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一百多年前,漢陽鐵廠建成,第一爐鐵水從漢江邊流出,“以鋼為魂”,“漢陽造”一舉奠定了武漢工業中心城市的歷史地位!

解放後,武鋼、武重等一批“武字頭”佈局江城,武漢一躍成為全國工業重鎮,“武漢造”聲名遠播。

橫跨三世紀,縱躍兩甲子。在面對產業結構轉型的風口浪尖,武漢以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為城市發展注入年輕細胞,承擔起製造“中國芯”的國家使命。用鐵血精神重奏實業強國之歌!

工業化的進程深刻地影響著一座城市的佈局、人居環境和文化氣質。且看武漢的工業如何畫出城市年輪?

從一個鐵廠打造的工業文明


武漢,興之於水。城市的崛起離不開水,工業重鎮的形成,亦與水息息相關。

被稱為“武漢之根”的盤龍城,位於長江北岸,兩面臨盤龍湖,南瀕府河。遺址內,散見釀酒、製陶、冶銅等手工作坊,這意味著

在商朝,手工業已經初具雛形。到明末清初時,漢口已是國內手工業中的四大名鎮之一。18世紀初,武漢榨油、銅器、紡織、碾米、釀酒、製陶及竹木製品、金銀製品等業已有相當規模。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明代《江漢攬勝圖》,盡顯武漢物事繁盛

不過,武漢近代工業開端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漢口開埠促使武漢近代經濟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一批洋商聯翩而至,在漢口陸續投資興建有磚茶廠、麵粉加工廠、製冰廠、榨油廠、釀酒廠、汽水廠、食品廠、燈泡廠等。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同一時期,武漢的官辦企業也開始勃興。談到這裡就不能迴避一個人——張之洞。作為洋務運動後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張之洞督鄂近20年,他改變了武漢的命運,在這裡打磨出一個重工業基地的雛形。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張之洞

1891年8月,張之洞督辦的漢陽鐵廠動工興建,這是中國第一家近代鋼鐵企業,也是亞洲第一座近代化的大鐵廠。它的建成給武漢帶來了工業文明,武漢由此成為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發祥地,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張之洞視察漢陽鐵廠

1894年6月30日,漢陽鐵廠的第四個年頭,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煉出了中國第一爐鋼水,震驚世界。

後來漢陽鐵廠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由官辦企業改為官督商辦企業,後來經盛宣懷等人的努力於1906年成立了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由漢陽鐵廠、萍鄉煤礦、大冶鐵礦組成。後經設備改造,其所生產的鐵與鋼因質優而打入日本和美國市場,使歐洲人感到驚訝,稱之為“中國黃禍”。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民國三年(1914年)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股票

漢陽鐵廠曾經是國內早期興建京漢、粵漢、津浦等條鐵路軋製鋼件的唯一生產基地。建廠後的31年中共生產鐵250萬噸、鋼55萬餘噸,1911年以前產量為全國鋼鐵總產量的100%,1912—1924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41%。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漢陽鐵廠

接踵而至的,是中國第一家規模最大的近代專業兵工廠湖北槍炮廠建成,後來更名為“湖北兵工廠”,亦稱漢陽兵工廠。

漢陽兵工廠堪稱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軍工企業之一,一直到抗戰時期,其生產的“漢陽造”都風靡全國。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湖北兵工廠大門(1904年),後改名漢陽兵工廠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仿製德國M-1888 7.9步槍及刺刀的漢陽造

毛主席曾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所做的這一切,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開放”。在一個人存政興,人亡政息的年代,張之洞全然以他個人的能量使得地處內地、經濟封閉保守的武漢擁有它生平最大的一次起飛。

當時,武漢官辦工業約佔全國官辦工業的17%,興建工廠的數量、規模與速度均居全國城市的前列。如冶煉、造紙等工業居全國之首,紡織工業僅次於上海居第二位。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湖北布紗絲麻四局應昌有限公司股折

張之洞倡辦實業,亦促進了民辦企業的發展。1987年,宋煒臣創設漢口燮昌火柴廠,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火柴廠,打破了洋火一統天下的格局;還創辦揚子機器廠,其經營規模和技術實力位居全國民營機器大廠之前列。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揚子機器廠老照片

從民國時期到抗戰前夕

,武漢的工業發展曾迎來一段“黃金時期”,儘管在全國工業城市排名中,和晚清之際相比位次發生後移,但仍佔重要地位。武漢工業在全國的排名次於上海、天津、無錫居第四位,資金額、年總值居第五位。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清末部分企業

“武字頭”強其,鋼鐵為大國重器奠基

重工業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發展方向,給武漢帶來了真正意義的發展春天。

1953年開始的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156個重大項目中,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武漢肉類聯合加工廠、青山熱電廠和武漢長江大橋等7個項目落戶武漢。

“一五”時期武漢重點項目概況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1958年9月13日,武鋼的第一爐鐵水,也是新中國的第一爐鐵水噴湧而出,毛主席親臨武鋼一號高爐,觀看了高爐首爐出鐵。這標誌著繼鞍鋼之後,全國第二大鋼鐵工業基地——武鋼順利建成。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1961年後,武漢又進行了為期五年的經濟調整,為把武漢建成以鋼鐵、機械、紡織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重點工業建設項目中,武鋼到1960年基本形成年產鋼、鐵各150萬噸的生產能力,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等8個企業按計劃建成。武漢船用機械廠、江岸車輛廠、湖北建築機械廠、武漢抗菌素廠等8個廠基本建成,還有青山船廠、葛店化工廠、國棉二廠等6個廠到1965年以前也陸續建成。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武漢重型機床廠老照片

在全國25個大中城市中,武漢工業總產值多數年份僅次於上海、北京、天津,居於前四位。其中,冶金工業居第三位,紡織工業居前五位,機床擁有量也居前五位。

武鋼、武重等武字頭大型國企崛起,使武漢成為全國六大工業基礎之一。

從佈局上來看,新中國成立後的工業沿江佈置最為普遍。為了利用沿江有利的水上運輸條件,工業主要分佈在長江和漢江兩岸,呈點狀分佈,既沒有連成片,也沒有向城市內陸發展。同時,沿漢口老鐵路線也有零星分佈的工業點。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1954年工業區佈局圖

到20世紀60年代,逐步形成十二大工業區——青山、餘家頭、答王廟、缽盂山、白沙洲、關山、鸚鵡洲、七里廟、廟山、堤角、易家墩、唐家墩等大中型工業區。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江城鐵血注入“中國芯”

自晚清開始,武漢工業的發展根植於荊楚文化的沃土之上。在社會變遷的推動下,工業的長足發展給城市留下大量的值得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工業遺產。

這些工業遺產是城市的記憶,像一圈圈城市年輪,串聯起城市發展中篳路藍縷的滄桑,波瀾壯闊的驕傲,也記錄著武漢人的鐵血與榮光。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倖存的工業遺產是武漢城市年輪的圈層擴張節點

武漢精神被概括為“敢為人先,追求卓越”。但從百餘年前開始,在武漢工業發展的進程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這一內涵。

舉世聞名的漢陽鐵廠是中國最早、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生產的鋼軌托起了縱貫南北的京漢鐵路,鐵廠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武字頭”國企肩負著工業復興的重任,築起國家崛起的脊樑。

“城市經濟實力最核心的問題是工業。”沒有不老的產業,改革開放後,作為中部經濟重鎮的武漢,開始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向,將“目光”投向了以高新技術為導向的戰略新興產業。

1988年,東湖高新區創建成立,並於199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三十年間,“光谷”的名號越來越響亮,吸引越來越多的“追光者”來到武漢造夢、追夢,直至夢想成真……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光谷未來城

光谷的激情,迸發出一連串耀眼的數字。截至2016年底,東湖高新區園區生產總值(GDP)連續兩年在國家高新區中排第二。每年吸引近20萬創新創業,平均每天誕生近70家企業,湧現出5家獨角獸企業。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光谷的激情,迸發了充滿希望的產業集群。東湖高新區已形成了光電子信息、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環保節能、現代服務業五大戰略性支柱產業,總收入都突破千億元大關。

“光谷在光,更在谷”。這裡是武漢的縮影,代表著武漢的創新活力,也承載的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的考驗。

武漢地處長江之“腰”,在長江經濟帶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武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意義重大。從漢陽鐵廠到武鋼,再到武漢國家存儲器基地,武漢從“鋼鐵城”向“科技城”邁進,追求的不再是“鋼產量”,而是“硅含量”,要站上國家高端製造的制高點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武漢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效果圖

武漢的城市年輪還在不斷擴散,不僅是工業佈局的變化,還將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喚醒老城新生的力量,實現城市在新時代的飛躍。

前行不止,創新不已,匠心實業,新興產業正鍛造著新的城市靈魂。鐵血的基因,隨武漢發展的脈搏流動,生生不息。

《武漢市志·工業志》,武漢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

《武漢工業百年》,雷鵬主編,2009年印製

《武漢工業遺產》,張篤勤、侯紅志、劉寶森編著,武漢出版社

《歷史文化視域下的武漢重工業遺產研究(189—1960)》,張凱,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城市化進程中工業區的變遷——以武漢市工業區為例》,李穎,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工業遺產與地方社會變遷——以武漢市為例》,許曉斌,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瞭解武漢理工大學“認識武漢”公選課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鐵血武漢,靠什麼撐起製造“中國芯”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