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外貿30年是怎樣一種體驗?他是這麼說的……

1989年,葉明一頭扎進了外貿,那是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十分吃香的行業。在葉明的心目中,當時的外貿江湖秩序井然,遠不像現在這般風起雲湧。

做外貿30年是怎樣一種體驗?他是這麼說的……

葉明,南京英獅澳車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01

配額

在計劃經濟時代,有一個詞叫“配額”。

配額就是一家企業的生命,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拿不到配額,那麼企業就沒法開工,或者就算開工了也賣不出去。而葉明當時所在的公司不僅有配額,還有出口經營權。

在配額和出口經營權的制約下,工廠和外貿公司之間各行其是,“那時候的民營企業扮演的貨源的角色,不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都繞不開外貿公司這個環節,而所有的外貿人才也都在外貿公司裡面,工廠那邊是沒有的”,葉明介紹說。

在葉明看來,那是計劃經濟體制“優勢”的一面。

“對於工廠而言,你就做好生產;對於外貿公司來說,你就做好貿易這塊,而客人也對沒有什麼花花腸子。這是一條非常單純的線,大家都很和諧,發展也相對平衡。當整條線上各自定位分工清晰的時候,這條線的戰鬥力其實很強的。”

這樣互相配合經營的狀態存在了很多年,但“矛盾”一直存在。這個矛盾就是工廠想繞過外貿公司,直接與國外買家聯繫,而外貿公司也想自己去做工廠,把原屬於工廠的那部分利潤拿到手。但在外貿經營權剛剛放開的時候,外貿公司做的工廠幾乎沒有成功的。

“因為做外貿公司和工廠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邏輯,我們沒有那方面的經驗”,葉明說,儘管如此,當時還是有很多人前赴後繼去嘗試,而最為成功的應當是潘龍泉的泉峰集團。

“最初,我們幫扶過包括泉峰在內的多家企業,但當他們全面做大的時候,我們之前的外貿公司業務也開始全面萎縮”,這是全行業在九十年代中後期的一個共同的狀態,因為工廠逐步找到了能夠掙脫原有那條線的方法。也是從那時候起,除極少數特殊行業外,“配額”被市場經濟徹底拋棄。自由競爭的時代到來了。

02

分合

事實上,在出口經營權放開的自由競爭時代,純外貿公司依舊存在,因為他們始終手握著比中小企業更加成熟的渠道和人才,但“工廠就像是外貿公司的後院,當他們成熟了,有了應對客戶的能力之後,就自然會拋開中間環節”,所以外貿公司一次又一次面對這種“後院起火”的情況。

當這種情況越來越多之後,大量的外貿公司開始涉足工廠這一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工貿一體”,這是很多外貿公司被迫做出的選擇。

儘管葉明說的那條“線”如今已經被扯得七零八落,但他偶爾還會懷念一下,“(那條線)保證了一種相對合理的均衡狀態,資源均衡,心態也比較平衡,然後工廠內部也穩定,外貿隊伍也穩定,客人也相對穩定。這種狀態對於國際貿易來說,是一種優勢”。

而原有商業規則被打破之後,平衡不存在了,有的只是“百花齊放”的競爭方式。當然,更多的是價格競爭。

“春天來了,百花齊放,但同樣也雜草叢生;到了夏天,生機盎然,大家都在粗暴地、快速地發展;而到了秋天,一些不好的苗頭開始出現,緊接著冬天來了。能熬過這個冬天的,則面臨著新一輪的進化。”

葉明認為,四季的變化,恰恰契合了現在外貿行業的發展。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015年,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後,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這五個字的分量——“新計劃經濟”時代悄悄來臨了。

什麼是新計劃經濟?就是所有的生產都會按照消費需求進行,未來的每一件產品,在生產之前都會知道它的消費者是誰,並且知道這件產品的標準是什麼樣的。

葉明說,這是市場經濟下無序的自由競爭後必然會出現的趨勢。“在痛定思痛之後,這個市場必定會再一次變得理性,理性的結果就是再一次達到‘平衡’的狀態”。

03

危機

自由競爭時代的的中國製造面臨著內憂外患,內憂就是葉明言語中“舊秩序打破以後的天下大亂”,而外患,則是一輪又一輪的貿易戰。

不過在葉明看來,貿易戰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其傷害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葉明說,商業最基本的邏輯就是買和賣的關係。不論什麼樣的貿易戰都不會打破這個邏輯,給人的感覺無非是“這件商品以前很好賣,但現在在一定的條件下不好賣了”,最簡單的應對方式就是換一件產品,或者說換一種方式賣產品。

從長久來看,一輪又一輪商業上的動盪並非單純是“生老病死”的循環,而是在不斷螺旋式上升。每一輪“生老病死”都會帶來新的規範,會讓產品變得更好,更加與時俱進。

“我們知道,最好的生意就是壟斷。過往我們的外貿就是壟斷,後來被打破了,但現在又有了新的、更高層次的壟斷出現,就是細分壟斷”,葉明介紹說,細分壟斷是應對危機最好的方式,也是製造業最根本的出路所在。

什麼是細分壟斷?有這樣一個傳說——中國的高鐵世界領先,但高鐵鐵軌上的螺母卻是由日本一家只有四十多人的小公司製造的,那家公司叫哈德洛克工業株式會社。為什麼那麼先進的高鐵我們都造了,反而是那麼小的緊固件不能國產呢?

高鐵運行時,高速行駛的列車與鐵軌之間的震動頻率非常高,一般的螺絲在這種震動中會被震松震飛。如果不想被震飛,那麼就需要螺絲和螺母絲絲入扣,永不鬆動才行。這個要求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滿足它並不容易。

中國有高鐵,德國也有,但世界上能夠做出這種用不鬆動螺母的企業卻只有哈德洛克。這就是細分壟斷——絕無僅有,獨此一家,以至於一切貿易戰看到它都要繞道而行……

只是對於目前的中國製造企業來說,相當大一部分只能做到在細分市場耕耘,卻做不到細分壟斷,不過葉明堅信,熟諳“陰陽之道”的中國人,一定能以最好的方式化解貿易戰帶來的危機。

04

陰陽

任何一場貿易戰都不會改變一個市場的基本需求。

這是我們必須要看到的,並不是中美打一場貿易戰,美國人就不需要吃飯了,他們的衣食住行仍然需要繼續下去。“可能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並不算是壞事”,葉明說。原本的市場已經僵化了,突然的打亂,其實也給了其他後來者超越的機會。

葉明認為,“這就跟打牌一樣,不管怎麼洗牌,牌的數量不會變(市場不會變)。打亂之後,必定會有新的平衡出現,這個市場不會一直亂下去,這個過程就給了我們‘渾水摸魚’的機會”。

貿易戰對於大中型企業的影響遠大於中小企業,但葉明覺得,這並不是問題,中國的“陰陽之道”是處理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

以中興為例。

葉明說,企業是什麼?“企業說到底就是一張證,破產並不意味著企業的消亡。畢竟人還在,機器廠房還在,技術也還在,為什麼說消亡了呢?只不過換個方式繼續生存罷了”,這也正是過去幾十年裡,中國眾多中小企業的生存方式。(筆者就曾在東莞遇到過三年換了三個名字,但廠址都沒換過的工廠,此為題外話)

中興其實也一樣,只不過他們的規模大而已,但“邏輯”不會變,最壞的結果就是化整為零,重新進入那個市場。“除了延緩一下我們的發展時間,貿易戰其實並不能帶來實質性的傷害”。

這並不是設想,而是在其他領域已經有企業在這麼做。

葉明告訴筆者,歐盟內部對歐盟的工廠實行配額制,在不超過一定數量的範圍之內,你可以基於優惠關稅申報。這原本是為了保護本地工廠的一個優惠政策,但卻可以為我所用,中國製造產品就可以變成散件的方式,進到歐盟客戶的體系當中去,從而繞過高額的懲罰關稅。

事實上,即便貿易戰關上了一扇門,但因為市場的天然存在,導致了依然會有很多窗打開著。關鍵就在於,你能否找到打開的窗戶。

“這是一個很好的時代”,葉明很肯定地說。

05

生存

無論企業規模怎樣,作為經營者的首要目的都是讓企業生存下去,不能生存,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葉明說,企業生存有五個要素,滿足任何一個都能活下來。

“我很想第一個說價格,經商不談價格不行,但我還是要把質量放到第一位”,葉明笑著說。任何一件商品,只要質量做到足夠高,那麼就一定會有人為它埋單,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同樣的,任何一件商品,只要價格能做到別人達不到的那種“低”,那麼同樣能夠生存。

第三個要素則是服務。每個人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在價格和質量需求以外,還會有心理需求。“服務好會給客人一種心理暗示,我的服務是可以讓你放心的,儘管你現在沒什麼要我服務的,但是你知道一旦需要服務的時候,一定能找到我,並且我有能力服務你”。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相信很多人都懂得這樣的道理,對於商業行為來說,這句話同樣適用。“別人的交貨期是一個月,你可以做到立即下單立即發貨,你說客人會選誰?”

除此之外,“物超所值”

也是企業生存的要素之一。簡單來說,“物美價廉”就是這一要素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一點與服務類似,都是為了滿足客戶心理上的需求,當你總能給客戶帶來“物超所值”的驚喜時,生存必定也就不是問題了。

在葉明的眼中,這五個要素只要能同時做到任意兩點,“那你在某一地區就一定是數一數二的角色”;如果同時做到任意三點,“那麼你可能在國內就成了這個行業的龍頭企業”;如果能同時做到更多,那麼現在那些跨國巨頭就是最好的“模板”。

上述要素是讓企業存活的客觀條件,葉明認為主觀條件就是一定要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待一些具體的問題。

通過兩三代人的努力,中國通過外貿賺取了大量的外匯,“但這些錢在手裡,除了買美國國債以外,又不能從發達國家換來更先進的技術,看起來好像我們吃虧了”。

“其實我覺得大道無形未必吃虧,因為這是相對而言的,因為你倉裡有糧,並且糧食足夠厚的時候,你心裡就有膽去做一些事情。有膽做一些事情,才能讓事情變得一路往上走,去實現更大的價值。

06

後記

對於製造業來說,危機就是大浪淘沙的過程。

葉明在三十年外貿從業過程中見多了企業的生死,社會的發展,導致曾經的規則都已經不再適用。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曾經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門技能,但是現在滿大街的年輕人都會說幾句外語,這時候你以前擁有的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很多老外貿人以為靠以前掌握的內容可以吃一輩子,而沒有去學習那些由年輕人創造的新的規則,那是完全行不通的,“可能到死都不會知道‘誰動了你的奶酪’”,葉明說。

商業上的波瀾詭譎,葉明已經可以用雲淡風起的態度去面對,他堅定地認為,萬事都有其內在的、顛撲不破的邏輯。“萬里江山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葉明用這句話詮註了自己三十年外貿人生。

(文_任學奎,本文刊載於第60期《焦點視界》外貿雜誌,謝絕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