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多少父母懂得給孩子自由?

對孩子的控制慾可能會傷害孩子,

貝爾安親提示家長,要給孩子自由空間。

父母的控制慾讓孩子窒息

“你現在恨我沒關係”多少中國家長說過類似的話。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這暗示親子的息息相關,也暗喻了本劇的主題:母親對孩子的苛求和控制,正在蠶食掉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多少父母懂得給孩子自由?

劇中的第一個故事,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在紀媽媽無意獲得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遙控兒子的人生後,媽媽讓兒子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兒子,開始嘗試自殺。紀媽媽發現後,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回到兒子自殺前。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兒子妥協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多少父母懂得給孩子自由?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只是母親,只想把孩子修剪成早預設好的模樣。

“爸爸媽媽,我不想要完美人生”

《奇葩說》一期節目曾經討論過:“如果你可以為你的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選擇按下那個按鈕嗎?”哪怕按下這個按鈕會有傷害,可能大多數父母也會選擇按下。他們究其一生,都想給孩子一個完美的未來。傅首爾在節目中提出:“父母認為的完美,能等同於孩子眼中的完美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多少父母懂得給孩子自由?

完美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而定製必定出自他人之手,你視若珍寶的東西,也許我棄若敝履。傅首爾在節目中回憶起過往時說:“我媽特別高興,因為我成為她灰暗人生中的唯一一個亮點。可是我心裡的那些遺憾,我那些想幹沒幹的事,我被偷走的快樂,除了我自己,又有誰真的在乎呢?”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多少父母懂得給孩子自由?

父母總想讓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而自己卻很少努力去符合孩子的期待。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生來就必須要成為自己,否則會深陷在焦慮與痛苦之中,失去生而為人的意義。只是多少父母不明白,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

讓孩子成長需要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名來源於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雖經你而生、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每一個孩子都是帶著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誕生於世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多少父母懂得給孩子自由?

貝爾安親認為,孩子有權利去選擇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在這個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積累的是人生閱歷以及面對選擇的獨立態度。以後面對生活中各種問題時,他才懂得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貝爾安親教育專家也建議家長,要給孩子適當的自由,讓他們自己選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多少父母懂得給孩子自由?

作為家長,應該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體驗各種環境、勇於“試錯”,給孩子多少自由,反映的是家長的視野。父母不可能永遠幫孩子做決定,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學會自己做主,自己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