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創客? 他們透過動手做學習並解決問題
希薇雅,十二歲,就讀舊金山灣區公立學校。從小喜歡拆開鼠標、鬧鐘等小家電,好奇裡面長什麼樣。四年前,她將自己在家做的各種簡單又好玩的實驗(例如用麵糰導電、點亮LED燈),製成一集集七分鐘的希薇雅超厲害手作秀,放上YouTube,至今已經累積數百萬觀賞人次,吸引全世界許多孩子跟著動手玩。希薇雅最近的發明是一種會畫水彩畫的機器,還上網販售。
阿瑞亞,八年級,數理資優生。他喜歡機器人、武器、電玩等任何會動的東西,對莎士比亞文學卻興趣缺缺。還好文學課融合動手做專題,阿瑞亞特別研究莎劇《暴風雨》中的戰爭場面,再用3D打印、還原出一支十六世紀使用的弓箭。他也花四個星期的時間,設計出一個會爬牆的機器人。
像希薇雅和阿瑞亞這樣喜歡動手做的孩子,被稱為小創客,是目前美國教育最希望培養的未來人才。因為他們主動學習,能把自己的點子做出來,能清楚解釋作品的來龍去脈,科技是他們的玩具。他們不用考試成績定義自己,而用動手做的專題、模型,來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
動手做、建造、敲打、發明的能力正在改變美國
美國人喜歡在自家車庫或廚房裡DIY,今天,他們利用網路、3D打印機、雷射切割機等新工具、新科技,變身為「創客」(maker)。他們創新、發明、自己製造、雲端創業,不僅再度擦亮「美國製造」招牌,也創造新的工作。
創新、發明的基礎在STEM,也就是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等領域。根據美國聯邦教育部統計,未來十年需求最多的工作機會都和STEM相關,但只有16%的美國高中畢業生精熟數學,並對STEM有興趣。
美國總統奧巴馬因此提出教育創新十年計劃,編列預算四億美元,培養、訓練十萬名STEM老師,提升美國學生的科學和數學的能力。他建議老師們取法創客精神,透過動手做的實際任務,整合知識,讓科學更有趣實用。
學習:重新被定義
二十一世紀需要創新、發明的人才。全世界的創客和發明家都強調,發明不會發生在理論的研讀中,而是發生在實際動手做的過程裡,利用各種科目的理論和內容,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有意義的發明才會產生。動手做必須成為教育內涵與過程中的關鍵元素,已經成為美國人的共識。
傳統的學習好像進到工廠,孩子被放上輸送帶(教室),儘快的提供各種資訊,然後急著看他們從另一端出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Studio)檔案管理部總監湯尼.迪羅斯說。
他分析,傳統教育並不看重動手做的價值。現今的教育系統,仍依照工業化時代模式,注重記憶知識,幾乎沒有動手做的體驗,我認為大多數孩子的確要透過動手做才能學得更好,看到一件東西的各個零件如何組合,在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裡跌跌撞撞,任何科目透過動手做專題,你可以用更有意義的方式學數學、科學、歷史。
在我國,動手做是一種被低估的學習活動和能力,只有成績不夠好、要走職校體系的孩子,才會接觸到動手做的學習經驗。在基礎教育中,很少讓孩子親身實踐,動手能力極差。但在美國舊金山灣區,教育典範轉移的中央,為培養出更多二十一世紀需要的人才,有理念、有資源、目的在培育精英的資優私立學校們,卻是率先導入動手做的課程。
美國的精英學校,紛紛從空間、課程規劃、到評量的改變,重建學校為有創客精神的學習場域:
1、設立創客空間。資源豐足的私校,多在美術教室、實驗室之外,另外設立創客空間。傳統的木工工具、各種手工模型,以及機器人、3D打印機等最新數位產品,取代粉筆、黑板,方便學生嘗試各種形式的動手做專題。
2、 重整課程專題化。動手做容許每個孩子用自己的步調和喜好,透過做出一個物品,來建構新知識和技巧,十分適合融入一個個專題。
3、自我反思取代分數評量。在國內,考試成績和積分評比常被視為衡量孩子成就的唯一指標。但愈來愈多美國的精英學校,卻認為紙筆測驗的分數不但看不出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反而「阻礙孩子的學習。尤其在重視動手做專題學習的學校。
未來的契機
世界變化得太迅速,沒有人能預測未來。全世界都在問同樣的問題:中小學要教什麼?如何教?動手做的學習,提供了新密碼。因為透過動手做,培養了四個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能力:創新的能力、獨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主動的動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創客們,將會創造未來。
閱讀更多 鳳凰機器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