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人才經」建好「智囊團」,成都鄉村振興4大金點子在此!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思想|新時代|新天府

走在前列,作出示範,鄉村振興的成都實踐繼續走起,今日,成都日報第2版刊登《建設成都農業智庫 為鄉村振興構建人才高地》的文章。

念好“人才經”建好“智囊團”,成都鄉村振興4大金點子在此!

念好“人才經”建好“智囊團”,成都鄉村振興4大金點子在此!

焦點關注

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而龐大的工程,而千針萬線,最終都要落實到“人”。

在成都市委、市政府《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人才培育集聚工程被寫進了鄉村振興“十大工程”之一,明確了“優化人才要素供給,健全引才引智機制,促進各類專業人才向農村集聚”的方向,出臺了一系列激勵人才引進培育的政策,將通過強化農村專業人才引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層後備幹部引進培育,打造西部農業人才高地,5年內引進培育1000名以上城鄉融合發展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一年以來,各類走在行業前沿的高端科技人才向成都迅速彙集,一大批有理念,懂技術、懂市場的新農人正在湧現,他們帶來的現代科技創新、現代發展理念、現代經營方式猶如星星之火,正在廣袤的天府農村大地上迅速燎原。

實踐點位

金堂縣福興鎮

鐵皮石斛產業基地

鵝黃色的小花散發著撲鼻的馨香;剛泡好的石斛茶沁人心脾……走進位於金堂縣福興鎮的鐵皮石斛產業基地,川流不息的遊客在這裡賞花、品茶、參觀現代化鋼架大棚。“這就是傳說中的‘仙草’啊!印象中都是長在神山和懸崖上的,現在居然用玻璃瓶子培育出來了,真是不可思議!”

遊客們眼前的“仙草之園”,是四川省內最大的鐵皮石斛種植基地,更是開創了四川省內鐵皮石斛大面積仿野生種植的先例。而這一切都得益於一個團隊——從浙江引進的四川省峰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公司投入巨資組建的博士團隊。

鐵皮石斛生長環境極為苛刻,屬於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其人工培植一直有藥學的“哥德巴赫猜想”之稱。為了攻克這一難關,公司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引進石斛專家蔣偉博士後出任技術總監,自建高標準、高潔淨的鐵皮石斛苗組培中心和恆溫馴化中心3000多平方米,苗種繁育能力達50萬瓶/年,馴化種植存活率達到95%,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在四川率先實現了鐵皮石斛的規模化、標準化仿野生種植。

念好“人才經”建好“智囊團”,成都鄉村振興4大金點子在此!

金點子

著力“外引”

組建成都農業智庫

在成都市的鄉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中,“農村專業人才引進培育行動”首當其衝。按照成都市的目標,目前我市正在建立急需緊缺“人才資源庫”,重點加強鄉村規劃、設計、建築、文創、旅遊、金融、互聯網、營銷、品牌等專業人才引進培育;探索建立都市現代農業首席專家制度,組建“成都農業智庫”,支持各類專家在蓉建基地、建工作站;對國際頂尖人才(團隊)來蓉開展農業創新創業,“兩院”院士、國家或省級“千人計劃”專家、“蓉漂計劃”專家在蓉建農業研究基地、工作室,青年大學生來蓉開展農業創新創業,農業企業引進培育高技能人才,校地校企合作培養農業產業發展人才,按成委辦〔2017〕23號文規定落實相關創業補貼、人才綠卡、住房保障等激勵政策。力爭到2022年,引進頂尖知名專家學者50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000名。

實踐點位

邛崍市冉義鎮

稻蝦養殖合作社

秋天的陽光照耀著一望無際的稻田,金黃的稻穀已沉甸甸地彎下了腰。邛崍市冉義鎮新民村稻蝦養殖合作社社長趙寧一邊陪同市農林科學院技術專家指導農戶田間管理,一邊忙著聯繫今年的訂單——通過稻田綜合種養,今年的大米不僅豐收,品質也大大提高了,而稻田裡的魚蝦,讓社員們享受到了“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效益。“客戶越來越多了,今年估計人均增收20%以上!”

就在去年,趙寧還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稻蝦養殖戶,可今年他從成都農業職業經理人學院畢業後,又多了一個身份——農業職業經理人。

吸引外來客,還要留住自家人。在引進高端人才的同時,成都市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步伐從未停止。據趙寧介紹,從前幾年開始,政府就號召有意願的農業生產經營者接受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在兩年多的時間內,他接受了包括企業管理、種養殖技術、園林綠化、生態循環農業等在內的系統培訓,“思路一下子打開了。”他告訴記者,在導師和當地政府指導下,他建立起了稻蝦養殖合作社,吸引周邊農戶以土地入股,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金點子

深耕“內培”

培養職業新農人

鼓勵有一定文化程度或有一定生產技能的群體自主報名,從中選拔和培訓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農業人才,再通過這些專業人才帶動農民共同發展,這是成都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做法。自成都農業職業經理人學院成立以來,我市已對來自15個區(市)縣的上萬名學員進行了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7000多人獲得農業職業經理人證書後,活躍在全市的田間地頭。崇州市隆興鎮輕橋土地股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任建忠,規模經營糧經產業已達1456畝;雙流藝隆農業公司職業經理人王斌,被選舉為成都市農業職業經理人協會理事長;來自崇州的王志全,經過培訓回去後當了4個合作社的職業經理人,管理了七八百畝土地,拿到了10多萬元的分紅收入……一批又一批經過培訓的職業經理人成為了新型的“農業CEO”,有效解決了“誰來種田”和“科學種田”的問題,有效引領帶動了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實踐點位

大邑縣青霞鎮

“幸福公社”

行走在位於大邑縣青霞鎮的“幸福公社”,一條條設計古樸的街區格外亮眼,冷鐵打的葉子、木頭做的勺子;新鮮產出的葡萄在這裡變成了網紅小酒,村民的土雞蛋包裝成了頗具創意的伴手禮……這可不僅僅是一個村莊,還有數百名來自天南海北的新農人,在這個文創村落裡安營紮寨,並通過他們的設計和創意,將“幸福公社”變成了一個都市人爭相前來“打卡”的勝地。

在大邑縣農林局,一張理念獨特的設計圖引人注目——即將開建的大邑縣智慧農業田園綜合體項目,將圍繞農業生產衍生出米食博物館、米食餐廳、田野教室、有機蔬菜市集、青年農夫創客等鄉村文化豐富的第三產業,從而在大幅提升區域農業發展的同時,帶動鄉村經濟文化的繁榮。而這個設計,正是出自於幸福公社的“杲十”設計團隊。“我們從城市回到農村,力求通過設計為傳統的鄉村帶來更多的活力和幸福。”註冊室內建築師劉紅告訴記者,能在幸福公社過上理想的鄉居生活,同時融入到鄉村振興中去,這讓大家都感到很有獲得感。

念好“人才經”建好“智囊團”,成都鄉村振興4大金點子在此!

“讓年輕人留在鄉村,讓設計師把鄉村作為家園,吸引更多的人才下鄉,才是改變鄉村面貌、實現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幸福公社項目副總經理陳哲告訴記者,幸福公社通過提供空間和平臺、通過參與大邑新農村建設、通過農業項目策劃設計包裝等,整合了一批設計團隊下鄉,包括建築、材料、內裝、品牌,通過“設計+”的模式,讓設計團隊“安居樂業”。除此之外,公社每週五定期舉行“鄉村振興幸福講堂”,一週邀請一個行業大咖,為創業者加持力量;每週舉辦創意集市,為農創產品提供銷售平臺,提供展示、交流、銷售空間。從開業至今,已開展各類創意創業、展示展覽、比賽培訓活動200餘場。

“幸福公社”正是創新人才引進機制的生動實踐。目前像“杲十”設計這樣的設計師團隊,在這裡已有幾十家;以設計人才為依託,幸福公社已成為全省聞名的農業創客中心和農業品牌孵化器,每年完成100個以上農業品牌的設計、交易和孵化,截至目前,成都農業創客中心已孵化文創企業48家、文創農產品30餘項,開展各類培訓等活動300餘場。據悉,今年幸福公社還將建立3個創業平臺孵化器,通過設計產業+農業,成為農村再造的設計站,打造從農家樂到民宿,從民宿到區域旅遊,從特色產品到特色產業小鎮的迭代過程。

金點子

鼓勵“雙創”

讓城市點亮鄉村夢想

鄉村振興急需人才,而農村恰好是人才短缺之地。為了讓人才迴流到鄉村,我市推出一系列“人才興農、人才強農”政策,通過“外引”“內培”雙管齊下,打造強有力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在此背景下,大邑縣抓住機遇,制定《人才優先發展行動計劃》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針對性強、覆蓋範圍廣的優勢人才政策,從人才資金保障、創新創業扶持、人才安居工程、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設立“引才伯樂獎”等多方面創新“人才+項目+資本”引智引才模式,追求和放大鄉村人才實際效應,展開鄉村振興新的探索。

實踐點位

蒲江縣西來鎮

兩河村

秋日的蒲江縣西來鎮兩河村,一排排標準化T形架上,獼猴桃已沉甸甸掛滿藤蔓。26歲的胡林穿梭在一片片果園內,查看成熟度、統計採摘數量,最後回到自家的院子裡,指揮工人分選、包裝、聯繫物流公司上門取件。“別看他年輕,這是我們村上出了名的電商CEO,每年獼猴桃、醜柑都要賣幾百萬元!”

不久前,胡林還是成都一家IT公司的白領,那時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放棄安穩的工作,離開熱鬧繁華的城市。直到有一次回家,聽說全村建成了優質柑橘基地3800多畝、優質獼猴桃基地800餘畝、冬草莓基地200餘畝,年產值已達億元,他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想擺脫的農村家鄉,才是年輕人極具發展潛力的地方。在村上的鼓勵下,胡林毅然辭職,利用這些年在城市所學搞起電商,把優質的蒲江獼猴桃和醜柑賣到全國各地。

金點子

吸引返鄉

讓人才重回鄉村大地

在農民工返鄉潮席捲的當下,成都一直在通過多種舉措,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就近就地創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

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這是吸引返鄉人員最大的“武器”,而培訓提升也是對農民工實施創業就業幫扶的重要舉措。根據產業分佈和區域經濟發展情況,成都市實施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訓計劃。包括創業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旅遊服務、農產品電商、重點項目服務等專項培訓,為返鄉創業者提供了有力支撐;而針對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成都市允許高校畢業生在創業地辦理落戶手續;對創辦創業實體和孵化創業項目的給予每人1萬元補貼;選拔培育大學生“創業新星”並給予20萬元資助,同時綜合運用金融、財稅、補貼等政策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空間。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泳 李萌 攝影 胡大田 謝明剛 編輯 吳喆 李懷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