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記6——思考

有一個電視節目叫《變形記》,我看過幾期,然後就特別厭惡這節目——對於山區孩子來說,那簡直是一種殘酷的體驗:先把你放到繁華的大都市,在現代文明與物質生活的大海里浸染一番,然後再把你扔回到清冷而孤獨的山村,一點一點地感受那巨大的落差帶來的失落與愁悶,卻又無可奈何……

支教日記6——思考

參加支教活動之前,我也在猶豫:從暑期社會實踐的角度來說,體驗山區別樣的生活,對城裡孩子肯定是有益的。但是,從山區孩子的角度來說,面對著與城市生活的巨大落差,這是不是同樣的一種殘酷呢?

進山的第一天,很多現象讓我們意外:老鄉都有手機,孩子大多也有,有的還有QQ和微信號。大部分家庭都有電視機(無有線,靠天線收臺),供電也正常,還有電熱水器,和城裡一樣可以每天洗澡……貌似並不落後城裡多少。

而實際上,差距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交通狀況:山路狹窄,而且道路泥濘,無論是雨天還是晴天,都行走困難。

2、通信狀況:移動信號差,電信信號無,4G網絡無。

3、經濟狀況:大部分人靠種天麻為生,模式單一,大部分家庭經濟情況不樂觀,貧困人口仍佔比很大。

4、教育狀況:留守兒童數量巨大,教育觀念落後,教育資源嚴重缺乏,大部分孩子處於“散養”狀態,無人關注。

支教日記6——思考

要想根本性地解決以上問題,主要還是靠政府:改善交通狀況,打通進城通道;增加投入,讓山區孩子儘快融入信息時代;加強扶持,改變經濟單一模式,讓老百姓儘快富起來;重視教育,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到山區工作。

至於支教活動,大部分都是短期行為,今天來,明天走,今天你來,明天他來,重複勞動多,缺少系統性,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少,尤其是一線有經驗的教師更少,功利心重,暑期社會實踐現象普遍……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政府的重視和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山裡的百姓和孩子非常需要我們,每年都在盼望我們的到來,每次都捨不得我們離去,(我們在集市休息時,有一位抱著孩子的當地學校女教師還盛情邀請我們到她家休息,並不停說著感謝我們的話),其他村莊和鄉鎮甚至派人提前預定來年的支教活動……

支教日記6——思考

因為,大部分的支教活動,大部分的支教人員,是真的帶著愛心來的,是真的想為改變山裡孩子的命運做點事的。他們不遠千里,“自討苦吃”,來到山區,少的一週或者數月,多的一年甚至數年、數十年,認真備課,用心教學,真心關愛孩子的未來,並切實儘自己所能在幫助一些貧困兒童。

支教日記6——思考

支教日記6——思考

比如張校長和郭老師,風裡來,雨裡去,四處聯絡,多方張羅,挨戶走訪,詳細記錄,一年又一年投身於支教活動中,深受當地村民的尊敬和歡迎。

支教日記6——思考

比如管老師,對孩子充滿愛心,自費購買了六十多套飛機模型,在課堂上充滿激情而又耐心細緻地講解和示範,讓學生充分感受了航模課的魅力!

支教日記6——思考

比如田老師和英語周老師,雖然學生情況複雜(小學1-6年級學生在一個教室上課,還有旁聽的幼兒園小朋友),但是他們每天認真備課,用心上課,及時總結教訓,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採用分層教學,儘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

支教日記6——思考

比如周老師和邢大姐,雖然沒有上課,但是他們每天辛苦地變著花樣地做飯,使老師們可以安心上課,使小助教們沒有後顧之憂。而且她們每天還幫著帶孩子,陪他們玩,給他們好吃的食物,送他們精美的禮品……

支教日記6——思考

支教日記6——思考

還有八位小老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們不怕苦,不喊累,每天認真備課,每晚寫支教日記。他們既當小老師,又和他們交朋友,他們跟著山裡的孩子種天麻、打豬草,他們帶著山裡的孩子背古詩、玩魔方、彈鋼琴(充電卷軸式)、唱國歌、畫恐龍……

支教日記6——思考

支教日記6——思考

支教日記6——思考

支教日記6——思考

走的那一天,耿忠獻的媽媽帶著孩子、買著鞭炮準備為我們送行,遺憾的是,她們七點來的,我們六點就已經下山了。

最後,我想用支教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結束我的日記:

我們可能無法真正改變山裡孩子的命運,但是我們可以為他們打開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戶;

我們可能無法傳授給他們很多具體的知識,但是我們可以點燃他們內心的理想與渴望。

以此為記。

大合影結束

支教日記6——思考

2018年8月8日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