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里的這些理念 可以放進我們的家庭

 美國有哪些好的教育理念,咱們可以應用於平時對寶寶的教育當中嗎?

  1. 生活自理能力

  美國小孩生活自理能力很強,我剛來的時候,送憨憨上幼兒園,學校裡就有一項要求,要小朋友學會自己上廁所、自己脫褲子、自己擦屁股,老師一概不負責的,國內老師就會幫忙吧,而美國老師才不管這些呢。

  所以我們不得不在他4歲的時候就要教會他自己穿衣、穿褲子、穿鞋子、上洗手間等一系列的事情,我見到過憨憨同班的一個華人小孩,因為尿憋急了,不會脫褲子,也不好意思喊老師幫忙,結果都尿在身上了。所以老美學校裡默認孩子幼兒園就有了很不錯的生活自理能力。

  這些自理能力從哪來呢?當然是父母,美國一般是散養的方式,因為家裡有幾個小孩,自然帶了沒法精細,所以小孩很小就養成了很好的自理能力。而且關鍵的是,上一輩很少幫忙照顧小孩的,從而也不會有那種隔代溺愛的情況發生。

  我們國內就不一樣,隔代親,很多壞習慣、嬌生慣養都是上一輩寵出來的,關於過度溺愛的問題,我舉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有一次回上海,去徐家彙公園,有那種monkey bar,也就是雲梯,一個大概7、8歲的小孩要爬,旁邊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如臨大敵的保護著,不斷的說,別爬了,小心一點,別摔著,結果怎樣,小孩爬了一格就乖乖下來不爬了,然後爺爺奶奶看起來非常滿足,心裡面像卸掉一塊大石頭一樣。可是在美國,那種雲梯,孩子的幼兒園以及公園到處都有,4、5歲的小孩子一個個都玩了很溜。

  所以我們平時育兒的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對小孩子適當放手,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這樣才能培養出很好的自理能力。說實話,在家裡再寵也沒用,小孩子總要是走上社會的嗎,社會上沒人會寵你,大家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如果寶寶自己不能照顧好自己,將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2. 團隊合作方面

  老美很注重小孩的團隊合作能力,上學的時候老師都會將他們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項目。

  老美的活動也是以團隊活動為主,比如體育上面的足球、籃球、棒球、冰球、橄欖球等。

  相對而言,國內小孩的自我意識比較強,不太融入集體。這點非常不好,小時候看不出來,但是等大了後,在職場上,這種自私的性格,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的做法會嚴重影響職業發展。比如我們所在的硅谷,華人人數比印度人多,但是印度人紛紛當上了各個公司的高管,而華人高管沒幾個,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印度人團結、抱團,而華人都是各自為政、一團散沙,這就和從小的團隊合作的教育不無關係。

  因此個人和集體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定要讓小孩融入到集體中,有集體榮譽感,願意為集體付出。

  至於怎樣融入集體,這點父母要做很多工作,首先要找朋友,需要給自己的小孩找幾個玩伴,男女都要有;然後多帶小孩出去參加一些群體性的活動,鼓勵他與人交流;最後要教育他關心集體、熱於助人。

  3. 領導力方面

  學校會培養每個孩子的領導力,他們不會安排班長、班委,而是每個學生輪流做班級的組長,當輪到做組長的時候,他會負責班級裡的一切事物。

  國內是按照成績來的,成績好的學生做班委,差生則無出頭之日。

  領導力對於未來職業發展很重要,白人普遍都很有領導力,所以公司的CEO大部分是白人,華人一般都是底層打工的。

  領導力怎麼培養呢?

  從小就要鼓勵小孩多與人溝通;鼓勵小孩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對錯);鼓勵小孩勇於承擔責任;教育小孩以德服人,有些小孩很霸道,讓別人一定要聽他的,不聽他就哭鼻子,這樣的結果反而是沒人會服他,正確的做法是讓小孩主動在小朋友們中間發表意見,陳述好壞,做好基礎工作,靠自己的魅力和能力來贏得別的小朋友對你的信任。

  4. 演講方面

  老美是極為注重演講的,憨憨從幼兒園開始,老師每週佈置一個演講的主題,讓孩子回去準備,然後在課堂上當著全班的面進行演講,打分也非常嚴格,比如站姿、眼神交流、語義表達等等。

  相比而言,國內比較缺乏演講和口才方面的教育。

  口才能力真是太重要了,對於未來的職場、對於未來找對象,都是特別重要,像硅谷這邊,華人都幹活非常麻利,但是幹十分活,在彙報工作時只能展現一分;而印度人和白人幹一分活,彙報工作時卻能展現十分,這個差距實在太大了,所以印度人、白人相比較華人而言升遷特別快。

  找對象也是一樣,咱們搞IT的,好多老實巴交的男孩子,收入不錯、長相也不錯,可就是性格比較悶、不善言辭,結果找不到女朋友。

  怎麼培養孩子的口才呢?

  鼓勵孩子多說,這個說不是沒有意義的瞎說,而是要追求重點,比如讀完一個繪本,問問小孩子這個繪本講了什麼,需要讓他說出WHEN、WHERE、WHAT HAPPENED三點,在說的時候,要求眼神看著別人,不要有小動作,可以配合一些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話音大聲而且清晰,表達有重點。

  在外面的時候,也鼓勵孩子多與人交流,比如去點餐,讓他自己跟服務員說想吃什麼、想喝什麼,而且也是要讓他眼神看著別人在說話,聲音大而清晰,說完後也要注意禮貌用語。

  在集體當中,鼓勵他在小朋友中間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提供建議。

  在班級裡,鼓勵他多提問、多回答問題。

  5. 動手能力

  美國小孩的動手能力很強,老美這邊因為人工貴,所以很多事情都得自己來做,比如修車啊、刷牆啊、鋪地板啊等等很多都是自己搞定,家長對小孩的散養也會讓小孩子耳濡目染也就養成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好習慣。

  美國小孩在STEM方面的動手能力很棒,他們小時候就會接觸一些手工、電腦編程,這裡的手工不光是我們國內那種紙質的裁剪黏貼,而是會和木工、電子、機械、化學、物理相關。

  6. 探索方面

  美國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老師經常不給你答案,很多問題也並沒有標準答案,老師會讓小孩自己去搜,通過圖書館、書籍、網絡去搜索答案,所以他們老師會給小孩子佈置很多project,讓小孩子根據自己的創造力、理解力去完成。

  打個比方,老師有一次讓學生做一個Leprechaun Trap,抓住小精靈,憨憨就到網上自己搜trap的製作方法,Leprechaun的喜好和出行規律等等,自己DIY了一個trap。

  美國教育的哪些理念可以用於中國家長呢?

  探索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未來職場非常非常關鍵,如果從小到大父母都給孩子安排好一切,告訴他答案,他就會產生一種思維惰性,習慣於依賴而不是靠自己。

  所以我很建議父母放手讓小孩子去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父母可以提示他,但是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

  這方面,父親的角色尤其重要,父親一般在創新、探索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所以可以父母多帶著孩子去做一些小的project,比如父母有一些有趣的想法也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

  比如說,我家憨憨之前刷牙不老實,我就給他做了一個IPAD的遊戲,然後又DIY了一把牙刷,讓遊戲來引導他刷牙,並且判斷他的刷牙姿勢是否正確,用了這個以後,憨憨刷牙興趣大增,而且他還主動要求幫我創作裡面的劇本、畫裡面的人物造型、製作遊戲logo等等。

美國教育裡的這些理念 可以放進我們的家庭

  下面左圖就是憨憨對著我的刷牙遊戲一起刷牙,遊戲裡面的小人也在刷牙,他會教寶寶刷左邊、刷右邊、刷裡面、刷外面,而且還能判斷寶寶的刷牙姿勢是否正確喲!我家寶寶的刷牙興趣就是這麼被帶動起來的!^_^

  所以,我覺得小孩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引導非常重要,你的培養方式也決定了寶寶未來的性格特點。

  總結一下,我所理解的美式教育優點,不在於教育孩子多少知識,說實話,教的知識真是不多,而是要教育他們一種理念,勇於嘗試、勇於探索、勇於表達,這些也是我們傳統教育所忽視的地方,希望咱們父母未來能夠重視起來,並給與加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