局部已經坍塌。在許瑞生的直接關心下,此前,這座有著200多年曆史的書院已啟動重修。當日,前來考察的許瑞生看到修復後的觀瀾書院不僅不再像他之前所看到的那般破敗,而且還成為村鎮裡面一個新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辦起了展覽、科普教育和國學培訓,他表示非常高興,看到一些牆體和地面的細節“修舊如舊”,他當場對文物部門負責人說“這樣處理非常好”。

讓村民們感到特別開心的不僅只是村裡人居環境的綜合整治,而且還有由於定向大賽的成功舉辦給他們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期舉辦的乳源縣首屆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 “鄉村振興路·綠色徒步行”活動和乳源第二屆禾花魚節吸引了大量遊客。

大橋古鎮歷史上是西京古道上重要的商貿古鎮。為古驛道系列活動而專門搭建的“眾皆悅之”集市,當地農產品展銷和特色餐飲十分旺場,特別是當地久負盛名的“禾花魚”等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通過“眾皆悅之”集市一炮而紅,甚至吸引眾多的遊客紛紛前往禾田,捲起褲腳,親自下田,體驗一把“渾水摸魚”,親手抓活魚的快樂。

根據當地政府的初步統計,僅8月25-26日兩天,古驛道系列活動就吸引了來自省內外的遊客多達5萬餘人,創造經濟收益超過2500萬元,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以道載文,古文化人催奮進

乳源,是廣東省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也是老撾、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美國、法國等歐美過山瑤的祖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除了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外,還擁有深厚的人文資源。千年驛道,承載千年夢想。由人化文,以文化人,向上向善,成風化俗正在美麗的新驛道落地生根。

“眾皆悅之”碑文,是督導組在西京古道猴子嶺古道段有宿路北的石碑上發現的。語出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意為眾人都高興。由此可見,無論在什麼朝代,道路修建,方便出行都是一件造福大眾,皆大歡喜的事情。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眾皆悅之,萬福攸同。

“施茶”,是古時候西京古道上為解行人之渴,地方鄉民自發在古道邊建茶亭贈茶,為行走在驛道上的路人免費提供茶水的行善之舉,常年不輟,流傳千年。活動當日,志願者們在沿途茶亭給遊人免費提供茶水,大受歡迎,路人交口稱讚。

“石階除道”是古時候西京古道沿線村民自發組織開展,在農閒時修復古道、清除古道兩側雜草的群體勞作,一般分春、秋兩季進行。熱情淳樸的村民甘當志願者,和城裡來的“三師”專業志願者們一起發起“石階除道”活動,積極參與到古驛道的修復工作中來,並且發動定向大賽場地周邊居民將自家廁所作為“愛心公廁”,免費開放,供遊人自由使用。

活動期間,廣東財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王少斌教授特意帶領他的博士團隊前來進行田野調查。他認為,西京古道是十分難得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很高的繼承性開發價值;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專業體系和標準,進行保護性的綜合性開發,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亮點,講好廣東故事,向全國分享廣東實踐。


(原文2018年9月7日刊登於南方雜誌,南粵古驛道網採編整理。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南粵古驛道網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