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越活越年輕,有些人卻未老先衰,你那?

如果只從內心感受去判斷,你覺得自己多少歲了? 這種判斷被心理學家稱為“主觀年齡”,通常,人們的衰老程度與他們的實際年齡之間並不相符,有的人隨著年歲增長精神越發飽滿,而另一些人則會未老先衰。


主觀年齡和性格

有些人越活越年輕,有些人卻未老先衰,你那?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出現了研究主觀年齡與實際年齡差距的記錄。在過去10年裡,大量新研究也在不斷探索與這種差異有關的潛在心理和生理後果。其中,就有研究探索了主觀年齡與個性之間的聯繫。

現在大家會普遍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變得更加成熟,不那麼外向,也不太有開放的心態去嘗試新的事物和經歷。“這種性格變化,在心態年輕的人身上表現得不太明顯,在主觀年齡比較大的人身上會更明顯。”

有些人越活越年輕,有些人卻未老先衰,你那?

不過,主觀年齡較低的人並不意味著他們永遠都不成熟。恰恰相反,主觀年齡較低的人會更有責任心,也不那麼神經質,這些特徵是衰老過程中帶來的積極變化。因此,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主觀年齡較低的人增長了智慧,而且他們也沒有以青春活力和能量作為代價。

主觀年齡和健康

主觀年齡較低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更低,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也更好。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蒂芬分析了三項研究的數據,這些研究總共跟蹤了超過1.7萬名中年和老年參與者。

有些人越活越年輕,有些人卻未老先衰,你那?

斯蒂芬發現,大多數人會感覺自己比實際年齡小八歲。不過,也有些人覺得自己已經衰老了,這種想法對他們的身體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在研究期間,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大8到13歲的人,他們的死亡風險高出了18%-25%,排除了教育、種族或婚姻狀況等因素後,這些人仍要比主觀年齡較低的人承受更多的疾病負擔。

為什麼主觀年齡會與健康狀況有關聯呢?

這可能是性格變化帶來的直接結果,主觀年齡較低,意味著隨著年紀增長你還可以享受更多的活動。斯蒂芬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主觀年齡可以預測身體活動模式”。比如,當你感到沮喪、健忘、體弱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老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心理和生理因素會繼續導致主觀年齡增加和健康狀況惡化,你會覺得自己更年邁、更脆弱。“主觀年齡要比出生證上的日期更能預測你的健康狀況。”

主觀年齡和實際年齡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差異的?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諾塞克和林德納,一起研究了主觀年齡和實際年齡之間的差異是如何演變的。大多數孩子和青少年覺得自己要比實際年齡大;但在25歲左右,人們開始感覺心理年齡要比實際年齡小;到30歲時,大約70%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要年輕。

有些人越活越年輕,有些人卻未老先衰,你那?

對於人們為什麼會出現主觀年齡和實際年齡之間的差異,一些心理學家推測,擁有較低的主觀年齡是一種自我防衛,保護我們不受消極的、年齡刻板印象的影響。人們的主觀年齡,在不同的領域會有所不同。

寫在最後

有些人越活越年輕,有些人卻未老先衰,你那?

主觀年齡較低不意味著一個人永遠都不成熟;主觀年齡要比實際年齡更能預測你的健康狀況;較低的主觀年齡也是一種自我防衛。經常熬夜的人總會覺著自己的實際年齡要大得多,明明還很年輕卻一副“老態龍鍾”。不知是熬夜和憂愁讓你變老,還是老了之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