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體制及其學術規範正日益嚴重地妨礙人類認知進步

一直倡導科學轉型論的普利高津就曾說過:“我們正處在科學史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們走到了伽利略和牛頓所開闢的道路的盡頭”普利高津隱約看到了現代科學理論體系大廈的衰落,但現在看來這還遠遠不夠。現代科學體系(大廈)主要是指牛頓力學以來建立在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基礎上的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這種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已經歷時3百餘年,鑄就了輝煌的成就,但目前也逐漸呈現出基礎理論難以有重大突破(愛因斯坦後的基礎理論近百年沒有重大突破)、負面作用越來越大、危機越來越大、矛盾重重的趨勢。這表明,現代科學認知體系已發展至衰落狀態,難以繼續承擔主導人類認知方式和操作自然與社會的重任了。不僅如此,人類既往的科學、哲學、宗教等幾乎所有認知方式也都已經面臨巨大的認識危機,認知革命已經不可避免!

雖然現代科學體系(大廈)目前已呈現巨大的衰敗性危機,但和任何腐朽的衰敗的事物一樣,發軔於西方的現代科學體系大廈也總會通過體制化、學術規範、輿論宣傳等各種方式來維護自己地位和權威,這在很大程度上必然會日益嚴重地阻礙人類認知進步。種種跡象表明,現代科學理論大廈的衰敗危機問題已無法單靠轉型和修修補補的改良加以解決了,而是到了一種被徹底革命、全面更新、需要用一種新的更先進的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取代現代科學體系的主導地位的時候了,正如我在《新文明》論斷:現代科學的天空又一次漂浮著兩朵巨大的烏雲——標準模型和四大作用力,將直接導致現代科學體系大廈徹底垮臺!而這正是普利高津所憂慮的根本原因所在!(本人在《新文明》和《先鋒小鎮•新文明烏托邦》中對上述觀點有大量的論證,請分別參閱第三卷和卷四,或參閱附件《現代科學理論批判》)。

任何理論都是務虛的,現代科學理論體系也不過是臨摹真實世界的高仿品,而且這種高仿品越逼真,其對人類的威脅就越大。再者,任何事務都會由興而衰,根本不存在絕對正確的永恆理論體系,也不存在沒有任何主觀性成分的絕對事實或實證,但是現代科學主流總是在宣稱任何論證和結論都必須與實證進行緊密的邏輯聯繫,反對脫離實證的的理性思維用於科學論證,更反對具有開脫性的跳躍性思維,這也就是現代科學體制下所謂現代學術規範。應當說堅持實事求是的立場沒有錯,問題在於現代科學主流所堅持的這些所謂學術規範卻恰恰違反了他們自己所口口聲聲所強調的基本邏輯,因為其所依賴的事實或實證根本不具有絕對客觀性,即是說,其所謂事實或實證是否真的存在僅僅具有相對意義,又怎麼可以作為邏輯論證的出發點和絕對的事實依據哪?事實上,即便現代科學體系也一直是在不斷改正錯誤中發展起來的,哥白尼、牛頓等許多科學家發現的某些事實不是被逐步更正了嗎?愛因斯坦的理論和發現不是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嗎?而在沒發現這些錯誤之前,不也是被當作不能質疑的事實嗎?可見,如果僅僅依靠基於這些所謂事實(尤其是無法為人類所直接感知的微觀世界)的學術規範進行評判,將會嚴重束縛人類認知的發展。歷史上曾有各種類型的學術規範,比如歐洲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比如中國儒學、易學及“八股文”規範,這些學術規範在初中期也是人類當時佔據主導地位的認知方式,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但隨著時代變遷而更多的是給人類認識發展帶來很大的阻礙,千百年來殘害了無數不受“規範”約束的人才,從而被最終掃入歷史垃圾堆。同理,在現代科學體系的當下狀態,繼續搞框架下的現代學術規範體制,將無疑等同於現代“八股文”和經院哲學,將對人類認知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很大危害性,特別將嚴重危害到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面對這樣一種局面,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我們必須認真反思、理智謹慎地對待建立在現代現代科學體系認知方式、語言體系、解讀方式和現代學術規範等,更不應該強行用這些東西去生搬硬套地約束人類認識的發展,再犯經院哲學、“八股文”及文革思維的粗暴錯誤。發表《交鋒!在蘇州大學校園內》的目的其實完全是善意的也很單純,就是希望科技界能夠充分認識這一巨大危機,而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希望國家科技體制要和民間學者相互取長補短,予以平等話語權,這樣有利於人類認知全面進步。民間學者雖然學術素養參差不齊,但由於不受傳統學術規範及思維習慣的約束,更容易解放自己的思想,故更有可能在理論研究方面和創造性思維方面取得跨度較大的突破性進展。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人類無論那一個方面的歷史,在很大程度是都是由於民間力量不斷突破傳統體制和超越所謂主流而形成的,否則哪有革命性的“改朝換代”?

《交鋒》發表後,得到了包括許多科技界主流的有識之士的讚賞,但是也有些體制內的所謂“權威”仍然頑固堅持自己的立場,企圖繼續用體制和所謂的“現代學術規範”來規範制約人類認知的進步。有位知名教授居然公開說:“當代科學和哲學的研究都必須的清晰的、邏輯嚴謹的,否則,它就不可能納入現代學術範圍之內…....按照當代柏拉圖入學園的標準,物理學哲學的進入本會標準就是:不遵守現代學術規範者,不得入內。”意思是,你不想要平等話語權嗎,我現在連連參與權也給你取消看你怎麼辦?明目張膽的體制壁壘,典型“井中之蛙不知宇宙之大”!可以想象,在人類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這樣的學術體制和規範除了只會培養一些搖頭晃腦的老學究之外,將不會任何價值和意義,更看不到有希望的生命活力。當然,學術應該提倡邏輯嚴謹,但邏輯嚴謹就一定能和現代學術規範劃等號嗎?事實上,我們發現:恰恰正是具有所謂現代學術規範特徵的現代科學將自己的認知體系搞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晦澀難懂、越來越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危機四伏,此邏輯嚴謹究竟體現在何處?由此可見,許多主流學術界的所謂精英們離開真正的邏輯嚴謹的還差許多,他們最無知的地方在於:就像個沒有自覺性的自在生物一樣,只知道陶醉於發源於西方的分析思維邏輯,而不懂認知方式的變革。那麼,下面就給他們補上《認知方式的變革》這一課吧!

認知方式的變革

文明的產生本身就是基於人類認識上的一次巨大的認知革命——實物文字,人類以此首次形成了文明意識形態,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極為燦爛的農業時代文明。第二次認知革命是指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這次認知革命基於一次理性主義思潮的濫觴,導致了一次理智認知世界的革命性運動並建立了現代科學體系,由此大大提高了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終締造了輝煌的現代科技工業文明。而當代的新文明是對包括現代科學科技文明在內的以往所有文明形式的質變和超越,其所彰顯的新文明文化及人類終極事業更是具有明顯的終極性,新文明形態的確立也必須進行一次更為徹底的根本性革命——第三次認知革命。

1 認識發展的規律性和認知革命

認知方式是指人類認識事物的形式和結構形態,包括認識方式和知識形態兩個方面。認識方式是指人類通過感知、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認知事物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形式,它來自於人類主體的自然實踐,並沒有好壞對錯的區分,具有個體性、群體性、時代性,其中,群體性和時代性的認知方式體現為意識形態。認識方式的個體性體現為個人習慣性認知形式,認識方式的群體性體現為群體認知的同一性形式,認識方式的時代性體現為人類在某一時期佔據主導性的認知形式。知識形態是指人類通過一定的認識方式認知事物時所形成的知識內容及結構形式,比如哲學、科學、宗教、中醫等。知識形態雖有先進與落後之分,但每種知識形態都有自己的規則和判斷標準,同一種知識形態的規則和判斷標準只能適用於本身,卻不能適用於都其他知識形態。知識形態基於相應的認識方式而形成,它具有地域性、群體性、時代性等特點。認知方式的發展必然引起認知革命,而認知革命也必然會導致認知方式的更替。

認識發展的規律性在於:基於宇宙不斷演進的推動,人類的認識方式和知識形態也應是不斷更進的,並由此導致人類文明形態的不斷更迭。古代的樸素經驗知識方式代替了原始人的直觀感覺方式,近代科學和哲學則於近代更替了古代的樸素經驗知識方式,但近代科學和哲學作為一種認識方式和知識形態也不能例外,它必然會被新型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所更替。比如,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理論、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最高的知識形態,但當近代科學出現後,它們便成為過去時、並讓位於科學,同樣,科學也無法避免被代替的命運。

“認知革命”是指:基於人類認識發展的規律性,新型先進的認識方式和知識形態取代舊式、落後的認識方式和知識形態的主導地位。認知革命包括“認識方式革命”和“知識形態革命”兩個部分。

認知革命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它具有巨大的歷史作用,是人類各種社會性變革的總根源,能夠從根本上促進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帶動人類在意識形態、政治、生產力、經濟、文化、技術等方面的變革,從而促進改造自然和人類自身改造的能力,使人類取得巨大進步。“認知革命”的歷史作用雖然巨大,但引發革命的因素往往僅僅體現在某一個具體事物方面,這在文明社會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確立了完全形式思維的認識方式及文字符號化知識形態,導致了人類進入了文明時期;中國殷商時期的《周易》確立了中國古文明意識形態,導致了以陰陽五行學、儒學、中醫等中國國學知識形態;耶穌的傳教及《新約全書》導致了基督教及其經院哲學的主導認知地位,歐洲以這種認知方式主導中世紀長達一千多年。近代以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及數學演繹法,不僅確立了近代哲學的基本原則,還導致了近代科學作為新型知識形態的產生,由此引發了以科學和哲學為代表的近代經典文明意識形態的產生與發展,並導致了資產階級革命、啟蒙運動、科學技術革命,彰顯了巨大的歷史作用。不過,由於宇宙不斷演進和認識發展的規律性的制約,以科學和哲學為主導的認識方式和知識形態同樣也擺脫不了被新的認識方式和知識形態所代替的命運。20世紀末期,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人類以往包括哲學、科學、宗教在內的所有知識形態日益凸顯出其越來越嚴重的侷限性和負面性,人類業已很難再通過這些知識形態獲得重大突破,這表明舊有的認知形態已落後於時代的需求,信息時代需要有與其相適應的、更加先進的嶄新知識方式。

2 三次認知革命引發三次文明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認知革命對推動歷史的進步發展具有特別巨大的作用。文明以降,人類社會共發生了三次認知革命,它們均先後直接導致了三種文明(如圖17)。

現代科學體制及其學術規範正日益嚴重地妨礙人類認知進步

(1)第一次認知革命——古文明

文明是五千年前基於文字的出現而誕生的。由於文字濃縮了大量的信息,這使得人類的思維介質有了質的飛躍,人類思維由此變得極為高效和敏捷,智慧力明顯提高,人類以此極大地深化了對宇宙萬事萬物的認知水平,飛躍性地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這就是第一次認知革命,第一次認知革命直接導致了文明的誕生,並由此開啟了古文明的歷程。古文明極為燦爛,先後經歷了埃及古文明、巴比倫古文明、印度古文明、中國古文明、阿拉伯古文明、希臘古文明、猶 太文明,另外還出現了日耳曼文化、維京文化等等。這些文明交替出現,各領風騷,極大推進了人類的進步。

(2)第二次認知革命——現代文明

古文明的長足發展為現代文明奠定了彌足的基礎,其中,基於古希臘文明和日耳曼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而萌發的理性主義啟蒙運動和人文主義思潮掀起了人類文明史以來的第二次認知革命。第二次認知革命將人類從虔誠的宗教信仰中解放出來,開始集中轉向了自然、人生等現實性問題的思考,使人類形成了非常縝密的分析思維,極大地促進了人類認知現實並改造現實能力的發展,由此開啟了現代文明。這個時代的人類生產效率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整個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代文明由歐美主導,歐美以此走向了發達強盛。現代文明使一切古文明相形見絀,並將整個世界融為一體,所有古文明由此而逐漸被歷史所淘汰消亡,其中,中國古文明消亡得最晚。中國的古文明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後又經過幾十年的戰亂,才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改革開放走向了現代文明。這其中特別說明的是,新中國建國初期開始所走的“左”傾道路是一條通向絕境的死衚衕,它嚴重掣肘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度中斷了中國的文明進程,這是尤為牢記的教訓。現代文明起始於17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末期,歷史三百餘年。

(3)第三次認知革命——新文明

第三次認知革命同樣是基於現代文明的一些積極因素,尤其是信息理論的興起直接引發了第三次認知革命思考,但與以往認知革命不同的是:這次認知革命具有無可比擬的徹底超越性和革命性。第三次認知革命是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地對哲學、現代科學、宗教、生命學、人文社會科學等以往所有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進行根本性批判和超越的革命,並由此建立史上第一個完全性大統一理論。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於人類面臨日益嚴峻的危機,人類以往的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因完全無法解決人類的各種危機,而顯得日趨沒落和過時,故只有通過一次徹底的認知革命並建立完全性大統一理論,才能根本性提高認知水平,才能根本解決基於生命體生老病死基礎上的各種危機。由於這次認知革命的完全超越性和徹底性,人類將面臨終極性事業,並創造包括新式文化和人類終極事業在內的全新文明,這就是新文明。

3 知識形態

由於科學在近代以來的崛起,使得人們往往僅僅以科學為尊,把科學看成至高無上的標準,甚至使其成為了真理的代名詞,這就使得科學以外的其他知識形態受到了嚴重的排擠,遭到了不公正待遇,使得其他知識形態處在一種很不利於自己發展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本不屬於科學的知識形態為了自己的生存,又不得不想方設法地與科學扯上淵源而硬給自己戴上科學的帽子,這就使得學科分類顯得混亂不堪,而科學的那種唯我獨尊的學科分類法,也使得人類學科的分類更加混亂。基於此,新文明人為了糾正這種不公正、不合理的學科分類局面,也為了使各種知識形態取得與科學平等的地位,使人類能更清晰地認知人類認識方式及知識形態的發展脈絡,特此重新進行最新的知識形態學科分類。

按照認識方式和知識形態不同,新文明人認為人類所認知的事物對象基本可分為世界觀、自然、生命、人類、“神明”等幾個方面,同時考慮到人類所面對的這幾個方面都是通過信息現象而認知的,故以此可分為認知總論、科學、生命學、人文社會學、宗教、信息學等6種知識形態及大學科體系。這個知識形態學科分類避免了科學唯我獨尊的劃分法,有利於各種知識形態及學科的平等發展。由於人類的認知總要受主觀性因素影響,因而不存在絕對正確的認識方式和知識形態,也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相信各種知識形態及個學科只要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定會走出一條只屬於自己的光明之路。

人類的知識形態共有認知總論、宗教、生命學、人文社會學、科學、信息學等6種。其中,認知總論、宗教、生命學、人文社會等知識形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人類已經以此生存了幾千年了,相信自然有其合理存在的根據。而現代科學僅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這與認知總論、宗教、生命學、人文社會學等具有幾千年歷史的知識形態相比,還是非常不成熟的,而科學這種知識形態究竟是不是真的揭示了事物的真相至今也還沒有定論,故沒有任何理由和根據認定科學就是唯一正確的,而其他知識形態就是錯誤的。有人認為:人類科學目前認識到的事物不過是宇宙的5%,甚至是完全錯誤的。統一信息論認為:“經典科學所建立的標準物理模型及四大作用力是根本不存在的”,這將意味著:如果這個結論被證實,人類精心構建的科學理論大廈將完全傾覆。

不同知識形態都有不同的標準體系,如果以一種知識形態的標準來作為其他所有知識形態的判斷標準,將會嚴重地壓制其他知識形態的合理健康的發展,同時也很容易導致學科體系的混亂。但是,人類似乎對科學充滿了信任,把科學的標準當成檢驗其他知識形態的標準,甚至把人類的希望完全寄託於科學,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態度。以現在的科學水平,人類僅僅憑藉科學還遠遠無法與大自然相抗衡,當真正大的自然災害來臨時,僅僅依靠科學來抗衡自然災害就會使人類陷入極為危險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已經發展了幾千年的知識形態或許就能夠顯示其價值的存在。因此,面對人類的未來和全面發展,出於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人類應當賦予所有知識形態以平等的發展地位,而絕不能像蠻橫的唯物主義和科學主義一樣,將除科學以外的其他所有知識形態“一棍子”打死,這是一種極端不負責的野蠻行為。

科學絕非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只不過是人類知識形態中普通的一種,人類應還所有知識形態以平等發展地位,只有人類所有知識形態都獲得充分的發展,人類才有更多發展出路可供選擇,從而使人類的發展更安全,才能使人類不斷地走向更合理健康的高級文明。

人類的這次認知革命其實質也是一場啟蒙運動,但與歐洲18世紀的那種用理性反對專制主義和宗教矇昧以彰顯現代科學理念恰恰相反,這次啟蒙運動是對歐洲18世紀啟蒙運動的超越式的再啟蒙,不僅是針對18世紀啟蒙運動所倡導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一種超越式啟蒙運動,而且也是對牛頓力學以來建立在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基礎上的現代科學體系的一種革命性超越,這是一次由統一信息論等理論所首先倡導的對人類以往所有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的總的徹底性革命。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