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阜南」40年改革獲得感|蓄洪區里飛出歡樂的歌

「媒体看阜南」40年改革获得感|蓄洪区里飞出欢乐的歌

「媒体看阜南」40年改革获得感|蓄洪区里飞出欢乐的歌

近日,

《安徽日報》刊發文章:

被譽為“千里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閘,

曾經15次開閘蓄洪,

以保淮河安瀾。

然而,

從2007年到現在,

王家壩閘已經連續11年沒有開閘蓄洪

——

蓄洪區裡飛出歡樂的歌!

「媒体看阜南」40年改革获得感|蓄洪区里飞出欢乐的歌

位於阜南縣南部的王家壩鎮,南臨淮河,與河南省的固始、淮濱兩縣隔河相望。9月5日上午,記者從阜南縣城出發,驅車半個多小時來到這裡。

「媒体看阜南」40年改革获得感|蓄洪区里飞出欢乐的歌

王家壩鎮雖然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但鎮內被譽為“千里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閘聞名全國。王家壩閘是淮河的“晴雨表”,建閘以來已15次開閘蓄洪。每次開閘,王家壩都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當地群眾為了整個淮河流域的安瀾,引洪水進家園,讓良田成汪洋,在與洪水的長期鬥爭中,形成了可歌可泣的“王家壩精神”:舍小家、為大家的顧全大局精神;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自強不息精神;軍民團結、幹群同心的同舟共濟精神;尊重規律、綜合防治的科學治水精神。

「媒体看阜南」40年改革获得感|蓄洪区里飞出欢乐的歌

遠眺氣勢恢弘、裝備先進的王家壩閘,記者的眼前彷彿呈現出昔日開閘蓄洪時巨浪翻滾、驚心動魄的場景。“新擴建的王家壩閘2004年12月竣工,新閘設計為全電腦自動化封閉式機房,裝有閉路電視,國家防總、淮河防總和省防指可以通過防汛會商系統直接觀察淮河水位的變化情況,防汛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王家壩閘管所的同志告訴記者。

從2007年到現在,王家壩閘已經連續11年沒有開閘蓄洪,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有什麼變化?帶著這個問題,記者繼續驅車前行。

「媒体看阜南」40年改革获得感|蓄洪区里飞出欢乐的歌

立秋過後,蒙窪行蓄洪區縱橫阡陌中仍然綠意盎然,點綴其間的羊群悠然自得;放眼望去,高起的莊臺上幢幢小樓依勢而建,莊臺邊的水面波光粼粼,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徐徐展現在記者面前。

莊臺是沿淮行蓄洪區人民抗洪鬥爭的歷史見證。過去,由於受投資控制,莊檯面積小,道路、飲水、供電、廁所等公共設施不足,莊臺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貧困程度較深。近年來,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為切實改善居民生產生活及居住條件,阜南縣以美麗莊臺建設為主抓手,按照“減總量、優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要求,整體推進行蓄洪區脫貧攻堅工作,使行蓄洪區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媒体看阜南」40年改革获得感|蓄洪区里飞出欢乐的歌

走進劉郢村莊臺,記者看到一條條寬敞的道路修到了老百姓家門口,黛瓦白牆的農家小樓整齊排列。莊臺中央,修建了文化廣場、停車場、環保公廁;莊臺四周,綠樹成行,鮮花盛開。今年84歲的劉克義老人經歷過15次開閘蓄洪,他高興地告訴記者,過去是“泥巴凳,泥巴牆,除了泥巴沒家當”,而如今,樓房、電視機、冰箱、空調一應俱全。“以前大家總是擔驚受怕,下三天雨,就想著馬上搬遷轉移。這些年莊臺不僅加高加固,而且莊臺上的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不光不怕淹,生活條件也大大改善。”健談的劉克義說起多年經歷和見證的變化滔滔不絕。

“莊臺變美麗,是蒙窪群眾渴望已久的夢想,王家壩鎮有大大小小的莊臺58座,現在都已實現硬化、亮化、綠化、淨化、美化‘五化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很高。”王家壩鎮負責同志告訴記者。

水曾經讓一代一代的王家壩人備受煎熬,但水也讓王家壩人歷練出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的性格。多年來,王家壩人大膽探索,因地制宜發展適應性農業,依託沿淮地區豐富的水資源,發展水上、水中、水下“三水”產業,推廣種植杞柳、蓮藕、茭白、水芹、菱角、芡實等水生作物,推行稻蝦養殖、稻鴨共養、魚蓮共生等生態綜合利用模式,變“水患”為“水利”,逐漸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媒体看阜南」40年改革获得感|蓄洪区里飞出欢乐的歌

“種稻養蝦頂呱呱,稻香蝦肥人人誇;一田兩用耕作好,種養結合效益高;生產稻米無公害,天然龍蝦很走俏。”這段誇讚“稻蝦共作”的順口溜在王家壩鎮可謂家喻戶曉。2016年,和諧村村民郎澤選開始探索稻蝦養殖,他在流轉的200畝田裡挖出了寬約兩米的環流緩衝溝,供小龍蝦生長。

“稻田養蝦,蝦不離稻,稻不離蝦,小龍蝦也成為生態稻米質量的一線監管員。”郎澤選介紹說,小龍蝦對水質要求較高,稻田不用化肥、農藥,而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稻田的害蟲為小龍蝦提供了餌料,小龍蝦產生的排洩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養料,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再加上稻田養蝦一年只種一季水稻,冬季涵養水土保持了地力,水稻也能增收。“我的水稻是無公害的,很受歡迎,一斤能賣3塊錢。”郎澤選告訴記者,加上小龍蝦的收入,200畝地一年的收入能達100多萬元。

「媒体看阜南」40年改革获得感|蓄洪区里飞出欢乐的歌

近年來,隨著治淮工程的不斷深入,王家壩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在與水患的鬥爭中,王家壩農民發現這裡的土質非常適合毛豆生長,且病蟲害較少,基本不用噴灑農藥。每年三四月份播種,七八月份上市,恰好可以填補天氣炎熱時市場上耐貯運蔬菜缺少的空白,小小的毛豆也註冊了“王家壩”的商標。

「媒体看阜南」40年改革获得感|蓄洪区里飞出欢乐的歌

除了發展蔬菜產業,王家壩中草藥種植也獨具特色。以紫雲英、貓爪草、白芍為主要品種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5000多畝。“每到紫雲英花開季,置身其中,宛如步入花的海洋,美不勝收。”王家壩鎮負責同志不無自豪地對記者說,“明年春天紫雲英花開的時候,歡迎再來王家壩,多拍些美圖在報紙上登出來,讓外面的人看看王家壩群眾如今像花兒一樣的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